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芳如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渐趋低龄化,尤其以白领阶层为主,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及工作环境有关,例如过度使用电脑、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虽不是最严重的一种,却是发病机理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进行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结果:由于椎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 致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异常复杂,诸多疗法存在持续疗效不理想,远期疗效不稳定等现状,而且某些疗法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现总结国内外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结论:综述如下。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综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由 Barre和 Lieou 于 1926年率先提出, 认为颈椎病变累及椎动脉后,引起椎动脉痉挛, 致使脑干和迷路供血不足, 产生一系列症状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椎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 致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异常复杂。多年来许多学者试图从其解剖、病理生理关系着手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仍没有探索清楚, 故对其治疗也不甚理想, 是一种备受争论的疾病。近十年来有关该病发病原因的研究颇多, 现就其发病机理的部分文献综述如下。
1 椎动脉的走行与分段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后上升,并经除第七颈椎外的横突孔,自寰椎横突孔穿出,绕经寰椎侧后方的推动脉沟,转向上方经枕骨大孔进人颅腔。根据推动脉循经部位和行程,通常可将其分为四段。第一段(颈段):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至进入颈椎横突孔之前的部分,其前方有椎静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为颈7横突、颈7和颈8脊神经的前支及交感神经于和颈下交感神经节。第二段(椎骨段):为穿经颈椎横突孔的部分。该段椎动脉发出前根动脉后和根动脉穿行颈椎横突孔内侧至钩椎关节。第三段(枕段):自寰椎横突孔穿出部至进入颅内的部分(枕下三角部分)。当该段血管绕经寰椎侧块至推动脉沟即向前,于寰枕后膜外缘进人椎管,上升经枕大孔人颅。第四段(颅内段):是推动脉进入颅腔的部分,穿过蛛网膜,在脑桥下缘左右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形成动脉环,供应脑后部及脊髓血运。推动脉为左右两支,左侧常比右侧稍粗。
2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
近年来学者们从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各种学说。
2.1 椎动脉后方关节突增生压迫说 刘巍和成红兵[ 1]通过对14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双侧椎动脉的形态、走行方向与周围骨、肌肉、神经的关系。发现椎动脉第二段走行于骨、肌肉、神经根所围成的管道中,与后方颈神经前支和小关节突的关系密切,钩突的高度在C5、C6最高。颈椎上关节突前缘和横突孔后缘距离较近,部分可超过横突孔后缘。因此椎动脉后方关节突的退变、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重要病因。
2.2 横突孔原发性或继发性狭窄说 正常情况下, 颈椎横突孔内径大于椎动脉外径。华锦明等[2]对14具成人尸体 C2~ C7 椎动脉的管径、形态及其与周围关系进行了观察, 发现横突孔半孔畸形发生率为 7.14% , 椎动脉位于横突孔内侧者占 57.86% 。当来自内侧向的骨质增生, 其椎动脉受压的概率则明显增大; 而钩椎关节是颈椎椎间关节中退变最早的部位, 骨质增生较多见。由于增生骨赘可导致椎体横突孔变小, 可出现椎动脉的扭曲和狭窄; 因此, 钩椎关节的增生极易压迫、刺激椎动脉[3]。王欢等[ 4] 为研究受压机制, 建立了椎动脉型颈椎病受压的动物模型, 说明受压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因素之一。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 认为骨赘压迫并非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临床许多事实说明, 椎动脉缺血症状与骨赘大小不平行, 大的骨赘不一定产生明显症状。文献报道: 术中误损伤椎动脉结扎后患者并未出现椎-基底动脉血不足的症状[5]。何海龙等[6]以小脑后下叶作为观察对象, 结扎犬椎动脉后仅见小脑组织出现一过性低灌注现象, 未见椎动脉供血区域明显的缺血性损害; 因为, 椎动脉的不全阻塞完全可以通过颈内动脉的代偿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有效血液供应, 不应出现脑组织供血不足的症状, 认为用单纯机械压迫来解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是行不通的。
