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_科学论文

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_科学论文

浅谈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生产力论文,科学技术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为人类发展的历史所证实,在现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此,必须建立起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这就是说,我国今后经济的增长、生产力的提高的重要方面是要向科学技术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人们常常把科学和技术这两个词连起来使用,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并不是一回事情。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一词中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它是正确反映自然界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在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能的体系。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发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东西(事实和规律);技术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发明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工具和方法)。科学和技术虽有区别,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有时候科学为技术之母,技术的持续进行依赖于科学原理的应用;有时候技术为科学之母,科学原理的重大突破依仗技术作为物质基础,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准备了素材。到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由于技术体系越来越复杂,它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便寸步难行;同样,离开先进的实验装备、技术手段,科学研究也无法进行。科学和技术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已成为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科学技术具有许多社会功能,其中之一便是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①a]他还说,“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②a]“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③a]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肯定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提法。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强调说“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作用”。[④a]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关系。此外,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把管理作为生产力的一个组成要素来看待。其实,管理好似是生产力三个要素的粘合剂,它实质上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力诸要素合理地组成一个整体,使之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在古代,生产是分散进行的,规模也很小,生产力的三要素本来就结合得很紧密,无需什么复杂的管理。在实行社会化大生产的近、现代,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不过,说到底,管理还是由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来实现的,管理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劳动。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说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功能,实际上是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包含着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向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渗透,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一般来说,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者说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相对于“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它具有“潜在性”。一项科学成果的诞生,在它还没有加入物质生产过程之前,它还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科学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有在科学原理基础上产生的技术作为桥梁,使之与物质生产力中的各要素紧密结合。技术比科学更贴近于生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技术可以自然而然地发挥它的生产力功能。如果没有技术转移、技术推广,技术也就不能对生产力发生作用。当应用某种科学原理的技术被并入生产过程时,科学技术的这一部分便实现了它的生产力功能。

人类社会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逐步得到增强,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的速度不断加快,生产力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紧密。最终,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升到了第一生产力的位置。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技术要比科学出现得早,技术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劳动工具的制造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当人类制造出第一件劳动工具的时候,原始技术也就诞生了,可见,技术一开始就伴随着生产力。原始社会还没有文字,不可能有独立的科学。但是,根据考古发现和对近代还过着部落生活的民族的考察,表明原始社会人们已有了虽则粗浅但却相当广泛的自然知识。人类的自然知识在奴隶社会逐步形成为科学的形态。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广泛应用,是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它使石器工具和青铜器工具更新为铁器工具,古代生产力因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局限在经验的和思辩的范围内,只有很少的学科有其理论体系,大多数学科还处在积累资料的阶段。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到18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的大变革,自然科学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人类几百万年积累的自然知识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形成了以牛顿力学为中心的科学体系。工业革命使科学和技术成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根本想象不到的。”[①b]工业革命使自然科学初显出它的生产力功能。

自然科学第一次走在技术的前面是19世纪的事情,主要表现在电磁学方面。电磁学的不断完善导致了电工技术的进步;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导致了无线电技术的诞生;内燃机理论导致了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广泛运用科学知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条件。如果说,过去的技术基本上是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艺,那么,近代后期的技术则愈来愈多的是自然科学原理的应用,科学成了技术之母。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资产阶级最终摧毁了封建贵族的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以电力的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则创造了比蒸汽时代大得多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从自由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世纪末,X射线、电子和放射性这三大发现打开了经典物理学的缺口,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导致了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在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爆发了一场全面的革命。始于本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其核心便是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新技术,主要标志是核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逐步上升到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一般认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50年代起,人类社会进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邓小平坚持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1988年9月,他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同年12月,他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②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的论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从哲学高度上解决了当代科学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功能体现在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推动变革作用上。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体力的增强和智力的提高都与科学技术有关,智力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尤为密切。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结构迅速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在劳动者这个要素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劳动者消耗的主要是体力;中等机械条件下,体力的消耗和智力的消耗大体相等;而在全自动化生产中,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智力劳动消耗大大超过体力劳动消耗,全自动化生产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中间,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化,现代科学技术使劳动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控制理论、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导致电子数字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工人的工作条件也会得到根本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地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现代科学的成就,不仅对天然原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有效,还提供了许多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全新材料,象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化学的发展使得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也成为劳动对象,被投入到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实现了对原材料的充分利用。能源科学技术使核能等其他非常规能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们培育出许多新的动、植物品种,它们也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海洋科学技术使海底成了劳动对象,航天科学技术正在使劳动对象由地球向太空和其他星球扩展。这一切,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决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位置。

