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英县蓬莱小学 大英 629300)
【内容提要】:本文从教学艺术、运用评价、播种兴趣、学习窍门等方面提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去学,以学为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渐渐获得了一些心得与感悟。
一、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的招式,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手,一投足都是教育科学和艺术的具体反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们兴趣的火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知识魅力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知识。
二、巧妙运用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好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采用这样的评价:夸张评价法、榜样评价法、赞美评价法等。这样,就会在课堂上激活学生丰富的思维与想象,开启学生关闭的心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不断播种兴趣,体验成功喜悦
俗话说:“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感受老师的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例如:可以组织楔子方面有造诣的同学参加书法组练书法,用漂亮的字写板报,参加各级各类的书法大赛。让口才好的同学参加竞选学校的播音员。对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学,鼓励他们经常练笔,对其佳作进行修改或订成册收藏或向有关刊物推荐投稿,对成功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记忆力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多背好词佳句,多记汉字,多背优秀习作,古诗文。期末搞一次听写生字与背课文,作文或写诗比赛,从而激发学生平时勤奋学习,自主学习,积累知识,互相比拼成绩。让学习不断播种“兴趣”,不断收获“喜悦”,不断滋长“自信”。
四、掌握学习的窍门,使学生乐此不疲
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的时候,都应该有意识地强调一些理解或记忆的规律、记法、技巧。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到易懂易记。并且要善用一些简单明了的顺口溜或平时大家都熟悉的理论进行概括。这也是教师“教”要从学生的“学”出发的体现。
总而言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做一个生活的留心者,就一定会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发他们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经过多年实践,我还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几种有效手段。
一、激励——提高教学效率的动力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温室中的幼苗,普遍有一种心理需求被人重视。因此,恰当地应用激励,才能肯定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适当运用“障碍式”的激励法,使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如《梅花魂》一文中第13自然段提问:梅花魂的精神是什么?中华民族中有哪些有气节的人?显然这是一个“从天而降”的问题。看着孩子们面面相觑的样子,我适时鼓励:“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了答案就告诉老师哦!”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更加浓了,积极性也就更高了。
二、激情——创造课堂情境的手段
课堂教学中能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出来,那么这堂课就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教之生情才会授之生趣,才会真正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或为《窃读记》而惧怕担心;或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悲愤;或由衷赞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或惊讶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信念等有了激情,才会有真情;才能感受作品蕴含的真美,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积极性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激活——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课堂教学是否和谐,关键在于师生关系是否沟通。师为主导,生为主体,因而教师必定要充分提高活力的“酶”。苏赫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在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时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课堂激活是一门艺术,绝不可视学生为“容器”,因为儿童生理特点多表现为思维活跃,注意力难持久,所以营造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必不可少。《穷人》一文中用了七个省略号,这是展示矛盾心理。可设问:作者用七个省略号,省略了桑娜的什么?这样写是否矛盾?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习《鲸》一文时,我提问“鲸鱼是否是鱼?”就能让学生尽快把握主旨句“鲸鱼是哺乳动物”。而讲《蟋蟀的住宅》我用一个蟋蟀和蝉相关的寓言开头,使课堂更有情趣,教学大为成功。
四、激将——培养学生能力的保证
课堂教学常用“激将”法,对学生意志的果断性和坚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于学生的个体创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较强的保障。《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结尾:他抬头眺望远方……讲到这里,我点拨激将到:“为什么用‘眺望’,不用‘遥望’?‘远方’指什么?”一下就激发了讨论,大家在准确的理解上相互指正,使课文思想深度的发掘大大进了一步,达到了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目的效果十分明显。又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结尾时,我提到:她带着微笑飞走了,飞向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处境这样悲惨,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微笑,你们能理解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既增强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憎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论文作者:邓金玉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评价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