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效果评价论文_王胜属

抚顺中心医院 辽宁抚顺 113006

摘要: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5年5月-2018年3月期间接诊的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内镜黏膜切除术)、研究组(3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愈性切除率,以及整块切除率、纵向边缘阴性率、横向边缘阴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利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病灶切除效果的提高,其预后良好,值得使用。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效果

消化道肿瘤,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症,是指黏膜层以下消化道肿瘤病变情况,随着当前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使消化道肿瘤早期检出率越来越高,其通过合理干预治疗,可以达到彻底治愈目的[1]。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成为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常用方法,其属于微创技术中的一种,发展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在保证病灶完整性基础上,可将其一次性切除,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为此,本文以我院消化道肿瘤患者为例,对其施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消化道肿瘤患者为例,共纳入60例,抽选自我院2015年5月-2018年3月间,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消化道肿瘤,且存在手术指征,无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以下两组,即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5-68岁,包括7例结肠肿瘤、2例直肠肿瘤、5例食道肿瘤、16例胃肿瘤。研究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2-69岁,包括8例结肠肿瘤、3例直肠肿瘤、6例食道肿瘤、13例胃肿瘤。通过分析比较两组极限紫李桥,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均衡可比,且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按照临床医嘱,完成常规检查,如血尿常规、生化指标、心电图、凝血功能等,以及做好术前准备,如禁食水、建立静脉通路,以及术区备皮。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镜黏膜切除术,如下:①内镜检查,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及范围;②利用氩气刀对炎病灶外缘5cm处标记,即切除范围;③取甘油果糖(含0.1%肾上腺素、0.2%靓胭脂)对标记点外侧进行注射至病灶抬起;③利用透明帽吸取病灶,并在内镜作用下,对其进行圈套电切、止血;④如果创面出血,则使用热活检钳予以凝固处理;⑤切除标本,且将其张开,显露黏膜面,且向上固定在泡沫板表面,以标记点及其形状为依据,测量并记录标本体积,且浸泡、固定在甲醛溶液内,送检。

研究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如下:①标记、注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②顺着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缘方向,采用电刀以环周方式切开病变,直至病灶下层,且逐层剥离至黏膜下层,注意的是要黏膜下反复注射,在保证病灶完整基础上将其切除,并对切除部位的出血点进行凝固处理;③待病灶切除后,将其平铺且固定在泡沫板上,测量并记录其体积,然后浸泡在甲醛溶液内送检。

1.2.3术后处理

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按照医嘱指导患者禁食,同时向其提供对症处理,如抗生素、止血、补液等,记忆啊叮嘱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平均直径、病灶切除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术中出血、术中穿孔、术后延迟出血等)。

1.4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为处理工具,计量资料表示为“x±s”,以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以X2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平均直径

治疗后,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平均直径[(x±s)]

3讨论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内镜技术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行性。目前,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技术中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最常用,前者,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但术中需要根据病灶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一次性将病灶完整切除,此外,病灶切除后的病变组织易残留,从而增加了术后复发风险;后者,可以将病灶完整的一次性剥离,不仅可以避免对正常器官组织的损伤,而且能够减少残留组织,降低术后复发[2]。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是由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操作复杂所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病灶,以及临床医师的的专业水平,决定治疗方案。另外,研究组病灶平均直径,以及病灶切除效果均较对照组优(P<0.05),和文献[3]结果相符,进一步体现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临床优越性。但在并发症方面,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以术中出血、术中穿孔最多见,其中术中出血的发生和病灶的体积、部位,以及患者年龄、操作者业务水平等有关,因而,需要高度重视术中出血的发生,并积极做好预防工作。而术中穿孔,易发现,经过及时处理,可有效预防术中穿孔。

笔者结合本文结果,加以总结临床经验,认为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提供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期间应当注意以下内容:①严格掌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禁忌症及适应证;②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排除异常疾病;③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为宜,确保患者临床治疗安全[4]。

综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效果显著,利于预后恢复,值得宣传、使用。

参考文献:

[1]孔凡立,赵青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探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3):356-358.

[2]陈相波,许婷婷,吴秋丽,等.橡皮圈牵引与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对比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7):1010-1014.

[3]欧新强,吴凌东,金涛.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0):116-117.

[4]邓曦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30(6):497-500.

论文作者:王胜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效果评价论文_王胜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