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和教会学生学习目标的有效方法,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的根本措施。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呢?
一、创设探究学习情境导入新课,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小学数学新课教学时,教师根据数学内容,创设探究导入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导入环节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里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之初,我播放多媒体课件的一个小游戏:在不断跳出的算式中,随即点住一个算式,如“86x45+55x 86”这样一个算式,我根据乘法分配律一下算出得数,一连几次这样的表演,学生十分惊讶,面面相觑。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神奇啊?回答是迫切的“想!”于是,在学生迫切愿望下,我领着学生走进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大门。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促使学生急于探究一番,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
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部探究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我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四个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集中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探究学习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何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呢?传统的封闭式问题,只要求学生运用特殊或常规的方法得到固定的答案,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变动,改变设问的方式或设问的方向,就能创造很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例如,比较5430和3045这两个数的大小。如果改变设问的方向,变成这样的问题情境:用0、3、4、5这四个数字所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几?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但需要知道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对位值制(即同一个数,放在不同的位置,值是不同的)和进位制都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若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不仅能使学生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五、坚持探究过程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不能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把学习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态度、信念等进行全面考察,在整体层次上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综合性评价。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要进行不同的评价。评价要讲究艺术性,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亮点,让学生看到希望,并力争成功。
评价要顺应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对自主探究的让学生自评,对小组讨论的让学生互评,对组际交流的可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方式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教学评价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使评价更客观、更民主、评价的结果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这样坚持探究学习过程多元化评价,使各种层次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巩固了学生探究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真正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
论文作者:杨廷宝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0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意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尺子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0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