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住院患者孤独感及其与抑郁、焦虑关系的研究_孤独感论文

老年住院患者孤独及其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虑论文,抑郁论文,老年论文,患者论文,情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8444

1 问题提出

从1999年开始,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章越松,任光员,2001)。几年来,老年人的比例还在不断增长。老年人成为社会的一大重要的关注点。如何安置众多的老年人,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关怀和照顾,使社会维持稳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功能得以正常运转,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近年来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表明,孤独感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与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Jakobsson & Hallberg,2005)、认知功能障碍(Tilyis,Pitkl,Jolkkonen,& Strandberg,2000;Fratiglioni,Paillard-Borg,& Winblad,2004)、增加使用健康和社会服务有关(Ellaway,Wood,& Macintyre,1999;Geller,Janson,McGovern,& Valdini,1999;Russell,Cutrona,de la Mora,& Wallce,1997)。患有严重慢性疾病和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年人,通常都具有更强的孤独感(Heunr,Papassotiropoulos,& Ptok,2000)。孤独、抑郁和焦虑是在老年病人中共同存在的问题(李凡,刘宇,韩布新,罗劲,孟春英,2007)。

孤独感是一种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的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心理学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Sullivan(1953)认为,孤独感是由于人类的亲密需要或密切的人际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Peplau和Perman(1982)等人认为,孤独感是个体认识到其期望达到的社交网络模式和实际达到的社交网络模式间存在差距,而产生的不愉快体验。Jeny de Jong-Giered(1987)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是一个人感到自己不被他人接纳的痛苦体验。Shave(1987)认为,孤独感是“一种当自我意识觉察到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破裂的信号时,所造成的总体上的常常是突发的情绪体验”。而国内一些学者(如朱自贤,黄希庭,李传银等)把孤独感当作是一种封闭的、弥散性的心理状态以及感到自身被外界隔绝、排斥而产生的苦闷心情,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质和量的感受,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和精神空虚感。

抑郁是一种以心情低落,无望失助为主要症状的情感障碍,抑郁情绪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无望失助,其主要特征有:悲观、悲哀、失望、无助,严重可达冷漠或绝望的心境;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信心下降,有无价值、无用和自卑感,严重者有自罪甚至自杀(李九丽,2007)。老年人抑郁是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已进行的研究表示,我国老年人抑郁状况处于一个较高的比率水平(于华林,2009)。老年人抑郁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由于抑郁是长期情绪低落的结果,因而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这可能与老年人特有的身体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负性生活事件以及社会支持有关。王永丽和张媛(2005)的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焦虑情绪是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也称为无名焦虑。作为心理健康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焦虑,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饶顺增等人(2002)研究显示,社区老年人焦虑检出率为11.51%。丁守銮、胡平、王谦和崔才三(1998)对145名老年大学学员进行调查,发现有焦虑症状的老年学员竟高达43.45%。经过对影响老年人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元分析发现,性别、户外活动、睡眠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以及是否与子女共同生活等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潘毅慧,2010)。

本文对兰州市三级甲等医院处于住院期间各科室的老年患者的孤独、躯体症状、抑郁和焦虑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探求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老年人心理护理提供更多的参考。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择兰州市三级甲等医院2011年7月住院期间各科室的老年患者495例,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为98.4%。男275例,女212例,年龄60~94岁,平均(70.65±7.41)岁。无宗教信仰413人,有宗教信仰74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3人,中专及高中109人,大专及以上95人;有配偶者398人,无配偶者89人;个人月收入高等(≥5000元)21人,中等(1500-5000元)285人,低等(<1500元)181人;医疗费用来源自费58人,公费55人,医保322人,合作医疗48人,其他4人。

2.2 研究工具

采用统一的标准化问卷,由经培训后的调查员指导被调查者自行填写或协助填写。包括:①一般资料问卷:含有患者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婚姻、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和医疗费用来源等内容。②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评价因社会交往愿望与实际交往差距而产生的孤独,含有11个“孤独”正序与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每个条目用4级频度评分(常常、有时、很少、从未)。量表得分为20~80分(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无孤独感0~20分;轻度孤独21~40分;中度孤独41~60分;重度孤独61~80分。③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用来测量其躯体症状、抑郁和焦虑情况。含有6个“躯体症状”条目,6个“抑郁”条目和6个“焦虑”条目。每个条目用5级频度评分(无、有一点、有些、相当多、很多)(Derogatis,2000)。

2.3 统计分析处理

全部资料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处理,采用频数、百分率和中位数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老年住院患者UCLA孤独量表评分结果

老年住院患者UCLA孤独量表得分20~64分,平均(34.12±9.02)分,量表信度良好(α=0.81)。其中无孤独感12人,占2.5%;轻度孤独341人,占70.0%;中度孤独133人,占27.3%;重度孤独1人,占0.2%。

3.2 老年住院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焦虑与孤独感的相关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躯体症状、抑郁、焦虑与孤独感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孤独感分别与躯体症状、抑郁、以及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尤其与抑郁、焦虑之间达中度相关;抑郁与焦虑之间呈较高正相关。

