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地区政党格局的变化与发展前景_苏东论文

苏东地区政党格局的变化与发展前景_苏东论文

原苏东地区政党格局的变化及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发展前景论文,格局论文,地区论文,苏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原苏联东欧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民主派”或反对派力量上台执政,右翼力量一度占居上风。但1992年以来,该地区政治力量对比又开始发生变化,左翼力量逐步取得优势,出现“政治时钟”左摆现象。在全部27个国家中,约有23个国家的由原共产党演变而来的左翼政党重新活跃起来,形成了当今该地区的一股政治潮流,特别是一些具有西、北欧社会党和社民党性质的政党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

(1)中亚和东欧地区多数国家左翼力量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中亚五国中有四国的议会和政府为左翼政党执掌或控制,它们是:哈萨克斯坦人民统一党、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土库曼斯坦民主党和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已成为议会中占席位最多的政党,但还没能掌握政权。中东欧地区12个国家中,除捷克和前南地区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中派掌权)及波黑外,有5 个国家的政府为左翼政党所掌握,它们是:塞尔维亚社会党、波兰民主左派联盟、匈牙利社会党、斯洛伐克的“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马斯顿联盟等。但从策略和国情考虑,这些党多与其他政党建立以己为核心的执政联盟组成政府。1995年11月波兰总统大选中,社民党主席克瓦希涅夫斯基战胜瓦文萨,从而使波兰的“行政和立法两大权力部门均置于左翼力量控制之下”。但罗马尼亚社会民主主义党在1996年11月的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中遭到失败,丢失政权;保加利亚因国内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党政府面临严重信任危机,迫于社会压力,维德诺夫政府于1996年底向议会提出辞职,今年2月由右翼的民主力量联盟组成看守内阁,并在4月19日提前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获胜,取得组阁权。阿尔巴尼亚由于今年初发生内乱,原由民主党等右翼政党执政的局面被打破,建立了众多左、右翼政党联合执政的“民族和解”政府。

(2)俄共地位上升,占据优势。在1993年的俄罗斯杜马选举中, 俄共的得票率为12.35%,位居第三。但在1995 年底新的杜马选举中俄共的得票率比上届选举增加了近10%,共获157个议席, 超过杜马议席总数的1/3,一跃而成为新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并获得了议长职位。俄共在新杜马所占席位几乎等于其它三个最大党团(“俄罗斯自由民主党”、“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亚博卢联盟”)议席的总和,比它在上届杜马选举中的席位翻了一番还多。在1996年的总统大选中,久加诺夫虽以40.3%的得票率败于叶利钦(得票率为53.8%),但社会对俄共的支持率已大大上升,左右两极对垒的格局进一步分明。迄今,俄共在某种程度上已能影响国家的决策,成为俄政坛的重要参政力量。

(3)独联体其它国家的主要左翼政党力量亦在不断上升, 成为社会重要的政治力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乌克兰共产党、白俄罗斯共产党以及立陶宛民主劳动党。在乌克兰、左翼政党占有议会一半以上的议席,而乌共占1/4议席,成为第一大党;在白俄罗斯,共产党是社会上第一大党,白俄共与白俄共产党人党顺利实现联合,取得了议会的1/6议席;立陶宛民主劳动党则成为该国唯一的执政党。

原苏联东欧地区国家的左翼政党多数是从原共产党演变而来的。除极少数仍坚持传统共产主义的政党外,主要可分作由原共产党演变而来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仍保留“共产党”名称但自称为“革新”的马列主义政党和恢复活动的老社会党等三类政党。这些政党政治思想比较复杂,还在继续发展变化,但其中大都已成为奉行或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既是一股思潮,又是一种欧洲社会政治力量的主要派别,它是由原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思想体系发展而来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思想理论来源的多元性。 多数政党虽然在其党章和党纲中还提到马克思主义,但它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党的“指导思想”,而是当作一种“分析社会的方法”。它们从意识形态多元化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哲学、基督教信仰、工人运动的经验称为其思想体系的四个主要来源。这些政党中有的特别激烈地攻击和反对列宁主义,称列宁主义是暴力革命、独裁和专制的象征,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镇压职能在不断减弱,社会主义不需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进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应提倡多党制和西方式议会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应使左翼联合并同生态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以夺得议会多数,同时还应把社会主义视作是“一个永无完结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制度。

