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金文左右异写研究(二)
李 三 梅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 】甲金文字左右异写现象显著,其成因主要包括物象形态、构件功能、书写材料与书写体例以及审美习惯四个方面。异写的存在不利于汉字系统的严密化,在符号经济原则的支配下,甲金文字异写表现出淘汰、定形和分化三种走向。
【关键词 】甲金文字;异写;左右置向
古文字左右异写现象全面、系统的描写是正确认识其形成原因和最终走向的基础,拙文《甲金文字左右异写现象研究(一)》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详细描写了左右异写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左右异写的形成原因和最终走向。
一、左右异写形成原因
左右异写在古文字阶段大量存在,裘锡圭先生认为这与早期汉字“象形程度比较高”[1]有关。赵诚先生则认为这与当时人们的思维特征相关,“人类早期思维有着明显的笼统性、模糊性、整体性,即对某些对象的认识常常只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对细节的分析不太清晰,因而不太细致的去划分各部分之间的位置”[2]。通过对左右异写现象的细致描写,我们认为导致甲金文字左右异写的原因主要包括物象形态、构件功能、书写材料与书写体例以及审美习惯四个方面。
最后一次,是在一年前,她躲在山顶的一棵大树后面,看着罗漠坐在她现在坐着的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等了她一个晚上。那天的月亮很好看,和十几年前一样又清又亮,她真想走出去坐在他身旁,把头靠到他肩膀上。那是她长久以来的梦想。
(一)物象形态对左右异写的影响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谈到:“仰则观法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3]316,人类造字始于对周围事物的模仿,字形以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为主,字仍然没有摆脱“形”的束缚,带有非常明显的物象性特征。甲金文字的左右异写现象显著,其左右异写主要表现为构件朝向、位置的变化,我们认为这种变化与构件所描述的物象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前文提到自然界的物象有动态物象和静态物象两类,动态物象自身可自由活动,在自然状态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记录为文字便会存在形体上的差异。以与人体相关的形体为例,独体字“人”,甲骨文作“”或“”,像侧面站立人形;合体字“令”,甲骨文作“”或“”,像誋坐的人形。二字的象形性程度都很高,字形中的人形朝向皆左右不定,这既可能是现实中人所处的不同状态所致,也可能是观察者所处位置的差异所致。静态物象自身不可自由活动,但观察者的朝向、位置可以随意变换,因而记录为文时,形体上也会存在左右皆可的差异。例如“弓”,甲骨文作“”或“”,像弓箭貌。字形会呈现左右两种朝向的形体,皆与观察者的活动有关。
(二)构件功能对左右异写的影响
原始阶段古人造字重在逼真,“象”是其基本追求。当进化到一定阶段,面对一些抽象的事物,人们很难用笔“画”出来,纯粹的“象”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改造自然的需求,因此能表示抽象概念的会意字、形声字开始大量产生。独体字开始成为构件参与到合体字的构形中,受到构件“以形示意”的制约,原来朝向、位置不固定的字形开始走向相对固定,这种情况在工具类构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
启,甲骨文“”“”,金文“”“”,小篆“”
那是1928年的一个星期天,他们一起从吴淞中国公学的大铁门走出来,一直走到了吴淞江边的防浪石堤上,两人没有手挽手,而是保持着一尺左右的距离。
“”,甲骨文“”,字形像手铐类的刑具。“”总是位于人的手部或者动物的爪子上,至于朝向位置视它所捆绑的东西的朝向位置而定。如“执”,甲骨文“”或“”,表示给伸出双手之人带上刑具;“圉”,甲骨文“”或“”,表示人双手捆绑置于牢笼。
气相色谱仪:安捷伦7820A,色谱条件:载气(高纯氮),流速0.5 mL/min,分流比50∶1,尾吹20 mL/min;氢气,流速40 mL/min;空气,流速400 mL/min;检测器温度220℃;进样器温度220℃;柱温,起始温度60℃,恒温3 min,以3.5℃/min程序升温至180℃,保持10 min[4]。
(三)书写材料与书写体例对左右异写的影响
龟甲“中缝线为中心轴两边对称”的特点以及甲骨文“对贞”的书写体例也是导致左右异写的重要原因。
甲骨卜辞主要刻写在龟甲上,龟甲以中缝线为中心轴两边对称,刻写在龟甲上的文字受到中缝线对称的影响,原来只有一种朝向和位置的字形也会出现与之对称的字形。例如甲骨卜辞《乙》八六七上的文字就是一个典型的沿着龟甲的中缝线对称形式,中缝线右边为:“丙子卜,韦贞:我不其受年?”中缝线左边为:“丙子卜,韦贞:我受年?”[5]其中的“卜”“韦”左右两边朝向正好相反。
甲骨文有对贞的体例。殷商时期人们占卜的时候,会反复卜问一件事情的吉凶,其方式主要是通过正反或者反复的询问此事。事后将占卜的结果刻写在甲骨卜兆的旁边,成组相对而立,即“对贞”。刻写在龟甲上的卜辞往往是左右对贞,左侧左行,右侧右行,这就为左右异写的产生提供了便利。如《合》一一五0六的文字就是典型的左右对贞,卜辞右边内容为:“贞:有疾自,唯有它?”卜辞左边内容为:“贞:有疾自,不唯有它?”[5]135左右两处都出现同一个字“疾”,但两处的字形朝向相反,左边为“”,右边为“”。
(四)审美习惯对左右异写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对称美”的追求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古代建筑中的“中心轴”结构,周易八卦中的阴阳对称,古代诗歌讲求对仗工整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谈到:“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6]虽然他的用意是为了论证骈体文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人眼中自然万物的常态是对称的,因此在无形之中,“对称”也成为人们心中的审美标准。
