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内生发展与村庄规划的研究背景,从文献来分析了内生发展与村庄规划的发展现状,探讨当前内生发展的村庄规划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内生发展,村庄规划,文献研究
“三农”问题从改革开放至今一直备受重视,1982年中共中央制定首发的“一号文件”到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十五次紧紧锁定与关注乡村振兴问题,确立“盘活农村存量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强化内生发展动力”是当前村庄规划与建设的发展目标。当前国内外从社会、旅游、经济等学科领域从内生发展角度对村庄规划与建设进行了探索,重点对产业、空间、人文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
1内生发展理论研究
(1)经济学
“内生发展”最早是被用于研究区域的经济学,日本学者守友裕一先生在《地域农业的重建与内发的发展论》中,强调区域农业内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来提高区域间产业生产的附加值。安徽大学张志明的《安徽农村内生工业化的现实意义及其路径》,探讨了农村内生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提出了相关内生工业化的实施路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社会学
美国学者罗朗•科兰的《社会交流和大众参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作者对社会交流和大众参与在内生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交流和大众参与是内生发展的基础,提出“向各民族提供表达自身愿望和世界观的手段,其前提是社会交流从基层开始,发挥内生发展的基础——人民参与的原动力的作用”。
(3)旅游学
旅游学的研究直接涉及内生发展层面的较多。如浙江大学黄超超的硕士论文《浙江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探讨》,笔者以余杭山沟沟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内生与外生因素加以比较分析,建构了以源自地方内部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福建师范大学张驾宇的硕士论文《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探讨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相关要点,提出了“以内为主,以外为辅”的若干措施。其中,还有吴文静的《“农家乐”内生式发展机制探析》、任开荣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周永广等的《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等。
(4)民俗学
日本民俗学者赤坂宪雄在《柳田国男研究的国际化》中,对柳田国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认为内生性与多系性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呼吁民俗学界积极推进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理论相关研究。
(6)本学科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教授在《规划全球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文中,对城市营销与内生式发展的两种城市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城市发展的合理模式应是基于内部的资源与动力而并非是与外部去竞争。中国人民大学胡霞在《日本边远后进地区开发模式的反省和发展新方向》中,对日本边缘过疏地区17个道县的探究中,发现外生开发模式在解决过疏地区的问题存在弊端,笔者提出了发展的新视角(内生式发展)。同济大学陈蔚镇的《廊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内生型动力与目标优化》,以廊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研究的空间载体,对该地区资源短缺型的可持续性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内生型的发展源动力及其目标优化的框架。
2村庄规划与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综合考虑农村社区结构的各个方面,主要着眼于乡村的视角来探讨。借助于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农学、美学等知识涉及到乡村层面已有较多研究,其中基于宏观统领层面,对乡村有着较为直接或间接研究对象而建立广义理论系列的学科领域,可归纳在乡村地理学、乡村经济学、乡村旅游学,景观生态学等;而处于微观层面,从研究对象的社会、产业、空间属性来分析、整理及提炼,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科对其乡村研究的主要有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环境与景观、空间格局、传统乡土建筑等方向。
(1)乡村地理学
在中国则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国内开展相关研究的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等,从乡村的形成、结构功能、发展演变及其空间体系分布规律,探讨了不同地区乡村空间的发展途径。如南京师范大学陈晓华博土的《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从乡村地理学的视角对“苏南模式”进行了重新审视,阐述了“苏南模式”的乡村工业化转型过程、空间特征及动力机制,并提出了城乡空间整合、村庄空间整治、传统农业改造等发展路径,为“新苏南模式”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2)乡村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乡村经济学对乡村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村产业与农业活动上,而农业活动的特殊性与农业经济模式的单一性使得农业经济学成为农村经济学的“代名词”,甚至是重点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发展经济学也以“改造传统农业”作为乡村发展的主题。
中国农业大学钱秀丽的硕士论文《京郊农村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在以北京郊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生态经济功能定位基础上,将其京郊农业产业区进行划分为生产基地型、主导产业型、龙头企业型、农林复合型、生态旅游型5种类型区,针对不同类型区具有不同特点,探讨了相对应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途径。大连理工大学丁毓良的博士论文《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对其农村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比非生态农业产业有着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乡村旅游学方面的研究
