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创新的探索与思考_理性与感性论文

旅游企业创新的探索与思考_理性与感性论文

对旅游企业创新的追问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之创业、创新与发展,和我们为创业、创新与发展提供所需理论的知识、经验与成功典范所做的不懈努力固然重要,但我们却更需要创业创新的思想。因为思想是企业生命之源泉、是点燃企业生命之火种、是开启企业生命之魂魄。当我们以适应旅游时代繁荣的召唤而屈从于旅游的感性并成为旅游时代的主旋律,肤浅与偏颇必将伴随我们左右,所是与应是也许正在禁锢我们的思想。旅游企业一旦停滞了思想,成功就纯属历史的偶然而将走向失败。

      在我们的社会中,不乏旅游企业成功的典范,它们的成功是在不断的自我感悟与修正中完成的。如果我们以去质量化的实证来确立典范的成功并作为后来者效仿的科学道路,成功一定不会再现。因为这条看似科学的合理之路只在均质化中成立,如果我们的企业生搬硬套必然会导致企业思想的远离并以当下思想的停滞而显现,从而弱化了企业生命之活力。

      成功企业不需要我们实证,因它先于实证而存在,我们期待实证的预期是发现和创造其成功的力量和群塑力量的意志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成功企业一旦被我们做成科学的理性化的成长的必然之道,这条成功企业之道能否担保(它或)其他企业在循规蹈矩中走向成功?实证案例只能说明成功企业的当下及存在着涉猎成功因素的某种程度的关联,其关联的那部分具有科学性理性的成分,而更多成功因素我们可能尚未做成科学,或根本不可能做成科学。当我们面对非成功的企业,我们能否坚守一贯的科学理性的信念而道出其不成功的科学理由?成功企业的典范是无法铺就一条通达成功的经典之路、科学之路的。企业的成功也只是当下的成功,历史造就的成功是否能在历史的进程中持续,能否使跟随者在未来顺利地成长与壮大,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认真反思,至少我们要从中获得启示。

      所以,我们应在创业、创新与发展的企业成长之历史中去体验、获得和感悟成长的艰辛、前行的动力和受益的积极因素。只要企业存在,必有存在的理由,企业发展也必有其创新的根据。当我们致力于企业从创业、创新的思考之中,我们就必须反思企业寻求创新和发展的根据。

      二、何为旅游企业

      当我们言及何为企业,会招致耻笑。谁不晓企业,难道企业本身还值得思考吗?其实,我们所熟知的企业只是在制度化社会中的操作性概念,也就是企业从无到有的节点上、在满足某些规则下企业就可以成为法制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存在对象(习惯称实体)。由此而言,创业并非难事,只要符合条件,它就可以产生,就可以依法行事而获得企业的诉求。我们提出何为企业,就是要深入企业的本质层面来认识企业,就要脱离企业的感性描述而进入深层的思考,感悟企业、感悟创新与发展所呈现出的依据。

      以创业命题,并非以成立企业为目的。企业一旦成立,它就将以独立的人格化企业①成为企业自为的存在。人格化企业之所以是由资本的现代性决定的,决定了企业以其存在的形式完成企业作为企业的资本增值目的。没有资本的增值,企业就名存实亡。资本增值是企业生命的基础,但它的意义却在企业生存之中。企业之间的异同是在定在或限有②的现代化社会中以企业人格化的存在而存在于现代社会。企业存在的意义不是以企业对社会影响的外部价值标准作为判断,它是以反思企业存在的自身而呈现意义。历史造就企业,企业必将以其意义的历史性而存在,并将以存在历史意义的极大化作为意志的目的。这种意志的目的性起始于笛卡尔的主体性思想“我思故我在”和培根的“知识(或科学)就是力量”,终结于尼采“力量意志”的思想中而泛化在科学技术的时代。