人们对“对称”的事物的钟爱,还可以从人的生理层面得到解释:“在人的大脑视皮层区,存在一个如同物理学的力场的视觉生理趋向结构,也就是在这个‘力场’中所包含的力的分布所达到的最规则、对称和简化的结构。而汉字的方正正是这种结构,而其内在的视觉认同要素,正是中轴两边的对称。实质就是一种中轴结构。”[7]“对称”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稳定感、庄重感、和谐感,即我们所说的美感。
“文字避复”中的左右异写就是人们追求对称美的最好体现。文字避复,即“同一语境中的同一文献用字在重复书写时被刻意差异化的现象”[8]。如《合》九三中的两条卜辞第一条:乙丑卜,贞即,其五百隹六。第二条:贞[即],不其五百隹六。“”字原形分别作“”和“”。金文中也有许多以左右异写来避复的现象,如“”“”(小子省卣)、“”“”(大簋)、“”“”(元年帅兑簋)[9]。
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站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必须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该加大对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只有这样,农业技术推广站才能将科技成果向着生产力转变,进而实现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升,最终实现乡村的振兴。
二、左右异写最终走向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中,脱离系统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文字也不例外。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就注意到了文字是成系统的,并在这种系统观的指导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可惜的是后代学者对它的应用往往集中在对单字的考据上,而忽视了包含在书中的构形系统。王宁先生在恩师陆宗达先生的启迪下,通过对《说文解字》多次系联,逐渐意识到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不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在构形上必然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异写属于一词多形,这违背了符号的经济原则,必将走向定形与淘汰;同时,甲金文字长期面临着字少词多的困境,大量淘汰已经产生并长期流通的异写字,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违背了符号的经济原则,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异写字在文字表达律、区别律的支配下走向分化。
(一)淘汰与定形
注重过程性考核,有破有立,首先是破,革除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积弊。以往教学中将考核都集中于期末考试,“一卷定乾坤”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效应,最突出的就是不少同学平时不认真学习,而将注意力都集中于期末的死记硬背上,突击或是良好的记忆力也能获得高分。要杜绝这一现象,打破学生上课走神,人在课堂心不在课堂的现状,唯有引入过程性考核,把学生注意力从只求期末考试通过转移到关注日常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互动环节,与老师教学改革相配合。
从异写字的众多形体中选取一个字形作为主形体,其他形体淘汰,这是对汉字字形的整理与规范。字形的淘汰和定形往往相伴而生,如何从众多形体中确定一个主形体,使文字系统更加优化,王宁先生提出了五条准则:第一,有利于形成和保持严密的文字系统;第二,尽量保持和维护汉字的表义示源功能;第三,最大限度减少笔画;第四,字符之间有足够的区别度;第五,尽可能顾及字符的社会流通性[10]。上述提出的汉字字形优化的原则对我们确定甲骨文和金文异写字的主形体具有指导意义,参照上述原则以及甲骨文、金文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左右异写主形体的确定应参考以下几点:
1.选择有利于系统严密化的字形
汉字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个体,而是以网状结构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个体字形彼此间相互关联,个体字符的形体和位置一旦稳定,由其构成的系统也会逐渐稳定,并逐渐走向严密化。
(1)形体固定
甲金文字随意性强,字形不稳定,一个构件往往有多个形体,例如:
所有纳入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均≥1.0,A组1例术后1个月未复查,B组2例术后3个月未参加复查,予以剔除,最终纳入完整参加术后4个时间点复查的患者100例(200眼),A组54例,B组46例,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18~28(21.4±3.6)岁,术前SE -6.00~-9.00(-7.17±1.36)D,角膜厚度570~610 μm,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corneal thickness,RCST/CT)均大于60%。2组间年龄、屈光度、角膜厚度和切削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父,甲骨文“”“”,金文“”“”“”“”,小篆“”
