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导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探究——发现式历史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导论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发现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从1999学年开始探索历史课堂“引导-发现-探究-总结”主体性教学,在实践和探索中,越来越发现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引导-发现-探究-总结”必须充分依托史料,只有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从而真正做到“发现”和“探究”,离开了对史料的运用,即使具备各种形式的主体性教学外表,其内核都只能是历史结论的灌输!因此,发现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史导论”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恰能使大量使用各种媒体的史料成为可能,为探究发现式主体性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一般而言,“以史导论”探究发现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历史资料——自主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总结。试以历史研修班成员的典型案例来说明。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历史资料
案例一:在《文艺复兴》一课内容的教学中,首先通过CAI课件显示了一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画名与作者,课堂气氛很活跃,接着再显示了一幅中国明清时期的山水画,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猜不透教师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时教师提示,“我们暂时不管山水画的画名与作者,先来比较一下这两幅画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就可以了。”学生们立即又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纷纷说《蒙娜丽莎》整个画面只是一个人的半身像,而山水画突出的却是高山深谷树木,人物在画面上只是隐隐绰绰,毫不起眼。教师适时引导,“为什么几乎同一时期的东西方美术作品,表现的主题明显不同?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潮?”这里CAI课件虽然只是呈现了两幅美术作品,但是却通过画面创设了问题情境,为学生较好地理解“人文主义”这一理论色彩较强的历史概念提供了思路。(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李国权老师)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学生主体探究的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主体探究的基础,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使问题情境创设更为多样和生动,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探究历史的场境。在这一环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很多形式,音乐导入、录像导入、文字导入等都是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做法,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必须要有切中课堂主题的问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思索,不能只有声光电的形式,而缺失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内涵。
案例二:高一《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组织“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的讨论,在讨论前,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通过这种设计,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被激发起来了,屈辱的岁月激起了师生对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顺着这种历史情感,接下来的交流、讨论就十分成功。讨论后学生听邓小平录音,在录音的基础上思考: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解决统一问题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此外他还考虑了什么问题?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围绕主题有图片、音乐、文字、录音等多媒体的史料,使历史得到还原,展现了历史的具体和生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探究的热情。(浙江省新昌县知新中学许彩仙老师)
提供历史资料,是学生分析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文本依据。由于中学历史学习的是通史,因而教学内容只能是历史的框架知识,“骨感有余、丰满不足”,不能展现历史学科本身的迷人魅力;同时,由于教科书的叙述是简单而带结论性的,因此,如果缺乏相应的历史资料,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是教科书的现成结论简单重复,就是流于没有史实依据的空谈。要在“探究发现”中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引入具体的历史资料,一方面可以通过“动人的细节”,摆脱枯燥的说教,体现历史的丰富生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历史人物的语言、原始历史文献、统计数据、图片音像等历史资料又能为学生探究发现历史提供资料依据。依靠粉笔、幻灯等教学手段,丰富的历史资料的提供存在着技术障碍,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使课堂中大量文字史料的呈现成为可能,而且也使图像、声音、录像等历史资料的呈现成为可能,从而为“以史导论”主体性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总结
案例三:《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配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图片,创设“历史时空”情境,实现知识共享和历史再现,学生畅谈已经知道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了“我看历史”,让学生提出疑问、提出学习要求,请学生谈谈还想了解关于新文化运动哪些方面的内容等等。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具体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现场录入计算机演示版中,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集中讨论三个专题:1.未名湖畔风云际会,北京大学缘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2.德赛先生漂洋过海,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指导思想,此因何在?3.战旗高扬“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的提出对不对?你如何看待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个大组研究一个专题:大组内设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老师协调各组的讨论活动。(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裴英杰老师)
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发现”主体性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教学中心和教学主题,既决定了前两个环节的引导和铺垫,更决定于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的开放性。这一案例中,由于教师通过“我看历史”的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讨论探究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实现了对历史的“发现”,师生参与了课程资源的“生成性”开发,历史课堂成为历史学习的“源头活水”。
“探究——发现”主体性教学关注课堂的“生成性”,首先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对哪些历史问题感兴趣?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着哪些疑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主干知识和现实意义强的知识而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如此等等的问题都是教师必须关注的。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讨论,而教师则致力于组织讨论和提醒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学设计就不能是封闭的,要有“学生不按教师预设的方向走”的心理准备,要为学生合理的学习活动提供空间和时间。当然这样也增加了教学过程的不可预测性,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历史学科素养、教育机智等均提出了挑战。
另外,合作交流总结环节,可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堂上的对话,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另一种是课后通过网络的在线对话,有时候可以同时采用这两种形式。现代信息技术为合作交流总结提供了技术支撑,学生可以通过演示文稿、网页制作来实现即时的和错时的对话。
“以史导论”探究一发现式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相反这一教学策略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体现在课堂中学生热闹地“参与”,而是通过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提供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阅读、思考、探究、发现,因而十分关注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思维实践,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其次,突出历史的具体性。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性不能停留在小学或初中阶段的“讲故事”“说过程”的形式,而应该用史料凸现历史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把抽象的历史分析具体化,展示“历史的细节”。通过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养成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
其三,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历史内容的过去性,决定了“历史”是客观事实,不能任人装扮,但“历史”又是人们对过去的认识,所以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然而,教师对历史资料的运用和选择显然制约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规定了学生的思考方向甚至是历史结论。要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空间,就必须有开放的问题意识,在资料的运用上,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容纳多方面、多角度的历史资料,适当介绍不同的观点及相关史料,让学生认识历史是复杂多面的。这对于形成开放的历史意识、创新的思维品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还存在着一些技术、硬件等方面的困难,但是,一切必须从转变教学观念做起,充分认识主体性教学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历史教学自身的特点,探索着眼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探索以主体性教学理念为向导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师也必将获得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