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内容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可否认,如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随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迅速转换,已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所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正因如此,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概括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由诸相关要素及其运动构成的实践活动系统,其实效性的实现及增强,离不开该系统诸构成要素有效性的确立与强化。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探讨,应该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诸构成要素有效性问题的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所应涉及的重要方面。
要深刻探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对作为研究起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有一明确认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所意欲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它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蕴含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因素。就表现形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第二个层面即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根据相应的教育目的,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对教育内容Ⅰ进行组织、编制,以直接用于教育活动的内容,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具有给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加工、组织的结果(对这一观点,笔者将另文专论)。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则更多地表现为由这种理论体系加工而成的教育信息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上述两个层面之间存有密切关系,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科学制定,即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有效性的确立,也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科学转换,即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有效性的确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分层问题及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之间的形式转换问题,我们也可由恩格斯的相关论述获得有益启示。由恩格斯所著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中的三章集合而成的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最初主要是学术探讨性质的。当苏黎世的《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提出将这一著作作为宣传性的著作(用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出版时,恩格斯便指出了如何将这本纯学术的著作转化为宣传教育性的著作的问题。在1882年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版的出版而写的序言中,恩格斯便明确指出:“这一著作原来根本不是为了直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而写的。这样一种首先是纯学术性的著作怎样才能适用于直接的宣传呢?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需要作些什么修改呢?”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便表露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层面划分的思想,他所提出的在形式和内容上对其著作进行修改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实现他的著作由一种纯粹的理论表现形式向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逻辑要求的表现形式转换的问题,就是理论内容体系向教育信息体系转换的问题。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探讨,即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两个层面的界分为基本出发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有效性
相对于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有效性表现为其是否有利于在教育对象身上引起预期的变化、使之形成预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这种意义上,有利于而不是阻碍着教育对象形成教育者预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教育内容Ⅰ,即具有有效性的教育内容Ⅰ。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科学、先进、正确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有效性主要来源于它的真理性、真实性和先进性。
(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应该具有真理性。真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科学成果,是人类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准确把握的产物。追求真理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引导、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用以实现自身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应该具有真理性。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在历史上,有不少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无视真理,以唯心主义甚至宗教迷信作为其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这种与真理性直接对立的内容的教育,也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禁锢人们思想、维护既有统治秩序的作用,但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而言,这些内容的教育归根到底是无效的,否则,便不会有人类由愚昧向文明、由迷信向科学的发展,便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它揭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作为工人阶级利益忠实代言人的无产阶级政党,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贯强调真理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实现的意义。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数千万人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1920年10月2日,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说时,便讲道:“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只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那些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更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领会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邓小平也明确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在当代社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极其讲求教育内容的真理性,才可能真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完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新型社会主义公民培养的重任。
(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应该具有真实性,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事实胜于雄辩,最贴近事实的道理也最能打动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鲜明政治指向性的、为着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实践活动,其内容必然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和阶级利益,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转变为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重要工具,其教育内容确立时,当然首先便要验证这种思想是否属于其所服务阶级的思想体系。在阶级利益尖锐对立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自然是首先服从其特定的政治目的和政治利益,而不是首先服从其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对于特定阶级特定目的、利益的实现而言,这种教育内容可能是有效的,甚或是极其有效的,但是对于接受这种教育内容的个体的真实发展而言,这种教育则是负效的。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对于个体发展的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因而,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可能来自于其对客观事实真相的掩盖,来自于其对教育对象的欺瞒,而是来自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无产阶级政党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利益忠实代表的身份、无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真实性提供了可能性基础,同时也对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真实性为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作出了极为根本的规定性。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真实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真话。毛泽东在谈到“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时,就强调“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