尹,甲骨文“”“”“”,金文“”“”“”,小篆“”
取,甲骨文“”“”“”,金文“”“”“”,小篆“”
上述例字中,“又”在由它构成的合体字中存在不同的形体,并且形体可大可小、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可粗可细、可近可远,即使在同一个字中,形体上也不完全一致,而这种差异不影响意义的表达。但一字多形的存在会对文字的传播与交流产生障碍,也不利于形成和保持严密的构形系统。因而,形体不固定的字形不宜作为主形体。
(2)位置固定
3.选取符合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字形
Research on double-decked slope stability based on MIDAS/NX WANG Xin XU Wan-zhong LUO Dan(87)
敏,甲骨文“”“”,金文“”“”,小篆“”
效,甲骨文“”“”,金文“”,小篆“”
“刀”,《说文》:“刀,兵也。”[3]85刀是一种兵器,其显著特点便是锋利,可以用来切割某物。当“刀”作为合体字的偏旁时,总是将刀刃的一面朝向事物,至于刀的位置是在左边还是右边、上边还是下边都不影响字义,如“初”,《说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3]85金文作“”或“”,刀刃处指向所裁剪之物,“刀”的位置既可以在“衣”的左边,也可以在“衣”的右边。再如“则”,《说文》:“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3]85段玉裁注:“等画物者,定其差等而各爲介画也。今俗云科则是也。”“说从贝之意。物货有贵贱之差,故从刀介画之。”[4]“则”甲骨文“”,金文“”或“”,表示用刀分货物,刀刃朝向所分之物,至于“刀”的位置左右不定。
上述几个字形,构件“攴”的形态多样,位置变化不定,其他构件与构件“攴”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例如“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构件“攴”的位置可左可右,不区别字义,但对于读者来说增加了辨认的难度,也不利于构形系统形成和优化,因而,位置不固定字形也不宜作为主形体。
把频率引入汉字的研究,前人早已做过,但前人统计汉字使用的次数,多半在于选出常用字为教科书的编撰,多侧重于汉字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有一部分人将频率运用到汉字演变规律中,如王凤阳先生在汉字简化上提出的“常用趋简”[11]的概念,我们认为在异写字的定形和淘汰上,构件的使用频率依然值得借鉴。
2.选取参与构字频率高的字形
新鲜的黄牛肉呈棕色或暗红,剖面有光泽,结缔组织为白色,脂肪为黄色,肌肉间无脂肪杂质;新鲜的绵羊肉,肉质较坚实,颜色红润,纤维组织较细,略有些脂肪夹杂其间,膻味较重;新鲜的山羊肉,肉色比绵羊的肉质厚、略白,皮下脂肪和肌肉间脂肪少,膻味较轻。
攴,甲骨文“”,金文“”“”,小篆“”
一个字形参与构字的频率高说明它的可归纳性较强,更符合汉字的构形系统,可以作为主形体保留下来,反之字就不符合汉字的构形系统,就会被淘汰。《古文字类编》[12]中以“人”为构件的字多达164个,在甲骨文、金文中,“人”字左右皆可的字形有30个,固定为朝左的字形有134个,可以看出朝左的“人”形使用频率达到了81.7%,而小篆最终确定的字形朝向也证明参与构频率高的构件将被选为主形保留下来。
甲金文字随意性强的另一个表现是构件位置的不固定,例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于不同的认识基础、适应范围,汉民族形成了尊右卑左、尊左卑右两种文化体系。
学校和教室里的图画书阅读,一定要将学生作为真正的阅读主体,策动展开学生自主的阅读。学生对图画书通常会有比较浓厚的阅读兴趣,会比较积极主动地阅读。他们对图画的细节也比较敏感,有观察与发现的能力,教师应节制自己的引导或指导,避免过多的提问,对作品图文细节也最好只给予适度的讲解,对于可能误读的内容更要谨慎结论,让学生主动推进阅读,从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如果教师重视每一本图画书的阅读过程,并借助这个过程真正建立起学生主导的、发现探究形态的阅读模式,这类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就能够进一步彰显。
汉民族先人从力的大小出发,认识到右手有力、灵活胜于左手,出现了“尊右卑左”的文化心理,这在我国权势系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在官职任免中,右通常指较高地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3];再如,古代将升官称做“右移”,把贬官称做“左迁”“左降”“左转”“左退”也是这种观念的表现。
汉民族先人从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观出发,依据光的明暗,认为左方为东,属阳,右方为西,属阴,形成了“尊左卑右”的文化心理,这在古代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古代皇宫建筑,太子居东宫,汉代太后也居东宫,清朝东宫娘娘在西宫娘娘之上。这种观念在《仪礼》中也有所记载,如“长在左”“宾入门左”[14],这说明礼仪上皆以左为尊,一般尊者长者居左。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五年级的有关于圆的相关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进行有趣的教学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可以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老师拿出一个圆的模型,让学生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与圆有关的事物有哪一些。