      何为旅游企业?一旦这样提出,感性的企业认识就将退出认识的舞台,企业就成为思想追问的对象和反思的空间。

      企业是满足制度社会要求的一种人格化存在,它作为一种企业人格的化身以克服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终极意志的当下,转为以某种产品或服务解蔽人类社会的某种被现代性遮蔽的当下。这种产品或服务就成为意识的对象而独立存在,成为人格化企业的同一意志和意识。对资本增值欲望的意识,将在定在或限有中被延迟,在延迟当下的消失中转为对某个意识对象的陶冶,陶冶的对象成为一种客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产品或服务而为社会接纳,在接纳中完成企业的资本增值。任何企业相对于自身而言其产品都不具有企业自身使用的意义。企业之所以生产,就是要把资本增值难以行进的直接路径转化为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人格化企业首先要抑制资本增值的当下欲望转而做意识对象的对象,是对意识对象之理念的追求和趋近,就是做企业力所能及的、有所倾向的各种产品。也正是因为对理念的接近和追求,其形式化的产品或服务才能成为消费市场共同意识的对象,一旦形式产品或服务完成交易,也就实现了企业资本的增值。这就是旅游企业。旅游企业比非旅游企业更具展示的困难和思想的深刻。言及为旅游企业的关键在“解蔽”。关于这一点后续将探讨。

      三、旅游企业的创新之路

      创业对创业者而言不是目的而是获得资本增值的孵化器和载体。这个载体的形式,其表征仅仅是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形式,是企业与社会订立的一种契约、权利与义务。对企业来讲,没有这种形式,资本增值就丧失了存在的实体。一个准备创业的人或组织,他或等效他(组织)的预设一定是明晰的。他们创建的企业也一定是他们对持有资本增值欲望的预判和适宜的外化形式,也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对资本增值的欲望通过企业的形式来完成。所以,企业就具有思想,企业就成为时间性的存在。因为企业在时间中,它就意识到了当下的所为,企业在时间中才获得意义。在这一时间点上,人格化企业的人格才真实存在,企业就一定以人格的表象呈现。企业作为组织的各类组成人员,每一个都有各自的愿望和实现愿望的意志,作为企业就是通过有效的理念和方式使员工的分散意志得以统一而成为同一的企业意志。如何实现,正是企业管理所涉猎的内容。我们在学科的平台上可以获得涉及企业(包括企业创新)的理论知识,获得关于管理的一切科学,却难以获得根植于文化积淀中的企业思想。因为企业不是感性和理性知识的堆积,不能在理性的推演中构成企业发展的一般化理论,更不是经验的总结。也正因此,言管理为一门科学之后还要附上另一句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殊不知,艺术蕴含思想、艺术启迪思想,至少在崇尚科学时代,在追求管理科学化的今天,管理科学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实属难得。

      将企业作为人格化以意志来呈现,我们就可以进入探讨资本增值的两个方面:第一是企业资本增值的速率问题,第二是企业创新对资本增值抑制后的当下所选择途径的依据和有效性追问。

      第一,关于资本增值的速率问题。因为企业的本质是资本增值,很多时候企业以增值作为愿景的接近步伐来衡量和判断。这个衡量和判断的“尺度”会因“人”而异。“尺度”变化的速率会使企业以某种态度着眼于当下和前瞻,或康德式的先验想象力的洞察落实在对可持续资本增值的理解。如果以单纯资本增值的当下,必以最快的速率来把握对企业资本增值力量的意志,市场弥补将是首选。对市场需求不足的弥补,作为企业关注并有能力关注其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改良产品,只要这个需求具有对企业产生足够大的资本增值量和富有魅力的吸引,就会促使企业对资本增值欲望的快速实现而成为企业成长的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种弥补本不属于创新,但它对企业有意义。因为它能够满足企业的利益、满足资本增值和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我们不能苛求企业要放眼愿景而追求全新的创新,特别是企业在形成期和成长期阶段若采取完全的创新可能会受到多方限制。市场弥补与创新对企业来讲应同时并存,而市场弥补可能略显强势,因为弥补会加快企业阶段性的资本积累。这种弥补,相对于对本地域的外来产品所对应的企业就是一种市场的开发(或拓展),是否采用市场弥补是由类型化归属的差异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从旅游的角度审视企业,所有企业同时具备旅游与非旅游的双重属性,只是这种双重属性目前还处于企业自在的外在掌控。一旦外控成为自为的控制,在感悟旅游之后,企业就会在自觉中确定旅游与非旅游属性的份额,市场弥补就具有时代的应召性和迫切性。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双重属性的份额总是在不自觉中变化着。这种属性变化的外部衡量以旅游者趋近旅游理想状态的程度来折射企业的所为而非规定(旅游者的理想状态由旅游者概念确定)。如果一个饭店虽然设施齐全,但对于我们考察的消费者而言仅仅完成此在的生存意义下的食住要求,这样的饭店即使被上级管理部门挂牌为旅游饭店也不会彰显其旅游企业的本质,它也就不具备旅游饭店的资格。我们判断饭店或各类旅游企业,就是要看它们能否将普通消费者转化成旅游消费者并能够维持。所以,企业的旅游属性和相应的旅游管理理念是至上存在的理性,而不是旅游经验所得。旅游属性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旅游市场竞争力和旅游市场的适应力。

