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的实践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代表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她深深扎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特征的新要求
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出发,能动地反映实践的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是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的一般规律。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适应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的新变化、新要求而实现的。而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新变化、新要求,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以孕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源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位,集中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实践的新要求。当今社会实践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以商品流通、资本流动、货币流通、信息传递、生产经营和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为手段,使整个人类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联,极大地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更加突出,使世界各国围绕经济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处于开放世界之中的任何民族和国家,如果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就势必会被时代所抛弃。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的前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胆识,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所谓站在时代前列,首先是站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沿,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因为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深刻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实践日趋智能化的新要求。随着以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实践工具和手段日益高科技化、自动化,促使社会实践越来越显露出智能化的特征。而智能化的实质,是以科技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先进文化。它越来越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软国力”,越来越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以信息化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竞争’,谁在高新科技上占据先机,谁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教育,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正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体现,也是应对世界范围内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根本之策。应当指出,文化既包括科技文化,也包括思想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要大力发展科技文化,而且要大力发展思想文化。在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竞争日趋激烈,思想文化的斗争更加复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领域内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必须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本质要求,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纵观历史,不少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阶段,其政策主张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在取得政权之后,就忘乎所以,骄傲起来,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再代表群众利益,最后被群众所抛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本质所在。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选择并一以贯之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即使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执政党的执政水平来讲,人民群众的要求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动态的。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根本的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执政党来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从本质上揭示了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实践经验的新概括
经验是实践向理论转化和飞跃的中间环节,也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重视和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忠实代表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正因为如此,党才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紧接着又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伟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提炼和升华。
全面总结“创立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江泽民同志说过,这些年来,我们积累了一条重要的经验: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斗争越尖锐,我们就越要坚持邓小平理论,这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十六大总结的十条基本经验中,每一条都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结晶。它们既是对十三年新的伟大实践经验的基本总结,也是对“创立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经验的基本总结。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基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前进道路上风险、困难和挑战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因此,“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最根本的经验有两条: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必须把握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正是把握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精髓,才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全面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始终把发展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在十六大报告系统总结的十条基本经验中,第二条到第九条总体上都是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经验,这是我们党对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应当说,我们党执政后一直重视发展问题,但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以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方式谋求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最大的问题就是以革命时期的思路,即以阶级斗争的办法、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搞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发展在一段时期内蒙受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果断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表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谋求发展的思路有了重大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总结执政党在谋求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特别强调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发展是协调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从根本上理清了执政党关于发展的思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方面靠的是发展主题的明确和发展思路的清晰,另一方面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和经验积累。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把发展主题建立在新的实践经验之上,使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问题上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正是在总结市场经济和发展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全面总结党执政以来、特别是十三年来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经验,始终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十三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全面总结党执政以来、特别是十三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经验,以及世界上一些国家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就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就在我们党大力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十几年间,恰逢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纷纷垮台。这表明,一个政党不管它的资格有多老,执政时间有多长,过去曾经多么强大,如果不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丧失了先进性,最终也会被人民所抛弃。正是在总结这一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在科学判断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紧迫的时代课题。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从根本上讲,就是党的先进性必须通过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来体现,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实现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去考察。而这些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在科学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揭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内容、执政任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格、执政能力和为谁执政等这样一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问题。
实践主体的新变化
实践的发展变化既是客体的运动过程,也是主体的能动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主体的有目的的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程中,其自身也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化:一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构成发生了新变化;二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格局出现了新变化;三是人民群众对其主体地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又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主体的新变化、新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构成作出了新判断。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改革前的各阶级阶层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如何看待新的社会阶层,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的提出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是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主体观,它进一步拓展了“人民群众”这一范畴的时代内涵,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党的历史表明,人民群众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党所领导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完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一切拥护和参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纳入人民群众的范围,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这就使我们党对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敏锐把握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论断。由于劳动性质、就业方式、收入分配等条件的变化,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有所调整,各方面具体利益之间的差异逐步显现。依据这些新变化、新情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一,尊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人心向背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而人心背后是利益的得失。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并把出发点和归宿落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上,这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深化。二,我们党所代表的既不是某一个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也不是某一个阶级、阶层或群体的眼前的和局部的利益,而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个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因此,一定要使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否则就不可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凡是符合人民利益、意志和愿望的,有助于人民利益、意志和愿望实现的,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的政策、措施,就是好政策、好措施,否则就不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新变化,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是历史的同构关系。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需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需求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和要求,是新世纪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反映,也是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同时,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为理论的突破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三个文明”共建既是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