关键词:混合型教学;美的表达与创造;学习方式改变
一、“混合型学习”概念界定——拨开云雾见日月
“混合型学习”大约在2002年左右由美国学者提出,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涵盖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及绩效特征的有机理论体系。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混合型学习(B-Learning)是采用多种传递模式来优化学习产出和降低学习成本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外对混合型学习的应用最初出现在企业培训中,比如IBM公司的“Basic Blue”混合型培训系统,能够实现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员工进行有效的集中培训。2003年,何克抗教授将此理论引进到国内,其最初运用也是在企业的员工培训中,随后一些远程教育机构也多有使用,进而大中院校和中小学也在尝试使用。由此可见,“混合型学习”是将线上的网络学习和线下的传统课堂结合起来,由此发挥出各自优点的新的教学与学习形式。
混合型学习应用于高中语文模块“美的表达与创造”,就是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去感知、思考、表达并学会创造,这种新的尝试既可以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也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在新一轮课改中获得更多新体验、新方法并进而推广到高中语文其他模块的教学当中。
二、“表达交流”教学现状——叫我如何不说她
1、师生选择性忽视。“表达交流”部分尚未被真正重视起来的首要原因还是选拔方式。就目前来看,高考更多的是在强调“表达”,且倾向于书面表达。很多学生通过“模式化”训练,也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也因此,高中“表达交流”教学,师生大多只注重“表达”,而放弃了“交流”。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带领的课题组,进行了多种“交流”尝试,但紧跟着非议声不断:你用那么多时间,又是课外阅读,又是手抄报,又是作文园地,又是朗诵,又是演讲,又是辩论,一点不实用。在这种背景下,有些语文老师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守的阵地。现状堪忧。
2、教学形式单一。当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堂课”大有人在。虽然新技术已不断渗透到教学中,但技术学习仍然是很多语文老师的短板。很多语文老师对现代教学技术的理解可能只限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今天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教学环境在变,学情也在变。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建构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这正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在语文学习中,经常需要学生去收集和处理各种有效信息,然后交流互动,自我反思,探讨各种疑问,让学生形成独特见解,培养研究型、创造型人才,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混合型学习”新尝试——借凭技术长精神
1、让学生走进教师的线上备课。近几年,现代化教学技术的重要体现就是老师针对课堂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也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远远不够,特别是课件制作(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所以,我们就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平台”中的班级空间,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尝试邀请学生来参与讨论。从核心目标的设置到教学重难点的定位,其实就是预先将学生在文本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带到课件制作中来。教师带着学生的问题来教,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件的部分素材收集也教给学生完成,从画面寻找到合适的配乐,从素材选取到文本内容展示,尽量使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参与。教师在“班级空间”里把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于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交流者、解决者,让学生也成为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让“表达交流”成为生命与生命之间沟通对话的过程,构建语文学习的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模式。
2、让传统的课堂焕发新魅力。传统的课堂并非一无是处。教师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的讲授,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但知识内容传授也可以引进新技术提前发布。就目前来看,对于线上资源建设,非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的教师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这种困难并非不可克服,因为我们倡导的教学资源并非要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简单的屏幕录制加讲授即可。我们的“表达交流”实验课,大多采用这种形式。提前将预先设计好的网络教学课程上传“班级空间”和微信群,让学生们提前预习,网络课程集成了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多媒体课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利用阅卷平台,精心设计“表达交流”各个环节分类作业。教师在“班级空间”中对学生答题情况做精准的分析,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素养。实验中,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在网络中上作文活动课。课程资源提前发布在网上,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题阅读材料,再尝试限时撰写。课题组老师还利用学习平台和微信群,让学生在线上交流阅读感受,老师及时跟进在线上参与指导。一年多的实践,实验班老师动起来了,学生做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线上线下的交流成为校园网络世界的一道风景。
3、让混合型新模式走进第二课堂。我们认为,混合型学习线下学习还可以拓展,于是把混合型教学模式带到社团文化建设中去。相对于平时课堂教学而言,社团教学更开放,无论是给学生,还是老师,都有更多的施展空间。在教学策略中,通过多向生活、课堂、环境、同伴、周围的人群、各种资料学习,搜集最广泛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思辨性思考,这恰恰也是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任务之一。学生利用校园网、微信群、互联网进行同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习,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境下,课题组策划了2019年学生辩论赛。从辩论赛题的选择到辩论赛规则的制订,学生的参与热情远远超过老师的想象。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整理资源,观看网络辩论赛资源。赛场上,他们有理有据,妙语连珠,逻辑紧密,紧扣热点,层层紧逼,这些成熟的辩论技巧,你很难相信是出自高中学生之口。学生们经过一轮轮的比赛、对垒、挑战,他们的表现不禁让我们点赞。
4、让“创造”点亮生活。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传播方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并成为一种重要文化交流形式。同时,“美的表达与创造”需要一个合适的情境。为此,课题组策划了“双节同庆 微拍生活”校园微视频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国庆同欢、佳节同乐,“月是故乡明,情在祖国深。”在此情境下,我们引导学生或吟诵诗文,或赋诗作文,并用手机拍成微视频及时上传班级微信群,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一片深情。后期,课题组老师对所有上传微视频进行了评选表彰,优秀作品结集上传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创作的热情,同时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教育作用。
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新的课程标准也是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认为在现有条件下,让各种形式的信息教学技术参与到对学生“美的创作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中来,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只要学生有收获,“混合型学习”的价值就存在。
2019年12月26日
参考文献
[1]房福建.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桥梁——以《山羊兹拉特》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8(20):16-20.
[2] 赵伶俐.让教师学会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表达和创造美[J].人民教育,2017(Z3):29-32.出自360图书馆
[3]陈倩. 混合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4]吴淑青. 互联网+教育时代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
[5]王坤,程远东.“授习导赛”多模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13-15.
论文作者:徐伟中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8
标签:学生论文; 混合型论文; 又是论文; 教师论文; 线上论文; 老师论文; 辩论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