      第二是企业创新对资本增值抑制后的当下所选择途径的依据和有效性追问。企业创新不是头脑风暴,不是灵感的瞬显,不是聪明者的智力游戏,不是企业楷模的点化。虽然我们不能低估楷模的点化力量,毕竟楷模有其成功的文化、思想和传承,具有独特性。世上没有两个企业是相同的,如同世间没有两片树叶相同一样。今天我们谈论创业,虽然很难一步到位,但创新思想不能忽视。中国旅游企业的昌盛不是追随或接近西方旅游企业的水平,超越才是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的目的。市场竞争就是一条凶险的河流,不进则退。在人格化企业中,发展只是一个表象,即使是并购成为一个大的旅游集团也只是一个表象,核心依然搭建在创新的思想上,施展在创新的空间。

      旅游企业创新的“新”一定是在时间意义中获得,是在时间还原的内时间意识③的立意中完成历史的当下显现和想象未来的当下同一。因为只有在内时间中我们才能够将历史与未来统一在一起,以当下的来自对旅游本质感悟的现实境遇确定立意。在同一的内时间中,企业才能在存在与时间中感悟企业,或感悟是企业的此在的存在意义中的自然流露,是在理解与解释的自存循环的历史中发现企业或市场尚未自显或不完全的自显,或创新是在某种确定的立意中确立符合企业意志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市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每个朝向——整体、朝向可区分的某种多的意识,都在一个不可分的相位中包含着它的对象;无论一个意识在何时指向一个其部分的演替的整体,对这个整体的直观意识都只有在各部分以代表的形式总聚为瞬间直观之统一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④。

      既然创新是在内时间意识中得以关联,最为显著的就是人格化企业在存在的当下对其存在的理解与解释。这里提到的理解与解释在伽达默尔的现象学解释学中阐述得相当透彻。内时间意识是呈现内感知客观时间的现象学还原,时间的还原正是人格化企业创新的根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前沿》的第一部分标题就是“未来形成于今天”。“未来形成于今天”的思想内涵极为深刻,笔者认为这个标题极接近人格化企业的内时间意识的思想,即历史决定今天,今天又决定着未来。历史在此刻重现为被内时间意识化的现在,又作用于未来在此刻的显现,故一切均在此刻的时间中完成,一切在此在的存在意义中交织、筛选、加工、重组而奠基为创新的灵魂。

      所以,作为人格化的企业,它的创新与创新者的历史相关,科学知识只是历史性存在的一小部分。在社会科学范畴中,虽然我们冠以科学,却以文化融入其中。社会科学仅仅是一种去质的简化归一的科学。科学已经让我们丧失了自己、丧失了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所以胡塞尔为此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法国思想家莫兰在《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一书的第一部分“为了科学”一节中,除了阐述了科学化倾向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积极意义外,更多阐述了“科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带来劳动分工的好处,而且也带来过分专业化的弊端——知识的分割和隔离”⑤,“人类社会科学接受了专业化带来的所有弊病而无一处善处可陈”⑥。“科学之时的分割、隔离和神秘化的倾向也导致了它非人化的倾向”⑦。“知识不再是被人类思考、探索、反思、讨论的……”⑧所以,以创业创新构建科学平台、为立志创业者提供创业创新的相关知识理论在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前提下不能走向唯理论、唯科学的极端。中国围棋的规则很简单,想学围棋者都能记住,但记住围棋规则就能够驰骋疆场吗?未必。道理很简单,掌握围棋规则不代表能够在不违背规则下的运用自如。企业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的辉煌,就像一盘具有无穷多变数的围棋,在简单规则中,彰显创新思想的无穷魅力。既然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魂,那么旅游企业创新的“新”在何处?答案只有一个:呈现此在的旅游。

