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_汉字的演变过程论文

浅论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字是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通过分析这些字形,探索汉字的奥秘,可以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提供借鉴,对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大有裨益。下面就以小学常见的几个部件为例,通过对构字理据的分析和意义联系,突出不同部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一、与“人”有关的部件

“人”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较早遇到的一个字。“人”字的字形很简单,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但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的甲骨文形体为,是面朝左立着的一个人,上端是头,向左下方伸展一笔是手臂,中间是身子,身子以下是腿。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人的侧面站立形象。以“人”字为基础,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人”有关的字,如下所示。

从,甲骨文为,是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一个跟从一个,表示前后相从之意。

化,甲骨文为,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的人,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了,也就有了变化。

在现代汉字中,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儒、侠、仇等。

2.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傲、俭、仁、侈等。

3.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字很多,如仰、伏、侍、依、伸、借、使等。

大部可以认为是人部的分支。“大”的笔画比“人”多了一横,现代的意义有很大区别。但是,考察“大”的古文字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大字在最初可能是大人的意思。也就是说,从字形记录的文化意义上,“人”与“大”的区别并不大。因此,以“大”字为基础造出的汉字,意义与人类或人事有关,如:夫,古文字形为,下部是“大”,即正面站立的一个人,“大”的上部有一小横,表示头簪形。这就是说,“以簪束发”,人已长成。所以;“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

另外,以“大”字为基础造出的汉字少数与大小的大有关,如夸、奢等。

二、与“手”有关的部件

“手”也是小学生较早学习的一个字,其古文字形为,是个象形字,上部是五个指头,下部是手臂。发展到楷书形体,已经不太像手的样子了。“手”字的本义就是指腕以下能拿东西、能做事的部分,是名词。手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在字的下部写作手(少数),如拳、掌、拿等;在字的左边写作扌(多数),如指、挥、打等。

手部的字,除极少数名词如手、指、掌、拳、技等,以及少数形容词如拙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动词,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如下所示。

失,古文字形为,左边是一只手,手腕的右边是个“乙”字,表示东西从手中丢失了。现在的楷书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接分析楷书形体,是看不到原来的构字理据的。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当适当地渗透古汉字的知识。

承,古文字形为,上部是面朝左半跪着的一个人,人的下面是两只大手,是“捧着”的意思,“承”的本义是双手捧着或接受。发展到楷书,既看不出“人”,也看不出“手”的模样了。

又部可以认为是手部的分支。又,古文字形为,像一只右手,“又”的本义即为右手。又部的字举例如下。

友,古文字形为,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这就像现在的旧友重逢,二人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友”字的本义就是朋友。

及,古文字形为,左上方是一个面朝左弯着腰的“人”,右下方是一只手,意思是手捉住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捉住,是因为追上或赶上了。因此,“及”的本义就是“追上”或“赶上”,又引申为“到”“至”,以及“比得上”等意义。

攴部也是手部的分支,其小篆形体为,下部是一只手,上部是一根皮鞭(或带杈的木棍),这个字是手执皮鞭扑打之义。支部的字多数表示打击的意义,如敲等。

攴在字的右边,多数写为攵,例如:牧,古文字形为,右边是一只手拿着鞭子,左边是迎面看的牛头的形象(代表牛),这就是拿鞭子赶牛,表示放牧的意思。

有些支部的字只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没有打击的意思,如收、赦、改、救等。

三、与“足”有关的部件

足,古文字形为,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上、脚跟朝下的脚,上面的“口”形至今不详。足部的字,意义都与脚有关,如下所示。

路,小篆字形为,左边的“足”,表示走路;右边是“各”,表示读音,所以这是个形声字。“路”的本义是道路,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从足。从脚步所走之路,又可引申为思想或行为的途径。

止部可以认为是足部的一个分支。止,古文字形为,是脚趾朝右、脚后跟朝左的一只脚。止是个象形字。“止”的本义就是“脚”,“脚不前行”了,就停止了,所以止又引申为“停止”之义。后来,“止”的左边加了“足”旁,变成了一个形声字——趾。止部的字都表示和脚有关的意义,如下所示。

出,古文字形为,下部是一条上弯的曲线,表示这是一个门口或土坑口,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表示一只脚从门口或土坑口走出的样子。所以,“出”的本义是“出去”,后引申为“发出”的意义。

步,古文字形为,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左脚,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右脚。左右脚向前走动就叫做“步”,所以,“步”字的本义是“行走”。

走,古文字形为,上部是一个甩开两臂的“人”形,下部是一只大脚(止),像是一个人奔跑的样子,所以在古代“走”就是现代“跑”的意思;古代的“行”才是现代的“走”。

辶(辵)部也是走部的一个分支,辶部的字大都与行动有关。如,遵,本义是顺着走;迷,本义是迷了路;违,本义是离去;逆,本义是迎接。

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识记汉字效果更好,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另外,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源,还可以辨析形近字。

1.“弛”与“驰”。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弛”的形旁是“弓”,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是“马疾走”之意。

2.“采”与“采”。采,古文字形为,上部是一只手(爪),下部是一棵树,树上的小圆圈表示果子,真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手在果上表示采摘。上下两部分是分开的,中间一竖不能连起来。采,古文字形为,是个象形字,周围四点,就像兽类的脚趾着地之迹,中间的“十”表示脚趾之间的分界。上古时期要辨别什么兽走过,先看地面上的足迹,因此“采”有分辨、辨别之意,由“采”组成的字,大都有分辨的意思,如悉、释等。

3.“氵”与“冫”。这两个偏旁形体相近,“氵”被称作“三点水”,“冫”被称作“两点水”。由于字形相近、名称相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这两个偏旁的意义都是水,只是水多水少的差别。但是,考察古字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氵,古文字形为,其本义为“水”,以“氵”为形符的形声字意义大都与水有关,如:汪、液、流等。

冫,古文字形为仌,《说文解字》:“象水凝之形”,本义为“冻”,像水凝结后的形状,以“冫?”为形符的形声字意义大都与冰冷有关,如:冷、凉、冻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字因为形体的演变以及简化所致,一些部件不能准确反映原始的造字意图。例如:现在以“冫”为形旁的“准”“决”“净”等字,其意义与冰冻无关。这三个字原来都是“氵”旁,“准”写作“凖”,原来是指测量水平的工具,后来泛指标准、准则;“决”写作“決”,本义指疏通水道;“净”本写作“浄”,是清洁、干净之意,通常,东西用水洗后才会干净。

总之,汉字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并掌握这些特点与规律,并以渗透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化作背景从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对于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教学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标签:;  ;  ;  

论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_汉字的演变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