(2)强调“人道”、“民主”、“自由”高于一切, 宣扬走中间改良道路。许多政党主张“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完成”,称“没有自由就没有社会主义”,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就是“完全民主”,“人类和社会的解放应以每一个人的人身和政治自由为先决条件”。它们既批评资本主义的统治造成了社会的不公正和种种弊端,又批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极权统治”,实行“一党专政”,“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发展”,宣称要在二者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3)改变共产党的性质和组织原则, 全力建设“全民党”和“议会党”。有些政党认为,社会主义政党不应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应是赢得多数人支持的群众性政党,是“全民的党”。它们抛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允许在党内成立不同派别,认为“党员没有忠于共同意识形态的义务”,赞成党内“少数派有采取反对立场的权利”,党员可“在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保证执行党的纪律”。

(4)在经济上主张以私有化为核心, 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相互竞争的市场经济。几乎所有这些政党都强调私有经济“对生产资料的分配和市场竞争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在竞选时宣称,执政后不会改变私有化政策,在执政后继续把完成私有化确定为既定方针和基本国策。但它们也不完全否定公有制,并主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中实行包括公有制在内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但只是把部分保留公有制当作阻止产生市场垄断,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一种手段。

(5)多数左翼政党具有不同的民族主义倾向。 东欧中亚地区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冷战时期,该地区的民族矛盾基本处于被抑制状态。冷战结束后,过去被遏制的民族主义势力迅速崛起,民族矛盾不断加深甚至激化,致使多数国家的左翼力量或多或少地带有明显的政党民族化色彩。尤其在多民族的国家,一般都有以某个民族为核心的左翼政党组织。从目前该地区一些执政的左翼政党情况看,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突出强调主体民族的地位和权益,对内,在国家体制、政权体制和文化等方面,推行主体民族化,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以中亚国家为例:土库曼斯坦民主党强调制定宪法是为了“巩固土库曼民族的主权”;吉共占多数议席的议会所颁布的有关法律规定,在其立法机构中,主体民族代表应占绝对多数;中亚各国宪法都把主体民族语言定为唯一的国语。对外,要求建立由同一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目前一股大哈萨克、大塞尔维亚、大匈牙利、大保加利亚等思潮迅速抬头。哈萨克政府明确表示,欢迎境外的哈族人“回归”,并于1992年召开了“全世界哈族人大会”;塞尔维亚社会党主席米洛舍维奇也提出,“所有塞族人必须生活在一个国家”。

原苏联东欧地区左翼力量迅速壮大,尤其是中东欧和原苏联欧洲地区的左派政党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在各国内部。

(1)持续数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人民群众对右派政权丧失信心。 右翼力量当权后普遍照搬西方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激进经济改革方案,加之他们缺乏从政经验,内外政策失当,经济形势严重恶化,造成生产力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剧烈下降,对前途失去信心,产生对当政者的信任危机。1990—1993年,波、捷、匈、斯、罗、保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0—40%(阿下降50%);独联体国家1991—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下降了40%以上。此外,财政赤字之巨,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高,外债负担之重,生活水平下降幅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体制转轨方面,私有化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黑色经济盛行,不合理的债务负担和经济损失被转嫁到群众身上。两极分化严重,1/3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多数群众企盼很快赶上西方、提高生活水平的幻想破灭,对右派政权由希望变为失望,由支持变成反对。

(2)右翼势力内部争权夺利,发生裂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多数国家右派势力夺得政权后随即发生内讧,矛盾激化,领导人各自拉帮结派,反目为仇;在一系列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彼此意见相左,争论不休,结果不仅使其自身力量遭到极大削弱,而且使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俄罗斯“民主派”的一些主要领导人由“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变为政治上的“克星”,并导致1993年10月炮轰白宫的流血冲突。俄罗期“民主派”不断分化,已形成若干派系,主要有民主“俄罗斯选择党”、“统一和谐党”、“亚博卢联盟”、“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等派别,并仍在分裂。叶利钦赖以起家的“民主俄罗斯运动”已名存实亡;俄前总理盖达尔领导的“俄罗斯民主选择党”一度是“民主派”的基本力量,现已处于“萎缩状态”;亚夫林斯基领导的“亚博卢联盟”等其他“民主派”组织也都各自为政,影响渐衰。一些“民主派”头目,如盖达尔、亚夫林斯基等甚至还成了叶利钦的反对派。在本次总统大选中,为了对付俄共,“民主派”虽最终聚合在叶的周围,但这仅是暂时的现象,他们之间的实质分歧不可能清除。波兰团结工会夺权后迅速分裂成政见不同的党派,各派生党轮换或联合执政, 在4年执政过程中,4届政府倒台,5位总理被撤换。凡此种种,客观上为左翼政党力量的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左翼力量抓住机遇,注重争取群众,获得较大支持。 一方面,左翼政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联合,同时又利用右翼势力的分裂和内部矛盾,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们针对经济政策弊端,提出了稳定宏观经济,加强调控,调整私有化速度,发展生产,减少失业,实行社会公正和改善人民生活等颇能争取群众的主张和竞选纲领,加大了吸引群众的力度,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近几年来,中东欧国家的一些主要左翼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连连获胜或支持率得到上升。独联体国家左翼政党的支持率也明显增加。