其次,国外研究者通常把人力、资本、科技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水平在这三个因素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这也正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功能的显现。6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科技含量较高的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步占有主导地位。有人把当今正在兴起的信息产业称为第四产业,它的科技含量又是第三产业的许多倍。根据经济学家计算,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学水平在这三个因素中所占比重已由20世纪初的5—20%增长到目前的50—70%,不少国家已达到60—80%。可见,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有着明显的递增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测算,我国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值中的比重,已经由“六五”期间的10%左右提高到了目前的30%左右。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有关部门已把到2000年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值中的比例提高到50%左右作为奋斗目标。

再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表现在物化在产品中的科技含量达到高度密集的程度。国外许多学者常用产品单位重量价格比来描述产品的科技含量的高低。5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钢材,其价格每公斤不到1元。6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汽车、洗衣机和电冰箱,它们每公斤的价格大约分别为30元、60元和90元,比50年代提高了几十倍。7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电子计算机,它每公斤价值10000多元,比60年代又提高了十几倍。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代表性产品首推软件,软件几乎没有什么重量,科技含量却极高,如果按每公斤价格来计算,它的科技含量就不知是70年代的多少倍了。

另外,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还表现在近五、六十年来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过程也大大加快,从科学的新发现到技术发明和生产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在上个世纪,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75年发电机正式用于发电厂发电,其间经历了44年;麦克斯韦1865年从电磁理论中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20世纪初无线电广播开始问世。而本世纪以来,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1925年发现雷达原理,1935年制造了雷达,其间经历了10年;1938年发现核裂变,1925年制造出原子弹,其间经历了7年;1948年发现半导体,1954年生产出半导体收音机,其间只经历了6年。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高科技及其产业促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手工产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000元,传统产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20万元。并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高科技产业所采用的技术是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高技术,它的高效益是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最为充分的体现。

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科学技术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存在的,它不会自发地向着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就必须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寻找有效的转化途径,建立合理的转化机制,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商品化、产业化。

第一、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市场经济体制最明显的特征是市场导向,凡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要素都可以从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取得;各种产品(包括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同样可以在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其价值。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部门,都有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价值、获取利润的压力。这将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种主动的“我要转化”,而不是被动的“要我转化”的运行机制,因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同经济发展一样,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的动力首先来源于企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必将使企业产生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谁能及时地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积极地利用新技术,尽快地将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淹没。而科研部门同样也会以市场为导向,更加积极地开展横向技术开发与服务,为生产部门提供更多、更新的技术项目。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谁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第二、进一步开拓科技市场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然形成,还要靠人为的力量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现阶段,建立和开拓科技市场是实现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科技市场实质上指的是知识形态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科技市场通过自身的网络,不断收集科研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工厂企业对这些成果、技术的需求,在科研和生产之间牵线搭桥,发挥中介作用。这样,既可以为科研单位和工厂企业及时寻求到合作伙伴,又可以尽快地使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实现产业化。通过科技市场,可以把我国多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用科技攻关优势获得的技术储备,不断地由实验室向广大生产领域转移;可以把我国沿海地区正在应用的成熟的技术向内地的落后地区转移;把国外的高新技术向国内转移;把大量一度处于保密状态的军工技术向民用方面转移。很显然,科技市场可以大大加快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的过程。

第三、走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道路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两路实力雄厚的科研大军,各有自己的优势。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自办高科技产业不失为使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的一种有效方式。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自办高科技产业能做到将高科技产业和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相结合,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转化的周期,还可以为科研和开发积累资金。在目前的形势下,最为可行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模式是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和产业部门组建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做到优势互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可以为联合体内的科研组织提供足够的资金、设备、材料和试验场地;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可以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在联合体内,科研选题服从于企业的技术关键问题和市场的需要,带有明显的针对性,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为企业采纳,不至于在技术转让的中间环节上延误时间。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自办产业以及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与产业部门合作是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将逐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主要还是间接的,在当前要靠科技市场的中介作用。但是,企业也可以通过吸收独立的科研院所或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组建自己的科研机构。

第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织全国的科技推广网络。

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下的有益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开发高新技术、创办新产业为目标,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基地。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利于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同国外的合作交流,直接利用国外已经成功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有利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进入开发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从而打通高新技术成果长入经济的直接通道,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迅速产业化;有利于形成一批技工贸一体化、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型高技术企业群;有利于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扩散,开发区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必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牵动效益。在开发区内,多种经济类型、多种管理模式的企业并存,能够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易于管理,易于形成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民办科技实业进入开发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给我国科技经济体制注入了活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可以促进科技信息中心、科技人才中心的形成,这对于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技术转移、人才交流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高科技创业者提供了用武之地,这种由新机制而产生的凝聚效应必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将在这里商品化和产业化,越来越多的科技实业家将在这里脱颖而出。

此外,要充分发挥科技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必须努力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投资体系,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

注释:

①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1页。

②a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6页。

③a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64页。

④a《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4页。

①b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8页。

②b《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标签:;  ;  ;  ;  ;  

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