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相关健康行为和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李泰东

李泰东

山东万杰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相关健康行为和相关因素,旨在防止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方法 选取2013年-2014年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40岁以上2628例纳入研究.制定调查问卷,并对年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经济收入、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生活行为因素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构成、年龄、吸烟率、空腹血糖、血压、IMT、TC、TG、HDL-C、LDL-C对斑块形成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TG、LDL-C、HDL-C和健康行为因素的个数.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个数与斑块形成呈负相关,能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健康行为; 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12-02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危害较大,甚至危及生命,如何有效预防并检测就显得较为重要.而颈动脉斑块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1].因而如何预防颈动脉斑块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于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具有很大关系,健康行为与心脑血管疾病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2].为此,本研究旨在对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健康行为和因素进行分析,旨在防止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从而有效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3年-2014年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40岁以上2628例纳入研究.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为:(1)性别不限;(2)种族不限;(3)年龄>40岁;(4)认知能力良好,可以完成问卷者;(5)同意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身体严重残疾无法进行相关检查;(2)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3)认知能力差,无法完成本次调查者;(4)因各种原因不愿进行此调查者.

1.2 资料收集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调查问卷.然后由进行过统一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经济收入等;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等),以及既往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等;人体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血压. 1.3 统计学分析为保证数据录入质量,采用双录入的方式.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两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按照相关的抽样方法,从参加体检的5314人中共抽样2778人,其中114 人不符合纳入标准被剔除,36人资料不完整,最终纳入研究2628人.其中男性1563名,女性1065名;年龄40-79,平均(53.82±6.63)岁.其中颈动脉超声共检出有斑块者1186例,无斑块者1592例.总检出率为42.69%(1186/2778).

2.2 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在男性所占比例大于非斑块组, 年龄大于非斑块组,空腹血糖正常率、血压正常率均低于对照组,而BMI正常率、吸烟、IMT、TC、TG、HDL-C、LDL-C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吸烟率、空腹血糖、血压、IMT、TC、TG、HDL-C、LDL-C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BM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 讨论近年,心脑血管疾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3].而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血管病等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4].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性疾病,因颈动脉位置浅,易操作等优点常常作为监测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的指标[5-6].因此,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能因素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多年以来人们就对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拮抗作用,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分析健康行为对其的保护作用,造成该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直到近年有关学者提出了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定义,为本研究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可能[7].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健康行为因素、TG、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从性别来看,男性的检出率要大于女性;健康行为因素的个数与斑块检出率间存在负相关,即随着健康行为个数的上升,斑块检出率呈现出降低趋势,提示可能具有保护作用.而进一步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健康行为数目的提高,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心血管健康行为因素对于斑块的形成具有保护作用.与高竟生、Folsom 等的研究结果类似[8-9]. 而颈动脉斑块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间的关系早已证实,这就说明心血管健康行为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本研究对健康行为因素的数量和人群斑块的发生率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健康行为因素在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乃至进一步防止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特别是随着NIH 提出的有关“改变行为科学”的研究,必将对改善患者的行为生活方式,相关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0].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健康行为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然而本研究作为横断面研究,无法得出“发病率”的资料,对于阐述两者时间的因果关系力度较队列研究要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1] 袁力.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502[ -503. 2] 春燕,黄淑田.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Suppl1:1-3.[3] 刘方竹,张晓芳,樊立杰.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3):357-359. [4] 薛满忠,李永杰,高旭光,等.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1):762-765. [5] YinJH,SongZY,ShanPF,etalAge-andgender-specificprevalencenl (‘arotidatheroselerosisanditsassociationwith metabolicsyndroincin[ Hangzlnm,China.ClinEndocrinol(Oxf),2012,76:802-809. 6]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10———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4. [7] 由天辉,廖海星,田作军,等.颈动脉斑块形成常见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及临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478-1480. [8] 田作军,刘磊,董亚贤,等.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冈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11);1168-1173. [9] 高竞生,桑大森,李云,等.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1):958-962. [10] Kim YD,Choi HY,Jung YH,el a1.Classic risk factors forathemsclerosisarenotmajordeterminantsforlocationofextraeranialorintracranialcerebralatherosclerosis.Neuroepidemiology.2009,32:201-207.

论文作者:李泰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6

标签:;  ;  ;  ;  ;  ;  ;  ;  

影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相关健康行为和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李泰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