让学生举手进行回答。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有关视频的播放,在视频中以动画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可以从中明白圆形与其他图形的区别,以及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文字作为记录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社会的发展变化自然也会在文字上留下痕迹,在这种“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双重心理的影响下,左右异写的定形结果朝左、朝右都有,从数量上看,朝右字形大多被淘汰,朝左字形大多被保留。
(二)职能分化
“人们在原字形的基础上赋予各种区别性的标志,从一个字派生出几个不同的字,分别承担原有音义的某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分化’[15]。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当原有字的数量并不能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或者原有字形违背了语言的表达律、区别律的时候,文字职能的分化就应运而生。左右异写严重违背了上述原则,有些字形被淘汰,而有些字形在甲金文字字少词多的背景下,职能发生分化。左右异写字形职能分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是造成财政资金错配,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农专项转移支付的特点是专款专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但由于专项分配申报程序复杂,上下信息不对称,往往甲地有拿到某个专项的便利,但当地并不真正需要在这个领域加以改善,而急需改善这个领域的乙地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这个专项。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专项资金的错配,这种资源错配会导致地区间“苦乐不均”,不利于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1.朝左字形分化
甲金文字中,有些左右异写字形在发展过程中,朝右字形保留,朝左字形借用来表示其他意义,例如:
后——司 “后”甲骨文写作“”或“”,《说文》:“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3]184徐灏段注笺:“古者凡继体从政有君恩之道者皆曰后,故有后夔、后羿之称。”“司”,《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3]184在甲骨卜辞中两者可互用:《甲》二四一“王品司癸”,“司”写作“后”;《甲》一一九七:“司祖丁”即“后祖丁”。发展到了后期,字形开始走向规范化,后代对于二者的使用逐渐明确分工,“后”只保留了朝右的字形,而朝左的字形“司”则被借来表示某一领域的主管。
2.朝右字形分化
甲金文字中,有些左右异写字形在发展过程中,朝左字形保留,朝右字形借用来表示其他意义:
永——“永”甲骨文写作“”“”,孙诒譲:有云“永贞”者,如雲“庚辰卜永贞”。“口亥卜永贞口昌”,“永”并作“”。《说文》永、各为部首,云:“永,长也。像水巠理之长永也。”“,水之衺流别也。从反永。”此疑当为“永”之反书,金文亦多如此作[16]。又甲骨卜辞《甲》前四一一三:“已亥卜永贞若。”《甲》前五七五:“已卯卜永贞异:。”同为“永”,用了正反两种字形。因而,甲骨文“永”“”本为一字,小篆分为两字,朝右字形分化为“”。
殷明下意识的从椅子上站起来,不安地抬起头,看见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他下意识埋下头,开始搜肠刮肚,拼命找词汇。
欠——旡 “欠”,甲骨文作“”或“”,《说文》:“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之形。”[3]176《说文》又谓:“旡,饮食气逆不得息曰旡。从反欠。”[3]178段玉裁注:“逆气,故从反欠。旡之字,经传无徵。《诗经·大雅·桑柔》:‘如彼遡风,亦恐之僾’。《传》曰:‘僾,唈也。’《笺》云:‘使人唈然如乡疾风不能息也’。今观许书,知旡乃正字,僾为假借字。凡云不得息者,如字、欭、嚘字、噎字、唈字,皆双声像意,然则旡必读于未切也。僾之训仿佛见也。毛郑从何知训唈然不能息,则以有旡字在也。”[4]414可见,甲骨文“欠”与“旡”不区别意义,大概到了战国中晚期,二者在词义上有区别,“欠”的“口”形朝左,朝右的字形分化为“旡”,表示逆气。
总体而言,虽然古文字左右异写数量庞大,但在文字逐步走向规范化过程中,被淘汰字形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职能分化的数量。
二是统筹整合各部门财政涉农资金用于精准扶贫。谷城县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原则,做到了“多管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出口放水”,对县直25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2016—2018年共统筹各部门涉农资金251605万元,实施项目300多个。主要用于全县省定37个贫困村、市县定39个贫困村三年出列的投入,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社会事业、医疗保障、危房改造、建设村级卫生室及医生培训、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环境整治等十几个方面,每年按规划各有侧重,分年度稳步推进。
三、余论
