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1520)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方法:以于2016年—2017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通过采用血浆分离并联合运用吸附及血液灌流技术,比较分析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20例患者中,有16例病情明显好转,3例病情好转,1例死亡。其中有效率为95.00%;并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监测。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可明显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以及多项临床指标,操作过程更加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极大地避免了输血过程中的感染风险,在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疾病上十分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大规模推广。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效果;作用
【中图分类号】R5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25-01
1.前言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临床上一种肝脏疾病的危重阶段,研究发现多为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但最近研究也发现非病毒性的因素如:药物、感染、自身免疫病等也会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肝细胞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坏死,进而出现黄疸、肝性脑病、出血等症状,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死亡率较高。本研究以于2016年—2017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治疗方法,比较分析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推进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大规模推广。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以于2016年—2017年在我院接受的20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25~81)岁,平均年龄(58.47±3.79)岁。其中由于重症感染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8例,由于药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6例,胆源性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其他原因的1例。20例患者均符合《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中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研究方法
一般治疗:20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都要进行相应的护肝、降黄、降酶等对症治疗,通过运用异甘草酸镁,丁二磺酸苷蛋氨酸以及维生素K等药物,注意患者的凝血情况,最大程度地避免使用有可能损害患者肝脏功能的药物,防止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出现。
生理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后需检测患者的具有代表性的各项生理指标,其中包括: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还有一些凝血指标参数,其中包括: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
血浆吸附方法:20例患者都通过血液分离吸附治疗方法。利用血液净化机将血浆与血清分离,通过胆红素吸附柱进行吸附,并进行常规的静脉置管,建立体外的循环血管通路。用低分子的肝素作为抗凝血剂,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仪器的参数,将经吸附后的血浆通过静脉在输送回患者体内。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治疗次数。直到患者的健康状况恢复正常。
2.3 统计学方法
我院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所应用分析的软件是SPSS22.0。用x-±s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通过t检验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患者的治疗情况统计
通过统计,在20例患者中,有16例病情明显好转,3例病情好转,1例死亡。其中有效率为95.00%。结果如表1所示。
4.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在治疗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疾病中,通过运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能够保护患者的重要器官的功能,可以提高其救治率,值得临床上的大规模推广。
【参考文献】
[1]万维维.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7):196-197.
[2]张斌,杨永耿,巩月英,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临床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9):4720-4724.
论文作者:刘学进,陈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7
标签:肝功能论文; 患者论文; 血浆论文; 分子论文; 情况论文; 病情论文; 指标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