原苏东地区左翼力量上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该地区政党格局所发生的变化,但这一现象并不说明各国政治力量对比的最后定型,多数国家左翼力量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1 )中亚多数国家的左翼政党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较稳固地控制国家政权。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和土库曼斯坦民主党领导的总统制国家政权已得到巩固;哈萨克斯坦人民统一党支持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将国家体制由“民主制”转向了“总统制”。这些国家的总统任期都被合法地延长到下个世纪初。,但是实际控制政权的塔吉克斯坦共产党面临着是否与反对派“伊斯兰复兴运动”重新分配权力的问题。

(2 )中东欧地区的左翼政党联合执政与左右政治力量轮流执政已成趋势。已上台执政的左翼政党,多数难以单独或长期执政,这是因为:(1)各国的经济形势仍很严峻,均未恢复到剧变前的水平。 尽管左翼力量提出了比右派政权势优的经济纲领,但也未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良方。如果左派政府不能治理好国家,就可能下台。(2 )左派力量在重获政权的过程中,普遍难以一党单独战胜右派势力,多为联合取胜,共享战果。有些党虽有一党执政的条件,但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不敢轻易独掌政权,希望“共同承担风险”。(3 )右派势力仍很强大,并有西方势力的支持,不会善罢甘休,将处处与左派抗争,并有新一轮联合之势,伺机向左派反攻。

(3)俄共力量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但在近期内还不具有掌握执政权力的条件。继1995年12月杜马换届选举和1996年6月的总统大选后,目前俄共正全力以赴,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力量。今年4月19日, 俄共召开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久加诺夫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同时对党的纲领进行了调整,强调俄共在现阶段仍是“不可调和的反对派”,在斗争策略上要适当“转入进攻”,但要注意保存党的力量和地位,继续发挥俄共在杜马中的优势,避免采取过激行动,以免议会被总统解散。大会还决定要加强党的组织和思想建设,提高党在公众中的声望,争取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结成战略和策略上的联盟,为下届总统选举积蓄力量,最终达到“取代执政当局,改变现行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针”以及“建立人民信任政府”的战略目标。依据目前情况,俄共政治前途将取决于以下几个问题的进展:第一,能否真正与其它左翼政党组成统一阵线;第二,能否广泛吸引青年人、知识分子成为左派选民的充实力量;第三,能否利用当局政策的变化,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在一系列问题上团结其他反对派坚持与当局作斗争。但俄共意识到杜马权力有限,眼下还不愿冒险与叶利钦政权发生全面冲突,以免失去迄今已具有的政治实力,决定充分利用杜马这块阵地,同当局开展合法斗争。看来,俄共意识到本身的力量暂时还不足以战胜“民主派”,故而采取了有利有节,进行适度斗争,等待时机的战略战术。

(4)传统马列主义政党一时难以振兴。一是该地区政党林立, 坚持原共产党性质纲领的政党暂居少数;二是这些政党多还坚持原来的纲领,甚至主张完全恢复过去,不具备社会吸引力。如“共产党联盟—苏共”声称自己是原苏共的继承者,并于1995年7 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独联体各国共产党代表都出席的共产党联盟—苏共第30次代表大会(沿袭原苏共代表大会的届次),把“重建联盟国家,恢复以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为形式的人民政权”作为其首要任务,其纲领基本保持原苏共纲领的特色。然而它不但遭到俄共、乌共、白俄共等势力较大的共产党的反对,而且也很难与其他左派联合,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发展。

标签:;  ;  ;  ;  ;  

苏东地区政党格局的变化与发展前景_苏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