      四、旅游企业创新之魂

      承前述,笔者坚持旅游企业的创新是建立在对旅游的感悟上。因为旅游的存在不是我们的经验所得,探讨旅游的起源并不能解决旅游本质的显现。经过几十年的国内学术努力,我们对旅游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以空间的距离和客观时间的暂时作为判断旅游的主体依据。殊不知,这是旅游科学理论异化的自毁倾向。它异化了理论自身,异化了感性经验的事实与理性观念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在旅游本质的思考中,很多学术观点充满和充斥着感性的经验和哲学的教条。哲学本是启迪智慧,可哲学一旦被教条化,哲学的思想就离我们而去,剩下的无非是哲学化说教,表现为应用一系列对的、正确的词汇和术语在言意中充当论述的依据,使得关注者无法怀疑相关论文文本而自责自己思想的差距。比如,《旅游学刊》在2014年第3期刊出一篇名为《论旅游的本质》的论文,该文指出旅游的本质是“人诗意的栖居”。“人诗意的栖居”并非出自海德格尔的诗却由海德格尔扬名天下,其思想深刻常常以条幅出现在很多著名的图书馆的殿堂之上。以这句著名的诗句昭示旅游本质,对旅游科学来讲等于无。海德格尔在《诗意的栖居》一文中阐明人与语言的关系,指出“人的所作所为俨然是语言的构成者和主宰,实际上,语言才是人的主人”⑨,“一位诗人越是诗意,他的道说便愈是自由,也即对于未被猜度的东西愈是开放、愈是有所期备,他便愈纯粹地任其所说听凭于不断进取的倾听,其所说便愈是疏远于单纯的陈述——对于这种陈述,人们只是着眼于正确或不正确性来加以讨论”⑩。当“人诗意的栖居”走进我们的思想,犹如显现之画卷,呈现着“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理解“人诗意的栖居”的前提是人是时间性存在、历史性存在。当我们尚未理解人的时间性存在,即使在海德格尔对“人诗意的栖居”所做的详尽注解后,也不一定能够理解这句诗的思想境界。这句诗中也体现出了伽达默尔的理解是存在的方式。海德格尔在“人诗意的栖居”的语言结构中融化了自身而重新矗立以海德格尔思想展开的生活存在,其意义极端深刻。如果我们能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高度以海德格尔所剖析的“人诗意的栖居”那样来理解旅游,旅游的本质或许能自显。我们期待的旅游思想的呈现绝非“人诗意的栖居”。所以,我们也只有在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刻中来唤醒我们理解旅游的纯思的深度。“人诗意的栖居”作为旅游的本质不错,也仅仅是不错,有显现旅游本质的意义吗?

      探索旅游本质绝非一件易事,但将旅游本质视为旅游体验也过于草率。旅游与旅游体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旅游研究中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视旅游本质为体验的概念倾向,无论源于何因,都需要澄清前提。在学术上,旅游本质和旅游体验都属理念范畴,都需要为两者的感性经验寻找成为可能的根据,至少不能以自以为是旅游的感性经验描述来揭示。令学术汗颜的是在旅游本质为体验下,我们对旅游本质的追问发生了转向,转为心理学的所谓旅游研究,把追问变成了类型学的类化、心理学动机的类化。依照黑格尔的观点,我们的如此认识都是在旅游概念门槛之外的自作主张,没有深入到旅游科学(或学科)的根基上却以感性和理性经验来认识旅游。所以,笔者认为看似简单的旅游实为人文科学中最难的领域,因为它要回答人为什么会出现被我们视为旅游的现象,它要回答作为本体论而非认识论的旅游。

