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中景观设计问题探究论文_梁耀达

河道整治中景观设计问题探究论文_梁耀达

罗定市泷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527200

摘要:本文结合罗定江的河道整治,分析评价了河道现状,提出了河道功能定位、治理思路与目标,然后就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岸线设置、护岸材料选择、沿岸空间设计、生态景观营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河道整治;景观设计

过去河道整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很少考虑河道的生态、景观方面的需要,以致硬化、渠化、直化河道现象极为普遍,再加上乱排污水,河水受到污染,河道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景观功能丧失[1]。因此,应重新认识河道整治与景观的关系,在河道整治的同时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2]。本文结合罗定江的整治思路对河道整治中景观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1 研究背景

罗定江古称南江、泷水,故又名泷江,为西江主要支流之一,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罗定市城区,并在郁南县南江口汇入西江。全长201km,流经罗定境内81km。流域面积4493km2,罗定境内就有3702 km2,超过流域总面积的80%。河流平均比降达0.867‰,总落差约174m。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100 km2的支流就有11条之多,包括罗镜河、新溶洞河、连州河、泗沦河、围底河等一级支流和分界水、都门水等二级支流。由于落差大,加上沿岸水土流失严重,罗定江素有“小黄河”之称[3]。因此,罗定江整治除了防洪排涝,还需要考虑治沙,并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憩、健身、赏景的好去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河流生态美好景观。

2 河道整治策略

2.1 河道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河水污染、河底淤积、过水断面减小等是河道普遍存在的问题,罗定江经历过“巨爵”强台风的考验,冲毁了河堤和大量水利设施,造成较大的灾害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反映防洪排涝能力仍有欠缺。其次,水土流失造成罗定江水质混浊,河道淤积快,尤其4~9月降雨较多,加剧了水流对河床与护岸的冲刷。再次,河道空间缺乏地域特色,滨水区改造不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4],罗定江沿岸的问题是代表城市形象的景观孤立而不系统,开放空间现象趋同、人性化尺度弱、互动性差等。还有,河道硬化、渠化、直化,水流速度加快,滞洪能力减弱,适宜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恶化,生态功能丧失。最后,罗定江是罗定人民的“母亲河”,南江文化源远流长,但两岸发展不平衡,南岸已形成规模化商业、居住区,而北岸长期处于城市发展边缘地带。

2.2 河道功能定位

《罗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提出了“两轴、两带、多节点”的城市景观规划,其中“两带”就是沿罗定江形成城市—江两岸滨江景观带,依托围底河形成生态景观带,因此罗定江河道整治应立足于城市水利功能这个基础,注重生态走廊和城市景观的构造,集观赏、休闲、亲水活动于一体。

2.3 河道治理思路和目标

按照“幸福罗定,活力南江”的总体思路治理罗定江。为了使罗定江河道水质、景观、生态功能显著改善,应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注重沿岸绿化,岸线设置自然曲折,避免人为裁弯取直,同时还要设置深潭、浅滩,增强河道滞洪、分洪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考虑到老城区低洼地区排涝能力弱的问题,应对部分堤防进行加高加固处理。防洪能力应满足100a一遇的防洪标准,上游及支流驳岸应设置多层次的绿化带,并营造近水、亲水、赏水、戏水的开放空间环境,满足市民与自然交流的需求,提升市民户外生活的品质。

3 河道景观设计

3.1 岸线设置

河道岸线尽量保持自然形态和多样性,同时又要结合实际工程需要。国外有人提出“还河流以城市空间”的新理念,河道流量、泥沙输送和宽深比应达到动态平衡,实践中人们采用集防洪蓄水、生态、景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试断面形式。因为河道宽度由过流能力确定,而宽度控制线受规划和工程投资控制,可调节余地不大,所以可降低原规划河宽控制线与规划河道管理范围之间区域的地面高程,使之变为水深0.3~0.8m的浅水区域,这样扩大了河面视觉宽度,同时也增加了沿河造景的空间,如设置水上平台、观水亭、浅滩戏水等景致。岸线还可更加灵活布置,并按自然河流走向营造河湾、湿地等景观。

3.2护岸材料选择

护岸材料选择应从河流整体空间进行考虑,并要结合河流位置、区域特征、施工条件以及护岸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河流可以按照上、中、下游分为不同的主题,例如韩国东川就将上游设计为生态保护区,中游为河流利用区,下游为自然河流恢复区,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色,护岸材料选择也就有所差别。另外选择护岸材料时还应注意护岸形态的多样化以及材料的适应性。目前,生态护岸材料有生态混凝土、植物型护岸、干砌石护岸、木桩护岸、鹅卵石堆放护岸、生态袋护岸、理砌抛石护岸、格宾护岸等多种形式,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透水性、透气性强,这样才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存。例如生态混凝土常采用粗砂砾石料配制而成,具粗砂大孔特征。而护岸植物可利用其发达的根系发挥保沙固土的作用,水生护岸植物又具净化水体的作用,岸坡植物带还能形成绿色走廊。

3.3 沿岸空间设计

沿岸空间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亲水空间的营造以及建筑、植物的配置。设计亲水空间要符合人的尺度,常通过亲水平台拉近人与水的距离,如栈桥式亲水平台的应用。还可通过阶梯或缓坡使人获得良好的亲水感。但是亲水空间必须确保游人的安全,例如设计3~6m宽的浅滩;或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如若取消护栏,则应通过设置灌木丛防止游人落水。河道沿岸可通过设置沿河建筑、植物营造丰富的沿岸空间,例如桥、码头、平台、丁步、河心岛、浅滩湿地等。植物配置宜品种搭配、层次丰富,忌品种单一、布局规则,应将乔、灌、草各类植物合理搭配,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按生长部位,护岸植物分为水边林、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水边林布置在水岸带上,可防止陆地污染源流入水中。湿生植物带生长在水际线内侧水位高的部位,可阻滞洪水对河岸带的侵蚀。挺水植物是根或根茎生长在水中,而茎、叶露出水面的植物。

3.4 生态景观营造

河道景观的营造涉及临水、滨河区域的景观带,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结合河道实际情况,并与城市整体景观协调一致,以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应保持河流原有格局,通过岸线自身的起伏营造富于变化的景观线。例如从河道到岸上依次为河道、浅滩湿地、观赏园、亲水平台、瞭望空间/花镜、绿荫树/观景台、中心广场、装饰侧壁、封闭式植被等。布置水面植物时应考虑泄洪和航运要求,同时还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尽量配置乡土树种,并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空间尺度、比例也要适当,以保持景观连续性。

4 结语

河道整治与景观关系密切,河滨风景带常被看作城市的“名片”,所以在满足河道水利功能的前提下,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注重城市的历史,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打造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的河道景观,为市民提供融入大自然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1] 郭延军.河道生态化整治研究[J].水电与新能源,2014(4):75-78.

[2] 杨志强,过杰,薛莲,等.如何处理好城市河道整治护岸与景观的关系[J].中国水运,2015,15(7):144-145.

[3] 季晓云.罗定江流域水文特性介析[J].水文,2009,29(S1):102-104.

[4] 李宇,付军,冷平生.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河道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3,10(8):51-56.

论文作者:梁耀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  ;  ;  ;  ;  ;  ;  ;  

河道整治中景观设计问题探究论文_梁耀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