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教育特点论文

浅谈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教育特点

庄 轩

摘 要: 中国古代教育在朝代更迭中走向成熟,发展出了适合自身的特点,并延续或影响至今。本文将通过两组汉字:蒙、教、学、习,经、理,对古代对蒙学和高等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分析蒙学鲜明的模仿性、实践性,高等学校教育偏向哲理性的特点。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与汉字共同推动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探讨汉字与古代教育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汉字;古代教育;中国文化

从古至今,古代教育文化与汉字发展形影相连,透过汉字,可以了解古代教育的目的、方式等等,是理解古代社会的一扇窗。中国古代教育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取向和特点,蒙学侧重实践知识与道德礼仪的学习,古代高等学校教育侧重对抽象哲学知识思考的学习。

一、 从“教”“蒙”“学”“习”看古代蒙学教学特点

儿童早期的学习被称为“蒙学”,它可以追溯到原始教育的诞生,并且与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密不可分。西周时期的官学体系下,也已经有小学、大学之分,小学就是儿童的启蒙教育。下面从“教”“蒙”和“学”三个字来看古代的蒙学发展。

(一) “蒙”,在《说文·艸部》中解释为“王女也”,指菟丝这种植物。蒙学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周易》“蒙:亨。匪为求童蒙,童蒙求我。”王弼注“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蒙”卦辞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王弼注“山下出泉,未知所适,蒙之象也。‘果行’者,初筮之义也。‘育德’者,养正之功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蒙是山下有泉水从地下开始涌出地面的表象,不知流向何处,如蒙这一懵懂混沌的状态一般,而君子通过启蒙后才能育德。现在多组词启蒙、发蒙等。

1.2 用药方法 对照组患者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观察组患者输注醋酸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维持输液速度约8.3 mL/min,约1 h输注完成。后给予聚明胶肽注射液500~1 000 mL,平稳输注,至手术结束余量继续输注带返病房。在开始输液前(T1)、输液开始后30 min(T2)、输注完液体即刻(T3)、输注完液体后30 min(T4)、出手术室前(T5),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检测血糖、血酮、乳酸、碱剩余(BE)、电解质、pH等指标,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

表 1“蒙”的字形演变

(二) “学”,与“蒙”一字含义相对,它在《说文解字·教部》解释为“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声。”意思是使人从懵懂的状态中醒悟过来。它的字形演变如下:

表 2“学”的字形演变

(三) “教”,“教”字的形由三部分构成:子、攵和爻。上面已经解释了这三个部件的含义,所以整个字形可以看成是儿童在监督之下学习。因此,从“教”这个字形可以看出,学习需要监督训诫,甚至需要惩罚。

可以从中看出,甲骨文的“习”从羽从日;战国文字的“习”从羽从目;篆文的“习”从羽从白。《字源》中解释“形旁兼声旁日乃太阳之象,为晴空义。”表示习的本义与晴日有关且表音。战国以后“日”演变为“目”“白”,《字源》中认为是“战国时日讹作目”,而《说文解字》小篆整理作“从羽,从白”,属于理据重构。《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皇侃义疏:“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这说明学习需要时时温习,不断反复练习、反复思考。因此,“习”由鸟多次尝试起飞,引申为重复练习。可以看出,练习巩固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环节,古代教育所说的熟能生巧是它的特点之一。

(一) “经”,字形像织布机上的三条直线,加上“糸”使表意更加明确,在《说文解字·糸部》中解释为“织也。从糸巠声。”汉代《韩诗》“‘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何必读如纵乎?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表明,由经纬包含世间万物,将“经”引申为天地万物的常理。

表 3“教”的字形演变

从字形来看,甲骨文的“学”字由两部分构成,上半部分是两物交叉的样子,下半部分是房屋。金文以后的“学”字由五个部分组成,保留了甲骨文的构件,添加了“子”“攵”和“臼”。《汉语大字典》中认为“学”的构意有两种:“古文字或从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或从子学爻于大人膝前。”所以“爻”是长短不一的小木棍,它可以理解为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也可以理解为与数有关的算筹。“冖”是房屋的样子;“臼”是在“爻”的两边,是人两只手的样子;“攵”也写作“攴”,是人手持鞭子的象形,理解为击打、敲击;“子”是幼儿的象形。整个字形可以理解为人在屋子里学习算数或者占卜,金文后“学”中添加的“子”和“攵”部件,强调了孩童在大人的监督下学习,没有达到学习目标会有被敲打这类体罚。因此学习是以基本算数或占卜这类技能为教学内容的,而且学习有强制性、惩罚性。