      旅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限于本文的主题和篇幅,笔者只能在此做必要的陈述而不是严谨的思想追问与逻辑论证(笔者将在另一篇待发的论文中做详尽的阐释)。旅游是对人存在于遮蔽中的一种解蔽。解蔽也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科学的进步、社会的现代化都在助长、加实、加厚和加固着人们被遮蔽的程度。这种遮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习以为常,我们就在遮蔽中也就无法在遮蔽中感受遮蔽。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颜色,我们就没有颜色的概念。遮蔽就如同一种颜色,我们深陷其中,不是自然生命所为,而是我们作为存在者的此在在一步步走向其中。我们的社会越是科学化、越是现代化,我们就越在这种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繁荣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遮蔽。

      既然科学化进程和程度催生和造就了我们遮蔽的存在,旅游就是解蔽的最为显著和有效的方式。有些学者认为旅游是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有道理的,但前提应是遮蔽,否则旅游就如同生物生存一样本就如此。

      解蔽是在时间中解蔽,在内时间意识中完成立义的此在的感性确定,使得旅游这件事存在意义。因为我们在遮蔽中,而解蔽的现实性在空间上就是异地,在时间上就是异地的暂时。目前的“异地”“暂时”是经验所得,是不能作为旅游之所以是旅游的根据,而解蔽才能使异地和暂时具有了合法性。实际上,凸显的异地之旅游现象的根依然是个人的时间性解蔽。至此,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旅游研究难于进展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停留在经验之中,停留在客观的物理时间中。解蔽除了能够给予异地与暂时以理念的根据,同时也显示了我们的旅游不仅仅在异地与暂时的描述范围内。

      时间的解蔽可以发生在任何的空间和时间之上,只是目前我们学术关注的时空具有局限性;时间的解蔽可以发生在任何的精神与物质内容上,消除了旅游限制在追求精神愉悦的狭域,也就消除了我们在学术上争论不休的黑色旅游。从本质上看,旅游现象可以发生在任何时空和一切领域之内。因为解蔽的个人性造就了万千的旅游世界。

      如果我们认为旅游之所以是旅游的根据在于解蔽,旅游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新就在于对遮蔽的深刻理解和对解蔽的有效感悟,就在于企业能够以某种产品或服务起到解蔽的作用。遮蔽和解蔽都具有时代性、个体性、文化性、地域性、时尚性等,只有企业能够以解蔽的产品和服务呈现,旅游企业创新才具有引领旅游时代的精神。

      五、对实证研究的反思

      实证研究就是用案例来佐证某种科学理论在解决案例涉及的自设问题中呈现为对的梳理。这种研究是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是对世界的预先把握。而这种科学是通过去质使之均质并在同一性中完成对实证对象的实证落实。因为实证主义关注的是知识构成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一切规则和条件,解决的是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实证研究的过程是使科学理论得以验证和做实的本身,而不是通过实证获得新知识。当我们面对一个企业,可以通过有关社会科学理论在关注问题上的应用,来解决实证问题与理论有效性的对应。应验了说明这些理论对解决同类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未应验,我们也是通过各种假设使其实证应验。实证研究是证对的研究,是已知结论的研究。如果在社会领域中,以实证这种方式来实证,必有一系列关于这个领域的科学理论。面对旅游企业的创业创新与发展,毕竟没有一门叫做“企业科学”的独立理论,此时关于创业创新的实证一定是以研究者自己的判断、以有所选择地选用各种已知的社会科学方面的带有倾向性的理论来进行证对的实证研究。我们要问,这种实证要给出什么?是所依理论的正确,还是证明能给予新的有见解的知识?目前,我们用到最多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于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在引入我国之后总会在解决现实问题上表现出“忽左忽右”的偏差,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些来自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在我们应用中的存在前提。在世界范围内自然科学做到了统一,所以就不会出现中国的物理学、美国的物理学……而对社会科学,它的确存在如中国的社会学、美国的社会学……所以,无反思的实证研究正是我们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笔者不反对案例的实证研究,只是忧虑无反思实证研究的主流现状。案例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已经知道实证的结果,实证研究的目的必将是我们反思和追问的对象。

      如果我们以实证的方法研究旅游企业,就应该更多地关注以怎样的实证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和促进创业创新与发展。

