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艺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与理论失语_后殖民主义论文

新时期文艺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与理论失语_后殖民主义论文

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语症论文,文艺理论论文,殖民主义论文,新时期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本文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当代文艺理论界对西方哲学、美学、艺术和文学理论的引进和借鉴,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国内文艺理论、文艺思潮的发展和繁荣,但由于缺少冷静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却导致了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大炒卖,从而给新时期文艺理论的繁荣又蒙上了某种程度上的虚假色彩,潜藏着一种以欧美为文化中心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危机。我们认为,新时期的文艺理论在何种程度上存在着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此种现象确实应当引起当代文艺理论界高度的警惕和重视,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中有益因子的同时,应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更生。

“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性终结把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文化和思想的转型期。在十年文化真空和思想真空的窒息后,期待着文化和思想的启蒙是我们东方这个古老民族的渴望。当新时期中国大陆的有识之士在苦心寻检西方的理论来启蒙这个古老的民族,去弥补这个民族理论意识的某些缺憾时,萨伊德(Eeward W·Said)却推出他的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理论,对东方第三世界民族和国家中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进行着总清算。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危言耸听的理论批评话语,是萨伊德于1978年在《东方主义》(Orientalism)这部著作中提出且推向美国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又经过十五年的苦心铸炼,萨伊德于1993年在《文化和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nperialism)这部著作中封闭了他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完成了其理论体系的建构。至此,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对当代西方文化帝国霸权主义反动的理论思潮;强烈冲击着欧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让欧美一个庞大的理论思想运作阶层——中产阶级为之震惊。从“文革”的终结到1993年当代中国的拜金狂潮,反观东西方这段历史在理论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同期运作,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嘲讽!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言指欧美资本主义于“二战”之后在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东方落后民族和落后国家的一种文化殖民性侵略。这种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殖民侵略,不同于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那种殖民主义侵略,殖民主义侵略是用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侵略手段对东方落后民族和落后国家所进行的海盗式劫掠和欺诈式贸易。而这种后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是在东西方文化友好而温情脉脉的交流和渗透中表现出的一种极端的文化霸权主义精神和文化帝国主义精神。这就是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阿基米德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萨伊德是栖息在美国的来自于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移民,这也决定了他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方后殖民文化现象的批判仅局限于中东和近东地区,从而忽视了远东中国大陆在西方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下运作的理论意识形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萨伊德在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把东方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界分为二个层面:即日常文化和高级文化。日常文化是言指西方的后殖民主义意识内化为东方落后民族和落后国家日常生活中无可逃避的一个部分;而高级文化是言指西方后殖民主义者在对东方文学艺术作品文本的阅读和批评中所表现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意识。这种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意识,正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通过东西方的文化艺术交流,对中国大陆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着无言的殖民性渗透和殖民性侵蚀。

以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为透视角度反观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可以说,新时期文艺理论在思想启蒙的理论繁荣假象下,潜伏着一种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危机。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当代文艺理论界的关注。

反思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性终结打破了十年文化和思想的真空状态,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面临着文化和思想的重新启蒙。而启蒙则需要一个民族放开他的视野去汲取外域文化和思想的精粹。正如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有识之士把古旧浊涩的眼光投向西方世界寻求知识和真理一样,新时期的文艺理论家也把自己求知和求真的视野投向了域外。在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历史瞬间,当代文艺理论界有识之士对西方哲学、美学、艺术和文学理论引进和借鉴,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国内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的发展和繁荣。这是一个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学习借鉴和国人重新发现自我、重新寻找真理的历史转型期,这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在冷战结束后的后冷战时期开始大规模渗透和交流的历史转型期。

但是,正如长久的饥渴必然导致欲望的盲目贪婪一样,由于缺少冷静的分析,文艺理论界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在质和量两个维度上很快超越了启蒙,失去了理性的平衡,跌向了西方理论的大炒卖和大换血的非理性亢奋状态。反思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历程,在十几年的历史维度上,当代文艺理论界从昏睡初醒到跌入非理性精神亢奋,差不多无条件地接受了从西方古希腊哲学到十八世纪古典主义和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所有的理论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时期的文艺理论发展拷贝了一部浓缩的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这种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大炒卖和大换血,给新时期文艺理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虚假的繁荣,而在这种假象的背后又潜藏着一种以欧美为文化中心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危机。

反思新时期的文艺理论批评、文艺理论思潮和文学艺术思潮,这三个层面几乎完全是在西方于中国大陆所建构的具有西方中心倾向的文化语境下运作的,如:理性、非理性、文本、结构、解构、能指、所指、本体、表象、话语、阐释、阅读期待等理论批评话语;古典主义、唯意志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思潮话语;达达主义、新写实主义、新新闻主义、新感觉主义等文学艺术思潮话语。这些具有浓厚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的话语是西方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表达方式。这种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成的殖民主义文化语境扮演着一位后殖民主义者的角色,以奴役者的身份为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文艺理论思潮和文学艺术思潮导向。

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文化断裂带,对这个文化断裂带的填补要把理论的视点投向域外,这确有合理之处。但是,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的形成使理论观点的西投在实质上并没有填补这个文化断裂带,却有可能构成文化断裂之后再度断裂的危险。

新时期文艺批评理论在操作中所使用的有效理论话语和有效理论概念,几乎都是西方舶来品,这些舶来品带着浓烈的后殖民主义倾向为新时期文艺理论设置了一个潜在的道德价值参照系和审美价值参照系。于是,无论是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文艺理论思潮的兴起,还是对文学艺术作品文本的批评,几乎都是在这两个参照系下运作和定位的。这种后殖民主义语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铸成了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的失语状态。这种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理论失语症,在新时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昭示了本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再度断裂,反映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弘扬严重的不足。