(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还应该具有先进性。教育有传承旧知的功能,但同时又有开启新域的价值。任何真正的教育活动,都同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动人们抛弃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它的内容就必须在密切贴近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奠定于最新的、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之上,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表达着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列宁曾指出:“社会民主党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并且不能不是觉悟工人的代表,而不是不觉悟工人的代表;故意迎合工人的不开展状态,是最危险和最有罪的事情。如果把广大群众马上就能充分理解的东西作为活动的准绳,那就只能鼓吹反犹太主义,或者叫大家去向喀琅施塔的约翰神父求救了。”只有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感召力,才有说服力,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所应担负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有效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有效性,但是,如同“学科逻辑并不单方面地来源于科学逻辑”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有效性并不单方面地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有效性。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是相应社会、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之前便给定的,它以纯粹的思想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则是直接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据教育活动所特有的逻辑进行重组和编制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如果说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是否有效的标准主要是其与相应社会、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吻合性,那么,判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是否有效的标准则主要是其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接受,有利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具有有效性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是否有效还取决于根据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按照教育活动的固有逻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进行重组、编制的情况。
概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有效性除决定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有效性之外,还来源于其自身所应具有的精确性、透彻性和契合性。
(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应该具有精确性。这种精确性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根据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情境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进行新的组织、编制而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必须忠实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精确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精神实质。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作为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影响其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思想理论,它本身的表述必须极其严整、科学、准确。在讲求精确性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当马克思的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于1891年作为“宣传性质的小册子”出版时,恩格斯在其所做的序言中曾经提出过是否应根据宣传的需要进行修订的问题,亦即使之具有更适合于宣传要求、更有利于宣传目的实现的精确性的问题。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如果作为一般的理论著作来用,不必作丝毫的改动,“但是,当新刊行的版本可以说是专为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工作用的时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种场合,马克思一定会使这个发表于1849年的旧的论述同他的新的观点一致起来。”在这里,恩格斯所提出的问题其实正是直接用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精确性问题。也正是以此为由,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一著作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应该具有透彻性。透彻性即深刻性,即彻底性,即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透彻性的获得,首要地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深刻剖解和领会。只有在深刻剖解和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精髓,才能基本预见进行这一内容的教育所可能碰到的、所必须涉及和解决的一系列相关的思想理论问题,才可能周密而深刻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透彻性的获得,还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以及所预见的进行这一内容的教育所可能碰到的、所必须涉及和解决的一系列思想理论问题进行深刻的、有说服力的阐证。如,在进行与历史上出现的社会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理论观点有关的教育时,只有同时阐明与之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阐明上述关系和制度在这一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性与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将道理讲透,才能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内容才是具有透彻性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只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所规划的思想观念上的教育内容,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所应具有的透彻性,因此也便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作用。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一文中,恩格斯就曾尖锐地指出过海因岑只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而没有详尽彻底分析的政治说教和训诫是“毫无意义”的、“毫无补益”的,因为它根本没有花费精力向人民即向无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说明任何问题,而只是在“暴动,暴动,暴动!”这一个题目上玩弄花样。在批判海因岑所进行的毫无意义的鼓动之时,恩格斯还明确阐述了党的报刊的任务。他指出:“德国民主党派报刊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从以下各方面证明民主制的必要性:目前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贵族的政府是应当受到鄙弃的,那种使政权转到资产阶级手里的立宪制度是不完备的,人民只要不掌握政权就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处境。因此,这种报刊应当说明,无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因为在德国,构成‘人民’的正是这些人)为什么受官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应该说明,为什么不仅产生了政治压迫,而且首先产生了社会压迫,以及采取哪些手段可以消除这种压迫;它应该证明,无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取得政权是采取这些手段的首要条件。其次,它应该探讨,立即实现民主制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党有哪些手段可以采取,当它还很软弱不能独立行动的时候,它应当联合哪些党派”等等。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向我们阐明了如何围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系统地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从而透彻说理,以取得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问题。
(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应该具有契合性。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及利益、需求相契合,具有相应的联系。一方面,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相应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都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与人们的相应需求及利益的实现有明确相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和生动的实际经验,这种实际的经验往往是人们观察、思考问题的直接的感性依据。其中许多成份,或对于人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佐证、助解的意义,或经过相应的引导,会升华为其所应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在其身上实现的思想观念。因此,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往往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更迅速地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打开便捷通道。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编制结构与教育次序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信息认识、理解的次序相契合。任何一个个体,其对思想信息的接受,总有其内在的序列,按照这个序列依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编制、教育而言,“问题恰恰在于要找到与各阶段发展相应的是哪些知识,然后采用该年龄水平的心理结构可同化的一种呈现方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谈到教学设计时也曾指出:“一种教学理论应当详述最有效果的序列,在此序列中提出所计划的学习材料。”布鲁纳认为,这个最有效果的序列,就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对于接受教育内容所表现出的序列,他说:“社会必须怎样着手装备它的年轻一代?关于这个问题,有某些显著的规范可以说说。社会必须把有待知晓的东西——不论是技能,还是信仰系统或知识体系——转换为初学者可能掌握的形式。我们对成长过程知道得越多,我们在上述转换中所处的地位就会越好。”因为个体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成长环境中,个体所表现出的接受特征、所适宜的接受序列是不同的,所以,作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的布鲁纳在强调要将知识以一种最佳的结构组织起来的同时又指出,最佳的结构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存在对于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的序列;而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任何具体的序列总是决定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以及个人智力素质的差异等等”。强调最佳结构的相对性,实质也就是强调教育内容的具体组织要与教育对象具体的接受特征相适应。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接受特征来确定教育内容的组织,这种教育内容的组织才是最佳的,才是最易于教育对象接受的,因而也才是最有效的。
综上,我们从两个层面初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问题。全面而准确地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内涵及其表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作对教育内容的条件要求,从而科学规划与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有效化运作才会不断增强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