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求理论的演变与发展_货币需求论文

货币供求理论的嬗变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理论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2)12-0040-10

一、问题的提出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供求均衡的思想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充满争论。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当中,货币是覆盖在经济表面的一层面纱,其本身除了能够影响绝对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之外,对经济中的真实变量没有丝毫作用。因此,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致力于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和估计,货币数量学说是他们关于货币需求的核心理论,而对货币供给的研究稍显不足。这种“重需求,轻供给”的研究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剧了学术的争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

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开始由哲学思辨转向了实证研究的方向,这一转向既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将“理论观点本身和以数学模型等为载体的艺术表现”[1]推进了一步,开始利用数据易得性和计量技术发展对函数的稳定性做验证并修正;“弊”则表现在缺乏哲理思辨,理论本身发展难有新的创见。如:尹依灵将资产价格波动置于货币需求函数的冲击中,并用日本1960-1999年间的广义货币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2]周建成在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加入“制度因素”重新构建了中国货币需求函数;[3]王亚琦在构建货币供给模型中,考虑到金融创新的影响,以作为代理变量重新构建了货币供给方程。[4]

理论的发展需要深厚的积淀,厘清货币供需理论的发展脉络,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启迪新的学术探索,指导货币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目的也正在于此。

二、货币需求函数的演变及发展

(一)现金交易方程

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货币购买力》一书中论述了现金交易的货币数量论,提出了著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

M·V=P·Y(1)

其中,M为一定时期货币供应量;V代表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费雪认为人们持币的动机在于购买商品或劳务,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持币总额(MV)应当等于总产出(PY),同时,由于V受到经济社会中文化、制度、技术等因素影响,在短期内可以视为较为稳定的变量。当货币市场均衡时,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M应该等于货币需求量Md,对费雪方程式变形可得:

Md=M=1/V·P·Y(2)

上式就是费雪货币需求函数的最终形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个稳定变量,其倒数形式也可视为常数,而货币需求量将最终取决于名义收入(PY)的函数,而与利率无关。

(二)现金余额方程

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中人们持有货币仅仅是为了交易,而没有多大的自由来选择所希望持有的货币数量。换言之,在费雪方程中货币仅有交易职能而无贮藏职能。实际上货币作为财富的重要表现形式,亦即人们除了需要用货币来交易之外,也有财富储藏的持币动机。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对费雪方程进行改良,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即:

Md=K·P·Y(3)

K是一个常数,表示名义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

现金余额方程与交易方程相比,前者强调货币储藏职能,后者强调交易职能;前者侧重存量分析,属于存而不支,后者侧重流量分析,属于支而不存。因此,经济学家将前者称为“飞翔货币”而后者是“栖息货币”。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

现金余额方程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已经开始逐渐考虑到利率因素对于人们持币动机的影响,但是古典经济学家并没有明确地将利率加入到货币需求方程。1936年凯恩斯《通论》发表,进一步将人们持币动机划分为三类,即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性动机。凯恩斯通过对这三种持币动机的分析,综合了现金交易方程和现金余额方程对货币交易与贮藏职能的各执一端,并通过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之间选择行为分析,明确地将利率因素加入到货币需求方程中,从而得到货币需求函数,表示为:

与古典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认识不同,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受利率和收入影响的函数,由于人们的收入并不稳定,债券市场利率也受到人们买卖行为的影响,因此他认为在短期内即使没有技术条件变化,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不稳定的,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

由于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当利率上升,实际货币需求下降,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则反向。因此,弗里德里希·米什金得出“因为利率波动剧烈,所以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也很剧烈”[5]的结论。

(四)凯恩斯学派的修正和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货币数量学说,将利率因素引入到货币需求函数当中,并且否定了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定,在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但是,“他的一些观点,如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影响而只与收入水平正相关、投机性货币需求只取决于货币与债券的相对回报率等,与现实并不相符合。”[6]二战以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利率是分析中的关键因素。

1.鲍莫尔—托宾“平方根公式”。鲍莫尔和托宾各自深入探讨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和利率的关系,并推导出十分相似的货币需求模型,结果发现与凯恩斯认为交易性的货币需求仅受到绝对收入影响不同,“即使是由于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余额,对利率水平也很敏感。”[7]鲍莫尔认为由于人们日常收入和支出非同时发生,而持币具有机会成本,同时,出售债券又必须支付交易成本,因此,人们最佳持币数量应该是使得自身的成本最小。他假设消费者每次出售债券与前一次的时间间隔以及每一次的出售额K都相等,债券出售次数为Y/K,每次交易成本为b,平均的货币持有额为K/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率为i,则消费者持币的总成本可记为:

(8)式表明,利率降低则用作交易目的的货币需求增加,反之则减少。鲍莫尔和托宾通过一些简单的模型揭示了人们无法通过其他途径看到的东西,即:不仅货币需求的投机部分,而且货币需求的交易部分也对利率十分敏感。

(11)式即为最佳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从上式可以得到与鲍莫尔—托宾分析类似的结论:货币的预防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3.托宾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凯恩斯关于人们依据收益率高低,在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之间权衡选择的理论受到其他研究者的严厉批评,且不能解释在货币预期收益率和债券利率不同时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资产组合行为,因此被视为“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严重缺陷”。[8]James.Tobin将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分析法引入到投机性货币需求分析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模型。[9]他假定大多数人都属于风险规避型,人们宁可选择收益率低的资产而放弃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所以人们对投机性货币需求不仅取决于利率高低,还取决于各种金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和风险状况,通过这样的逻辑托宾解释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人们同时持币和债券两种资产的现象。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将利率的因素引入到货币需求函数模型中,并证明了货币流度的不稳定性,这对自18世纪以来就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货币数量学说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也受到了“《拉德克里夫报告》(Radcliffe Report)及之后许多凯恩斯主义者的追捧”。[10]但是,弗里德曼在一片反对声中重新诠释了“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与凯恩斯将利率作为分析人们持币动机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弗里德曼并没有把债券作为货币的唯一替代资产,相反他认为股票、债券、商品等都可能影响人们持币行为,因此,对于整体经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止一种利率。同时,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是永久性收入,其在短期内波动非常小。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函数表示为:

弗里德曼认为,因为Y和Yp通常是容易预测的,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也就可以预测,那么这样就可以预测货币数量变动对总支出的影响。这里,弗里德曼回避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定,但是得出了与之相似的结论:货币供给仍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原因。

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相比,麦金农将决定投资的市场利率内化为财富所有者各自的投资回报预期,为了强调传统金融中介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将存款利率因素引入到函数中,解决了以往货币需求函数在不发达经济中的适用性问题。

三、货币供给模型演变及发展

(一)货币供给外生性模型

1.一般货币供给的乘数模型。在现代信用经济当中,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公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般货币供给的乘数模型中,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是最核心的两个变量。所谓基础货币是指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能够通过银行体系创造出多倍货币供应量的存款货币,因此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由流通中的通货(C)、银行存款准备金(R)之和组成,即:B=C+R。货币乘数则是指由于基础货币变动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倍数的系数,影响其大小的因素较为复杂,在不同的货币统计口径下,进入货币乘数公式的变量也有差异。

2.丁伯根货币供给方程。丁伯根在研究美国1919-1932年的经济循环时推导出一个货币供给方程式。他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入手,根据资产等于负债的会计恒等式,利用美国实际经济资料,推导了美国货币供给方程。其中,资产方包括联储所持有的政府债券P、黄金存量G及对商业银行的贷款B;负债方包括银行存款R及通货发行C,银行存款又可以分为法定准备金Rb与超额准备金Re,通货发行C又可以分为银行库存现金Cv及银行体系以外各部门所持有的通货C0。由资产=负债等式可得:

3.弗里德曼货币供给模型。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系统地研究了1867-1960年近百年美国货币史,总结了美国货币供给方程,与上文分析的一般货币供给乘数模型相似,弗里德曼也强调基础货币和乘数的作用,但是他用存款—储备比,取代了一般模型中的通货—存款比,因而将其赋予了不同的经济意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模型如下: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存款—储备比反映了一定量的存款准备金所支持的存款数量,D/R越高,支持的存款就越多,相应的存款创造就越多,货币供给就大;反之则越小。存款—通货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金的漏损情况,D/C越大,说明“高能货币中充当银行准备金的部分越大,从而货币乘数就越大,货币存量也就越大。”[12]

4.菲利普·卡甘货币供给模型。在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出版《1867-1960美国货币史》之后两年,菲利普·卡甘出版了专著《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影响》一书,系统地研究了影响货币供给变化的决定因素。与弗里德曼一样,卡甘将货币定义为流通中的通货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和。但是,卡甘将通货比率定义为C/M而不是C/D,将准备金比率定义为R/D而不是D/R,这是卡甘模型显著区别于弗里德曼模型的两大特点。其货币供给模型推导过程如下:[13]

