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得出结论: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安全转运,使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持续不断增进,降低安全转运的危险性,使安全和抢救治疗得以连续,提升护理安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程序;颅脑损伤;院内转运院内
转运是患者住院治疗之间必不可少又非常重要的环节。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患者中较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之一[1],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安全转运,这是我们护理工作者一直以来的工作热点与重点。在此,本研究引进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将其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旨在降低其转运的危险性,提高护理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历史对照类试验性研究,将2013 年8 月至2014 年8月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 分)219 例作为干预组,即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组。将2012 年8 月至2013 年8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 分)197 例作为对照组,即常规护理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 评分、临床病情等级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采用由一医一护陪检陪护。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预见性护理[2]。具体如下:1.2.1 转运前的护理干预患者在进行转运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应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转运时患者仍需吸氧、输液等治疗措施,因此转运前确保各条通路通畅,仔细检查连接处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清空集尿袋,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准备好合适的转运工具。转运前应先与接收科室联系并充分沟通,告知患者所需特殊准备,确保相关科室做好准备。
1.2.2 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干预由经过系统学习护理干预技能并强化训练的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负责转运,负责人员能娴熟掌握应急处理措施,熟知患者病情,转运时密切观察患者,当病情出现变化时,应及时的发现并正确处理,若处理效果不佳时,可送回病房,暂停检查,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再转送检查。转运时最好采用整床转运,途中注意保暖。记录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变化。
1.2.3 转运后的护理干预患者到达接收科室后,运送人员应帮助该科室的医护人员安置患者,安置好后,应做好交接,包括病历交接、患者转运时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特殊处理等,仔细告知其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首次安全转运率、对转运人员的投诉情况以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
1.4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经过整理后,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完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2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由表1 可知,干预组首次安全转运率较对照组提高,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表2 可知,干预组中对转运人员投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表3 可知,干预组中接收科室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首次安全转运率比较
3 讨论3.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的重要性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患者集中、引流管道多,患者病情复杂且病情变化快,治疗护理任务重。在转运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粗心大意,将严重影响危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甚至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导致患者不可逆的创伤或死亡。院内转运需时较短,转运距离近,但易发生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是在转运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降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危险性、提高护理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3.2 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必要性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提出的一个护理新理念。笔者将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转运中,以整体护理为框架,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预先评估明确问题,找出难点立出目标,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工作;再通过阶段性的评价修正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持续不断增进,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护士独立思维与钻研的工作能力。
4 小结与展望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能有效减少转运过程中的并发生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转运率,降低了转运人员的投诉率,提高了接收科室的满意度,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1]武元丽,李俊.325 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7):652-654.[2]宋铁英,常文凤.浅谈护理工作的预见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260-262.
论文作者:季丹 刘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9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预见性论文; 损伤论文; 病情论文; 院内论文; 科室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