      当我们面对一个成功的企业,实际上就是面对一个企业的文本。伽达默尔在他的现象学解释学中为我们对待企业文本提供了认识的途径。

      实证研究一定是对一个具体事件进行的研究,那么这个具体事件就摆在我们面前,就摆在研究者的面前,怎么读?首先,研究者是历史的存在者,企业这个大文本也是历史存在者的展现。研究者一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描述,文本就带有研究者个人倾向,也是企业在当下此在的某种不完善的表象。研究者在获取当下存在的企业表象中,企业员工和企业领导的任何陈述都是在内时间立义确定下的回坠时间显现的当下意义。在这个立意中,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历史的存在中完成融合。所以,当一个企业成为被研究对象,研究者所选取的信息至关重要。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及理论模型虽然不可或缺,但已经趋于次要位置。

      伽达默尔在他的现象学解释学中,以历史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此在性的双重身份阐述人与经验的关系。在伽达默尔看来,我们研究的事件已经是历史的事件,它先于研究者存在,是客观的事实,但事实又是当下的事实,是带有历史印记的以研究者的解读而呈现出来的。企业的文本作为历史不是主观的,因为历史先于人的反思却预先决定了研究者反思的对象和方向。伽达默尔把涵盖主客观关系的历史叫做“效果历史”。具有这种效果历史的理解与解读,并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而是人存在的一种本质方式。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对企业文本的任何解读和理解都在确定的效果历史之中。同样,企业也存在在它的效果历史之中。效果历史的存在使得企业文本显现是以企业的整体和构成企业的组织、权势结构和各类人员共同的结果。当研究者在研究被视为成功典范的企业时,是不可能以完全的客观来看待和审视企业的。对于研究者来讲,面对企业作为一个可显现的文本却不可能像一块镜面客观地反映在研究者的意识中并且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企业文本是企业自显的时间性被可以展示时间的各种感性因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呈现,研究者对此也只是在自己的理解中有所选择,并带有研究者主观判断的所需的企业文本。

      所以,实证研究为我们提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在考察企业中,如何使企业的显现文本尽可能接近企业的本真?如何使理解与解释的文本能够更加“科学”和已割裂化的学科之间的融合得以关联?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证意义才能凸显,即使是成功案例也会存在隐匿的潜在趋势,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弊。

      接下来,我们继续追问实证对现实社会中的一般企业的作用。对于创业创新与发展的企业,它们不一定了解所有典型企业,而我们的实证确实能够做到在所有企业中树立典范的形象,一旦被树立的形象内化为企业的形象,就会形成企业“大我”的目标。此在的企业“小我”与未来企业的“大我”之间的差距,以及对差距的反思,就是人格化企业作为时间存在的意义。

      携程、途牛等旅游企业可算旅游领域的成功企业,研究者无数。如果以成功者必备的所有条件作为创业者经营企业的模式,企业就一定能够成为第二个携程或途牛吗?绝对不可能。每个企业的成功都有它成功的理由,有它与众不同之处。虽然作为历史性存在的企业都将注定走向消亡,消亡却不是我们目前实证的目的。在资本权势上升的今天,我们的实证就是要尽可能对成长中的企业起到借鉴作用,这个作用就是企业思想的自我反省与反思,反省与反思是思想的结晶,它具有永恒性,因而具有典范的意义。

      六、结束语

      社会的现代性已经势如破竹,现代社会的科学危机也早已显现。在现代性的危机中,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在日趋遮蔽下,彰显时代性的旅游正在改变着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旅游的这种解蔽仅仅作为科学和科学社会无法克服其自身缺陷的一种“外来”方式,来化解其现代性危机的程度并成为一种可能。

      旅游企业的创业创新与发展和我们所期盼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关于旅游企业的科学理论,必将在我们对旅游、旅游企业的理解中得以深化,在反思中得以升华。也正因如此,构建旅游科学或学科成为时代的要求,成为人类发展的夙愿。

      ①人格化企业的人格不是心理学意义的人格和在此意义下的企业引申,人格化企业是企业存在的本体论意指。笔者注。

      ②“定在”、“限有”参见黑格尔《小逻辑》第89节。

      ③内时间不是心理学的感知时间,是存在呈现意义的时间显现,是胡塞尔现象学所指的内时间意识,有时也简称内时间。笔者注。

      ④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⑤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⑨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99.

标签:;  ;  ;  ;  

旅游企业创新的探索与思考_理性与感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