古文字阶段左右异写现象繁多本质上反映了古文字阶段构形系统的不成熟。一个成熟的构形系统要求异写字与异构字在字形总量中占得比例低,左右异写越多,表明异写字形在总字形中占的比例越大。但左右异写只会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当汉字构形系统逐渐走向成熟后,在共时使用的状态下,大部分文字只会有一个固定的字形传承下来,也就是我们说的“主形体”,其他字形一部分被淘汰,一部分在符号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或分担原字形的部分职能或借用表示其他意义。
纵观古文字的发展,由构件置向导致的异写除左右异写外,还有上下、内外、正侧、横竖、合体分体等,甲金文字左右异写现象的系统考察对于其他异写的研究同样具有参考价值。此外,左右异写的系统考察也有助于我们对古文字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和对汉字构形系统的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
[1]裘锡圭.文字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0.
[2]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36.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516,85,184,176,178.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9,414.
[5]陈伟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109,135.
[6]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45.
[7]刘志基.中国文字发展史-商周文字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91.
[8]刘志基.甲骨文同辞同字镜像式异构研究[J].中国古文字研究,2013,(1):10-19.
[9]徐宝贵.商周青铜器铭文避复现象研究[J].考古学报,2002,(3):261-276.
[10]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1,(1):69-80.
[11]王凤阳.汉字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602.
[12]高明.古文字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9-69.
[1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492.
[1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仪礼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1999:478.
[15]林澐.古文字学简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87.
[16]李圃主.古文字诂林(第九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5.
Study on Left -Right Different Writings of Oracl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Ⅱ)
LI San-me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20,China )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left and right different writings of oracl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is significant. Its causes mainly include four aspects: image form, component function, writing materials and writing style, and aesthetic habits.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writing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rigorousnes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principle of symbolic economy, different writings of oracl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shows three trends: elimination, stereotyping and differentiation.
Key words :oracl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different writings;left and right orientation and position
【中图分类号 】H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19)02-0074-05
【收稿日期 】2018-12-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语词族与汉字字族关系研究”(18YJA740006)
【作者简介 】李三梅(1993-),女,湖北黄冈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字、训诂学研究。
[责任编辑 :王敬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