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目标论文,语文课堂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来了,教学的理念变了。由于各人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新的教学理念所作出的解说和诠释也不同。在教学目标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既然是生成的,就不能再有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往往会演绎出类似如下案例的教学行为:
【案例1】《“诺曼底”号遇难记》(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观看《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断,教师让学生描述影片的场景并问学生,假如处于这种场景,你的心灵感受如何。
2.教师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然后连问12个问题,让学生找出有关情节、人物的句子和词语。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连问10个问题,找出表现船长“镇定自若”的词语和句子,并分析船长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完成板书(为了从学生口中掏出“升华”一词,教师多次追问而不得,只能自己抛出后写上)。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全体起立读描写船长以身殉职的最后4个小节。然后每人对船长说一句话。
5.教师声情并茂的结束语。
这堂课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成了一堆无序的朗读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表面上非常热闹,实际上学生无须动脑;导致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上陷入行为误区的,不仅仅是教学目标的失落,起码还有两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且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2】《叫三声夸克》(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和总特征;
2.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体会本文朴实、准确的语言特点。
这里的问题是目标单一,只偏重于认知领域。但即便是认知目标,定位也不准确,直接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用说明文的知识来肢解课文;同时也失之过泛,几乎什么说明文都可套用,没能明示出本篇课文的特有的学习目标;在陈述上则笼统模糊,学生不知学什么、怎么学。
【案例3】《竹影》(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知识与能力
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这是将三维一体的多元目标进行了人为的割裂,穿靴戴帽生搬硬套,为“目标”而目标,把课改的核心理念化成了一圈毫无作用的美丽光环;就是在所谓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陈述中,怎样去“体味”?通过什么途径去“体会”?学到什么程度叫“了解”?也很不清晰,教学中也就没法实施。
凡此种种,已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课程专家崔允漷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种‘课堂秀’,而不是课堂教学,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其二,错把学习方式的变化当作课改的惟一目标。尽管变革学习方式本身有时就是目的,如研究性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是目的,方式本质上还是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其三,教师在培养与训练阶段学习最多的是内容分析,而不是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因此,在还没有弄清‘为什么教’或者‘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活动设计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人民教育》2004年13、14期合刊)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确定教学目标呢?
一、拟订准确的预设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崔允漷教授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崔允漷,摘处同上)拟制预设目标,应遵循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应该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的角度上来思考并加以准确地陈述。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被陈述的对象是学生,是学生学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什么,应是“(学生)能……”;倘若变成“培养学生……”“使学生……”那就是“教”的目的,而不是“学”的目标了。二是要尽量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所谓外显行为动词,是指那些可操作、可观察的动词,如“说出”“写出”“画出”“比较”等,用这样的动词陈述目标,学生知道怎么做,老师也可组织有效的评价。如果用外显行为动词陈述有困难,那么有时还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境、工具、时间、空间等的具体规定,如“通过……”“在5分钟内,完成……”。
2.整体性原则
课程功能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是本次课改的首要任务。新研制的课程标准就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的“课程目标(口语交际)”中写道:“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这里,既有“知识与能力”,也有“过程与方法”,同时伴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说明,“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学生与情境来确定目标的重点。”(崔允漷,摘处同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整体性地发生和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也是伴随着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的。因此,对于“三维”教学目标,无须一条一条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而是要寻找和设计一种教学过程,能够整体性、一体化地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说,如果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那么,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意志等等,什么都有了。
3.层次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从宏观层面上讲,有年段目标(譬如初中年段)、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直至课时目标等不同的层次。在确定课时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把握住宏观的层次,以便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从微观层面看,课时目标的层次更具有操作价值,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组织起一种定向、有序、系统的教学活动。
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而定。一般说来,在学习陈述性知识时,宜根据“掌握知识的三级水准”(懂—会—用)来确定;而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应从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角度来考虑。
【案例4】《三峡》(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利用页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3.运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或学过的诗文,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声情并茂三峡导游词。(高认知水平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的目标)
前面3条连起来就是一个非常有序的学习过程,第4条可穿插在此过程中进行。
二、充分重视生成的目标
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异化为演一出“教案剧”,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如:
【案例5】《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当讨论到文学的功能时,有学生对课文中一句话“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引起了学生间的争议。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没能“预设”到,但教师没有因为同学们的争论“偏离”了方向而终止讨论或强加给学生一个观点,而是重新调整了讨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判断问题的能力,认知与情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新的教学目标的生成,有时还需要局部调整甚至基本改变预设的目标。
【案例6】《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前预设:课文的特点是表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抓住题目“美丽”,从小标题入手组织学习活动。
课中实施:
1.一同学插嘴道:文中的五个小标题不一致。不少同学立即赞同。
2.反思:学生的实际水平超过预设。
3.调整:
(1)小标题确立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
(2)文中的小标题怎样改动才能达到“一致”?
互动创生: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共同探讨。
仅举三个学习小组的例子,看一看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
课文原标题:
1.高高的望天树 2.悠悠的野象谷 3.妩媚的傣寨水 4.竹楼映蓝天 5.笑对生与死
修改后的标题:
第一组
1.高高望天树 2.悠悠野象谷 3.柔柔傣寨水 4.青青傣家楼 5.淡淡生死观
第二组
1.走近望天树 2.体验野象谷 3.嬉戏傣家水 4.参观傣家楼 5.笑对生与死
第三组
1.望天树直插蓝天 2.野象谷未遇野象3.傣寨水保佑平安 4.傣竹楼掩映竹林 5.生与死泰然面对
不敢说学生修改后的标题究竟比原标题高明多少,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课文小标题的修改活动,自我解读了课文,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发展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不就实现了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三个维度”的整体和谐发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