3.3 老年住院患者孤独、抑郁、焦虑相关因素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检验结果

由表2结果可知,对于不同的文化程度,老年住院患者在躯体症状、抑郁、以及焦虑程度上均有显著差异。老年住院患者躯体症状得分0~22分,平均(5.53±4.30)分;抑郁得分0~18分,平均(2.59±3.34)分;焦虑得分0~17分,平均(2.72±3.55)分。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的信度良好α=0.85,其中躯体症状α=0.70,抑郁α=0.74,焦虑α=0.80。对于不同婚姻状况的老年住院患者,有配偶的患者的孤独感显著低于无配偶的患者(p<0.05);对于不同性别的老年住院患者,男性的抑郁程度(p<0.01)要显著轻于女性。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住院患者,其抑郁程度也有显著差异(p<0.01)。年龄、个人月收入和医疗费来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住院患者在抑郁程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住院患者的抑郁程度最高,其次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住院患者,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住院患者的抑郁程度最低。

4

讨论

4.1 老年住院患者孤独感状况

孤独、焦虑、抑郁作为常见躯体疾病所致负性情绪,影响躯体疾病的临床康复和预后(于德华,吴绍敏,李春波,吴文源,2004)。本研究中所调查的487位老年人中,有97.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大多数的老年住院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平均分低于社区老年人的37.82分(刘志荣,倪进发,2003),高于高干病房住院老年患者的23.78分(李凡,等,2007)。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第一,疾病本身会给老年人带来恐惧,这种强烈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一系列负性情绪的出现;第二,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会给老年人的行动造成障碍,行动上的不便也会带来沮丧、失落、痛苦等负性情绪;第三,住院期间,亲人的关怀和照料不如在家中周到,也会使老年人产生更大的孤独感。但在这97.5%的老年住院患者中,体验轻度孤独的占70%,这可能是因为,医院提倡亲人对住院老人探望外,医护人员注意陪伴,并促进病友之间相互陪伴的原因,同时请病人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康复上面,因此轻度孤独感的住院病人比例多些,而重度的比例较小。

4.2 孤独、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的相关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孤独得分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呈正相关。抑郁、焦虑与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相关达中等程度。抑郁是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情感活动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状。焦虑是患者在缺乏明显的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对自身健康和客观情况做出过分严重估计而出现的内心不安。处于抑郁情绪中的老年患者各方面的活动都会减少,情感活动减退,对身边的事物缺乏兴趣,这会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减少,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致使他们感到更加孤独。相反,没有被抑郁情绪困扰的老年患者,心态更加开放,更加乐观,社会活动更丰富,人际交往更顺畅,孤独感也更少。处于焦虑状态下的老年住院患者,对于自身病情有着不正确的认识,对病情过度的担忧,越是焦虑他们可能会越感到别人对自己的处境不理解,并且往往是由于得不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正确的信息,才使他们产生焦虑,因此,他们的孤独感也会更高。相反,焦虑较少的老年患者,能更正确的看待自身的病情,寻求恰当的帮助,孤独感也会相对较少。同时,抑郁和焦虑这两种情绪又相互影响,因此,护理人员一旦发现老年住院患者表现出某种负性情绪,应立即采取心理干预,以免引发其他负性情绪而形成恶性循环。

4.3 孤独、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男性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女性患者。男性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比女性强,因此他们更难接受自己能力的退化,特别是当疾病导致他们身体机能急剧减弱时,他们更难于接受自己变得虚弱,变得需要靠别人的照顾生活,他们会比女性更有挫败感。他们会更多的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或是过高的估计疾病可能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他们的焦虑情绪会高于老年女性患者。此外,由于长久以来的文化影响,男性在遇到问题后更多的是选择压抑自身的情绪,而女性则更多地会选择通过倾诉、哭泣等方式发泄,因此,老年男性患者相比老年女性患者来说抑郁情绪也会更严重,他们在情绪上可能会更压抑,导致情感活动减退、兴趣减退、情绪低落而又无处发泄。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文化程度越高,老年患者的抑郁、焦虑感越低,这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高者在住院期间可选择的活动较多,如读书、看报、听音乐、欣赏电视节目等。并且文化程度高的老年患者其家庭背景可能也相对较好,精神和物资支持都相对更丰富。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在住院期间还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因而他们会感到生活更充实、有意义,而不会过度的为病痛担忧。此外文化程度高者对医疗信息的掌握更加全面、准确,对疾病的性质、转归和愈后都能有正确的认识,因而不会盲目的担忧和悲观,因此抑郁和焦虑水平要比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低。

在本研究所调查的老年患者中,有配偶的要比无配偶的老年患者孤独感低。有配偶的老年患者比无配偶的老年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更完备,他们不仅能从配偶处得到生活上的照顾,还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理解,老伴之间的相互扶持会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老年住院患者的躯体症状较明显,由于老年人各个身体器官功能逐渐退化,生病之后相比年轻人症状更严重,并发症更多,恢复起来也更缓慢,因此,他们报告的躯体症状更多更明显。综上,对于老年住院患者,医护人员在通过医疗手段减轻他们的躯体症状的同时,还应帮助他们尽量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增加他们感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减少孤独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生命质量。当然,还应重点关注那些无配偶的男性老年住院患者。

5 结论

综上所述,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情绪,三者呈正相关,且抑郁和焦虑能显著预测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老年男性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老年女性患者。高学历的老年患者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轻于低学历老年患者。有配偶的老年患者孤独感低于无配偶的老年患者。因此应重视老年住院患者伴发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并针对相关因素加强心理护理。

标签:;  ;  ;  ;  ;  

老年住院患者孤独感及其与抑郁、焦虑关系的研究_孤独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