2.3 周围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刺激说 由于钩突、横突以及上关节突周围的关节囊、骨膜相互延续形成薄层的纤维筋膜鞘样结构, 将椎动脉、静脉神经包裹在内。这些结构及横突间肌等对椎动脉主要作用就是限制固定椎动脉, 使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相对固定, 没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瞿东滨等[ 7]将椎动脉周边存在着的对椎动脉起限制固定作用的骨性以及软组织因素称为椎动脉的牵系结构, 并提出在颈椎运动或存在不稳情况下, 椎动脉易于受到波及, 骨性及一些纤维束带就可能激惹椎动脉;当钩椎关节发生相对位移时, 椎动脉可被牵拉[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椎动脉周围神经对其的刺激说 临床上, 交感神经刺激似乎更能解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颈椎节段不稳或增生是始动因素, 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受压引起椎动脉扭曲痉挛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关键[ 9] 。张清等[ 10]从解剖学上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点: 椎动脉表面有密集的交感神经,对刺激、压迫、炎症极为敏感; 交通支主要集中于椎动脉内侧与后内侧, 紧邻钩椎关节, 裸露钩突的外侧, 易受椎体活动的影响。冯世庆等[ 11]通过手术剥离椎动脉外膜达到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目的, 也证明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受压。
2.5 椎动脉自身因素说 椎动脉自身因素是重要的病理基础。徐德永等[ 12]研究表明椎动脉本身的硬化可导致血管腔狭窄, 管壁僵硬, 血管弹性减退和血液粘稠度增加, 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椎动脉血流量减少, 血流缓慢而供血不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的病理基础。冯世庆等[ 11]用放射免疫方法研究内皮素( ET)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 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约三倍; 术后血浆ET的含量明显低于术前ET的含量, 约1/ 3。认为ET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寻找有效的ET抗体、ET转化酶抑制剂和特异性ET受体阻滞剂, 将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的启示。
3 结论
综上所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退变性质的疾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因素复杂,部分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部分学者提出是否存在着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疑问,亦有部分学者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是同一种病。但机械压迫及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导致血管痉挛是目前较被公认且主要的两大致病因素, 它互相影响或互为因果关系,机械压迫的同时也会刺激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机械压迫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直接原因, 各种
原因导致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被刺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和病理基础。因此, 在诊断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过程中, 除颈椎的退变、增生、不稳等因素外, 要综合考虑椎动脉本身因素, 特别是神经及体液调节因素的影响,综合治疗, 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1] 刘巍,成红兵. 成人椎动脉第二段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J] 交通医学,2002,16(3):245
[ 2] 华锦明,郑祖根,范跃进,等. 成人颈椎动脉周围结构的显微观测[ J] 中华外科杂志, 1998, 36( 1) : 15
[ 3] 任先军, 梅芳琳. 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9( 4) : 317
[ 4] 王 欢, 李 雷, 王海义. 椎动脉受压动物模型[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7, 26( 2) : 69
[ 5] 冯世庆, 杨敏杰, 马 巍, 等. 108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探讨[ 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6, 17: 192
[ 6] 何海龙, 贾连顺, 李家顺, 等. 椎动脉阻断对小脑后下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1) : 23~ 26
[ 7] 瞿东滨, 金大地, 钟世镇. 椎动脉 V2 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J] 颈腰痛杂志, 2001, 22( 2) : 98
[ 8] 林 斌, 殷 洁. 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2, 10( 10) : 18~20
[ 9] 张 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 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8, 6( 4) : 59
[ 10] 张 清, 孙树椿, 佟大伟. 椎动脉V2段周围神经的显微解剖观察[ 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1, 9( 3) : 30~ 32
[ 11] 冯世庆, 杨敏杰, 孔晓红, 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J] 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 6) : 387~ 388
[ 12] 徐德永, 栾红梅, 李联忠, 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初探[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9, 15( 1) : 2~ 4
论文作者:尚芳如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动脉论文; 颈椎病论文; 颈椎论文; 交感神经论文; 关节论文; 机理论文; 因素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