一个民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开放时期居然失衡地未有效地利用本民族的有效理论表达语言。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失语症的悲凉表象背后还有一种悲凉,这就是把对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和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研究权和阐释权出卖给西方。如《中国美学的再发现》一文所言:“过去以西方古典美学作为参照系去阐释中国美学,是一种发现;现在以西方当代美学作为参照系去阐释中国美学,也是一种发现,而且是一种更深刻的发现。”(《学习》1993年第10期)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种“更深刻的发现”,还不如说这种“深刻的发现”在理论意识形态上是对西方后殖民主义文化的一种更深刻、更彻底和更自觉的膜拜。这种“深刻的发现”是一种在浅薄的层面上时髦于学术界的后殖民主义化的研究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带到西方的道德价值参照系和审美价值参照系上去定位,这种在理论意识形态上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正是萨伊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所批评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主义。因此,这是当代文艺理论界的一种突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

新时期文艺理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文本批评操作中也呈现出浓厚的后殖民主义色彩,让我们的思考再度回到萨伊德及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上去。

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在阅读小说的叙述理论中提出了“态度和参照结构”(Structure of Attitude and Reference)这一重要的理论。萨伊德的“参照结构”理论是言指西方中产阶级后殖民主体在跨文化的作品文本(东方作品)阅读中,阅读主体生存的文化语境(西方本土文化语境)形成了阅读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参照结构。而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参照结构决定了西方阅读主体在对东方作品的阅读行为中,张扬着一种后殖民主义的审美“态度”。张艺谋和陈凯歌表现中华民族旧日风情的作品为什么在欧美一路地走红?张、陈就是借用电影这种大众艺术的文本形式,把中华民族旧日风情的野蛮和丑陋一路地挂到欧美,去讨得西方中产阶级带有后殖民主义性的审美喝彩。张戎的《鸿》、亚丁的《小周天》、郑念的《上海生死劫》和巫宁的《一滴眼泪》等小说,在欧美走红的根本文化原因也是如此。从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文学艺术这个层面上表现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跨文化文本阅读中转化为一种文明对野蛮的猎奇。生活在西方后工业文明社会中的西方中产阶级,他们在富足之后对西方女人身上的香水已倍感索然无味,而回过头来却对东方女人腋下的狐臭眷恋不舍。这就是一种在跨文化文学作品阅读中所表现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审美猎奇。

实际上,在非跨文化的作品阅读和作品批评中也呈现出一种后殖民主义文化倾向。

在新时期当代文学作品的批评中,批评主体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操作,有的几乎也是在西方理论所构成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运作的。这个问题如同上述所论一样,对文学作品文本的批评如没有大量西方理论的范畴、概念、命题和术语来支撑,文学批评大概就无法有效地运作。并且,国内的许多现代派文学思潮也就是在西方现代派理论的语境下哄炒起来的。反思新时期文艺理论,西方理论在中国大陆设置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为当代文艺理论的运作投下了一个难以逃避的文化阴影。这一文化阴影本身就暗示着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式文明,东方文化是一种弱式文明。

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建设需要把理论视野投向外域文化,但应避免盲目的、非理性的大炒卖和大换血,否则容易导致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和理论失语症的形成,这种后殖民主义现象使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违背了文艺理论界原始的良好愿望。因此这种现象应当迅速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否则一不留神,那些所谓介绍和引进西方理论的学者就有可能蜕变为西方理论争先恐后的贩买者和在中国大陆的西方理论代理人,或蜕变为中国大陆文艺理论界的西方理论买办和西方理论倒爷。

我们还要洞察到,由于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的进逼,新时期文艺理论繁荣的表象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我们对传统的文艺理论的阐释和运用非常不够。因为那些在理论界运用的最时髦的有效理论范畴、概念、例题、术语和思潮,大都是从西方倒卖到中国大陆来的带有后殖民主义文化倾向的理论话语。我们要问:难道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及其范畴、概念、例题、术语和思潮,在这个时代真的失去了奏效性使用功能?难道在本民族文化自体中无法产生丰富的奏效性理论,只有到西方去引进和贩卖?最终思考还是要回到对中国文化自身的评价上去。严格地讲,这些西方理论的贩卖者、代理人、买办和倒爷,他们在炒卖西方理论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思想的贫困,因为他们炒卖的理论充其量也就是对西方理论的照搬。

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力学角度审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实际上是西方对东方的一次重新发现。这种重新发现的深层文化内涵就是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性侵略,没有必要以赤裸裸的海盗式劫掠和欺诈式贸易来实现自己的侵略目的,而是用一种更温情的后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方法,使东方在西方文明的快感抚慰下俯首就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封闭的门户向西方敞开。西方文化在给这个古老的民族送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以其后殖民主义的帝国霸权精神对这方古老的文化空间进行着侵蚀。本文无意于展开篇幅讨论后殖民主义现象在新时期对其它领域和学科的渗透,也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本文也无法对文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仅就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警示学术界诸君: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建设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应以本民族文化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为准,那种非理性地炒卖西方理论只能把新时期的文艺理论发展导向带有后殖民主义文化色彩的危险的境地中去,从而为这个古老的民族再一次留下耻辱的史鉴。记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丧失文化和理论主权比丧失领土主权还要可怕。

如果说,西方文艺理论的审美价值观对东方文学艺术的衡量,是在一架置放于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价值天平上完成的话;那么,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置放在这架文化价值天平上的一个新的理论法码。也正是这个新的理论法码——后殖民主义理论,力图以挑战的姿态冲击着西方文艺理论对东方文学艺术衡量的后殖民主义审美价值观。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而应该引起我们对整个新时期文艺理论已经存在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的思考。

标签:;  ;  ;  ;  

新时期文艺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与理论失语_后殖民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