何谓乡村旅游,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如肖佑兴等(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在乡村旅游学的研究中,直接或间接涉及乡村层面的文献较多,并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发展方向。如规划师束晨阳在《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规划》一文中,对如何进行古村落的保护,如何把保护与旅游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发展古村落乡村旅游对古村落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河南大学张艳等的《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等,解析了乡村文化的动力机制,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强化浓郁的乡村文化意象,提出了可采用文化观光型模式、文化体验型模式或文化综合型模式等来开发乡村旅游,来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4)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在欧洲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景观生态学在乡村层面的研究,其主要是针对于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并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不同国家对乡村景观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其对乡村景观研究较为注重生态保护及美学观光价值,对应于旅游的需求,在乡村景观中设计一些富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模式。
东南大学齐康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山地城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与管理”,以最富地域景观特征的四川传统风景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剖析其景观生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在区域范围内建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尝试将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与景观生态学理论相衔接,从而期望能够促进地域聚落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中国科学院陈进博士主持的中德合作研究的“西南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的策略和技术”项目,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以遥感和GIS技术手段为支撑,对其豫西南山区进行景观尺度上的农业土地景观生态分类与景观单元空间格局的优化配置。试验证明: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5)本学科方面的研究
建筑规划学科领域对乡村层面的研究侧重于中观与微观层面,关注的重点在于乡村的空间系统与形态微观格局。
1)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主要涉及在乡村空间系统的研究上,其代表的理论思源为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通过对聚落的空间分布系统重组,以乡域内的村庄布点来整合乡村发展的多维空间结构①。对其研究的有华中科技大学周婷
的硕士论文《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发展研究》、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辛亮的的硕士论文《城乡统筹下的村庄空间整合研究》等。
2)微观层面
乡村微观形态研究可以归纳为乡村村落空间与极域、乡村传统民居的建构、乡村景观等。
空间生长与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空间的影响与主导因素、村落空间发展、建筑到村落整体形态、外部空间物质形态、街道空间、外部空间的感知及行为构成等。如北京林业大学田莹在硕士论文《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聚落形态演变探析》;浙江大学陈宗炎的硕士论文《浙北地区乡村住区空间形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金东来的硕士论文《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研究的启示》。
形态结构及空间界面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中心空间与环境、空间序列组织、空间处理方式、空间界面等方面。如浙江大学黄黎明的硕士论文《楠溪江传统民居聚落典型中心空间研究》;武汉理工大学陈铭教授的《村庄空间的复合型特征与适应性重构方法探讨》,通过对不同空间功能的分析,从梳理、分离、植入等处理方式来有序组织乡村住区空间。
3理论研究分析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经过系统的综合分析,发现诸多研究受于学科领域的限制,侧重于“阵地”开展,笔者认为在当前现有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对村庄层面系统的内生发展研究。随着学术界对村庄研究的不断关注,有些学者提出的内生发展模式就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依靠本地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无疑一个非常科学的认知,正确的价值观,但村庄发展的内生机制如何,如何去实现这种内生关系,在已有的国内外文献中参与对此问题尚无明确、深入的研究。
(2)对村庄发展与内生发展关系认识存在不足。村庄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联系甚密,已有研究基于“内生发展模式”来进行扩展,从村庄经济的内生到经济社会的内生,再到经济、社会、生态的内生,这将预示着内生发展问题的研究在不断拓展,但这些不断拓展的“内生发展”含义大多都只停留“物”的层面上,而没能找到“人”的归属感。
(3)现有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多从某一专业领域出发,缺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研究,且需有待融合。
参考文献:
[1]赵之枫.以区域整体发展原则促进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2(5):22
[2]胡霞.日本边远后进地区开发模式的反省和发展新方向.经济研究参考,2005,(27):41-48
[3]张环宙,黄超超等.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2007,(2):61-68
[4]周永广,姜佳将等.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旅游科学,2009,23(4):36-41
论文作者:张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9
标签:乡村论文; 内生论文; 空间论文; 景观论文; 模式论文; 村庄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