本研究从窖泥中筛选出了1株正丙醇降解菌,经形态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MBM-7为放线菌中的原玻璃蝇节杆菌(A.protophormiae),系国内首次分离到了降解正丙醇的放线菌。从窖泥中筛选分离到的正丙醇降解菌MBM-7,通过正丙醇降解条件的优化实验,MBM-7的最适降解条件为:培养温度32℃、初始正丙醇终浓度0.1%、pH 7,在该条件下,正丙醇的降解率达到91.2%。

(四) “习”,是蒙学的重要环节,不断练习巩固也是蒙学的重要一环。“习”在《说文解字·习部》中解释为“数飞也。从羽从白。”表明本义与鸟飞有关。

“教”在《说文解字·教部》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在这里,它的意思是孩童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学习,这说明学习的核心是模仿,这里模仿的是成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教”与“效”“校”的声母都是舌面音,韵母相同,音义相近,是同源字。这也印证了“教”这一过程与仿效相关。从“五教”内容来看,道德规范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暗含了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形成一个和谐的家庭,从而社会变得和谐,集体生活得以继续。从“教”可以看出,蒙学教育在早期是幼儿模仿成人的行为,并从中学习道德规范。因此,蒙学教导的不但有基础知识,还包含道德规范。

表 4“习”的字形演变

较为著名的蒙学教材,如《史籀篇》《苍颉篇》《博学篇》等,都是教导孩童识字的读物。蒙学除了教导孩童识字记事外,还应该会教导一定的道德规范。原始社会时期以集体活动为主,使得集体性的生产和生活得到有序的开展,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为规范。幼儿应学习一些行为规范,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这些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为道德规范,《尚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中的“五教”可以说明这一点。

二、 从“经”“理”看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特点

汉代将蒙学和经学分开教学,经学的学习代表了更高文化水平的获取。经学在汉代以后,专指研究儒家经典,它的主要经典是六经。同样围绕儒家经典,宋朝兴起了以四书为代表经典的理学。经学和理学作为传统的教育内容,可以从中探究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在跑过第一圈之后,六(1)班的参赛运动员蒋飞,突然加快了速度。在短短的几十秒后,他就将其他运动员远远抛在了后面,眼看着蒋飞就快把众人超过一圈了,“小飞人”刘相辉有些稳不住了,他也加快速度赶了上去。

(二) “理”,在《说文解字·玉部》中解释为“治玉也。从玉里声。”《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引申之义为治理、料理。《宋本广韵》:“理,料理。义理。又正也,文也。”所以“理”引申为事理、哲理等,理学中还强调了“天理”的重要性。

表 5“理”的字形演变

(三) “经”“理”代表作品的内容。经学的代表《五经正义》为年代久远的经书作传、注,以达到疏通解释的目的;理学的代表《四书大全》是理学家为四书解说的合集,他们借此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从两者,经学和理学,虽然是不同朝代的学者对儒学经典的解读,但都借儒家经典解释世间的常理。

透过两组汉字的探究可知,古代蒙学重视实践知识的传授,也重视道德礼仪的学习,两者并重是其特点,这种教育特点为社会培养了文德兼备的人才,提高了幼童的整体素质。从字形和字义来看,经学和理学都是研究世间常理的,古代高等教育的学习内容是抽象的,脱离了一般的生活实践,转而注重哲学知识的学习。

5)本体的使用,需要进行优劣的评价,并且评价体系还需要贯穿整个本体的生命周期,以便于找到问题随时调整。对于地名本体而言,目前没有形成规范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也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有的干脆没有,有的则是自建自评。

参考文献:

[1]张光奇.中国古代教育[M].合肥:黄山书社,2013.

[2]翟奎凤.经学与理学之历史及儒学未来[J].江西社会科学,2015,35(3).

[3]陈幼实,李楠.中国古代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4.

[4]孟宪承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王晖.古文字与中国早期文化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6]宋金兰.从“教”字看古代传统教育的源起及其基本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作者简介: 庄轩,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标签:;  ;  ;  ;  

浅谈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教育特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