卡甘货币供给模型比弗里德曼更加强调高能货币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数据研究发现,高能货币是货币存量长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通货比例和准备金比率作用相对较小,大概只有1/10原因可归结于后者。

(二)货币供给内生性模型

在货币供给外生性的假定下,货币供应量由货币当局掌控,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存量,因此也就不需要估计货币供给函数形式。但是,在货币内生的假定下,货币供给和需求内生于经济增长,是国民收入、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的函数。现有的文献在货币供给函数形式的讨论上大抵有两种形式:(1)假设货币供给函数是单方程并且是简单线性的,这种形式优点在于经济含义较为直观,便于实证检验;缺点在于形式过于简单,难以精确地反映影响货币供给各变量之间关系;(2)非线性的联立方程组形式,其优点在于逻辑严密,具有较好的说服力,但是非线性的方程形式过于复杂,不利于实证检验。

1.内生性货币供给模型的一般线性形式。在货币供给一般线性形式方程的讨论上,国内相关文献较为丰富。如高坚、贺昌政从货币供给的一般乘数模型入手,推导了货币供给一般动态模型;[14]庞晓波、唐亮发展了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名义利率(r)、存款准备金率(re)在内的一般形式的货币供给方程;[15]曾华、赵爽、李凯等也对一般线性方程进行了探讨。[16]

上述文献的贡献大多没有脱离货币供给乘数模型的基本形式,从货币供给等于货币乘数乘以基础货币的基本公式入手,将影响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变动的各变量明细化、具体化,并以适当的形式表示出来进入到方程当中。如果抛开具体的货币供给函数的形式,一个一般形式的货币供给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一般而言,基础货币B的增加会增加货币供给,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国民收入Y的增加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减少银行的准备金,减少基础货币,从而降低货币供给,因而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货币替代资产利率的上升会使得财富从货币转向其他资产,从而减少对货币的需求,银行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货币自然收益率的上升会增加公众对它们的需求,降低银行准备金,从而会减少货币供给。事实上,式(27)只是对影响货币供给因素的一般性总结,还有许多影响货币供给的变量没有进入方程,比如通货膨胀率(π),通胀增加,实际利率下降,人们倾向于减少银行存款,从而减少准备金,货币供给减少;反之则增加。所以,货币供给一般线性方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内生性货币供给模型的非线性方程。线性货币供给方程的提出和估计,意味着对在完全外生货币供给假设下依靠货币需求函数估计与预测来判断货币供求状态的背离,即不再将货币供给超额或者迷失的原因仅仅归结于货币需求函数估计所可能产生的谬误,而是试图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寻找原因,这无疑是对货币均衡思想度量方法的进步。但是,在实际货币市场当中,非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线性货币供给方程无法兼顾非均衡状态。李子奈、叶阿忠等借鉴非均衡市场计量模型的极小法则,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联立方程组模型:

方程组(28)中,Dt,St分别表示市场的需求与供给;Pt表示价格水平;Xt表示产量;Qt表示市场价格稳定时的产量。在上述方程组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并未出现均衡,稳定产量等于供给和需求中较小一个数值,而min(Dt,St)是非线性的。按照这种建模方法,我们可以分别将货币供给(Ms)、货币需求(Md)分别置换方程组中Dt、St等变量,得到相似的非线性、非均衡的货币供给方程。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货币需求与供给函数的演进和发展过程的梳理,向读者展示了近百年来货币供求理论的嬗变与发展。客观来说,对货币供求均衡的研究,既离不开货币需求估计也离不开货币供给的判断。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究竟发行多少货币才是合适的,这是货币需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古典经济中将其称为货币数量问题。货币供给则是“硬币的另一面”,但是研究深度明显不及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究其原因,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学说是他们关于货币需求的核心理论,“简单的‘费雪交易方程’或‘现金余额方程’就能够满足建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大厦的需要。”[17]相反,货币供给模型的探讨往往受主观因素干扰,不同的学派、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主张,在货币供给模型研究上难以形成共识并深入下去,这既是当前货币理论研究的不足,也是未来理论发展的方向。

标签:;  ;  ;  ;  ;  ;  ;  ;  ;  ;  ;  ;  ;  ;  ;  

货币供求理论的演变与发展_货币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