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_云课论文

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_云课论文

关于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加强论文,几点思考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3)12-0003-05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课程形态与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许多新的课程形态与教学模式正在出现,例如,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电子教科书、虚拟课堂、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课堂教学案例系统,等等。可以说,实践层面的探索风生水起,日新月异;但是,在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中,却并没有充分关注这些新的变化和探索。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于实践探索。这是值得认真反思的事情。笔者以为,身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问题必须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核心课题来研究。需要把握技术发展的大方向,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应用,并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教学的新观念、新原理和新策略。自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下面,主要就加强云课程研究的问题,谈一些想法。

一、云课程:课程形态变革的新方向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种新的信息技术产品或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例如,电子点读书和点读笔,电子书包,网络视频共享课,学科资源网站,等等。从课程层面来看,这些新产品和新应用究竟带来了什么重大变化?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分析的问题。一方面,这些新产品、新应用极大丰富了课程内容(例如,在电子书包、学科资源网站中,往往集成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包括图片、文献、案例、习题、工具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改变、拓展了课程的存在形式和使用方式(例如,云存储,自由访问,资源共享,等等)。我们体会,这种课程形式(课程形态)的变化,值得特别关注。如果说课程内容决定人们学什么,那么,课程形态将影响人们如何呈现、感知和操作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与课程形态的统一,决定着课程功能的发挥。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和新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课程形态,这是一个新的关键变化。

信息技术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课程形态?这至今还众说纷纭。美国微策略公司董事长迈克尔·塞勒认为,随着智能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纸质教材(却)只有死路一条……平板电脑包含了教育以及和它相关的内容,它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教育技术。它可以提供给你教材、基础参考书甚至整个图书馆;它可以发给你考卷,让你完成后即刻上交,然后得到考试成绩;它可以提供视频资源,包括讲课内容,以及帮助你完成横跨全球的团队项目”。[1]按照这种激进观点,未来的课程形态就完全是平板电脑的天下。自然,不少人会对此很不以为然。纸质教材会销声匿迹?恐怕是天方夜谭吧。那么,未来的课程形态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是纸质教材江山永固,还是电子教材一统天下?其实,在新技术的教育应用方面,从来就有激进求变和保守拒变两种立场,似乎也没有一方能完胜对方。不过,在当代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对技术变革熟视无睹,而应基于技术变革与课程发展的原理,透过课程形态变革的历史和现实,努力去把握课程形态变革的未来方向。这恰恰是课程与教学论需要宏观研究的重大问题。

从2009年开始,结合所承担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全资源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我们一直在关注和思考一个问题: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形态将如何演化?最初,曾提出“全资源课程”概念,并进行了局部讨论。[2]经过最近两三年的研究,发现这个概念还难以全面概括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形态演化的核心趋势,相对来说,云课程或许是一个更合适的概念。何谓云课程?就是建立在云技术(云计算)、智能移动等新技术基础上的新课程形态。对此,大家很容易从身边找到一些新技术应用的具体案例(如上文提到的电子书包、视频共享课)。也就是说,云课程这个概念可以较好地概括诸如视频共享课、网络课程、数字教材、虚拟课堂、远程同步教学、学科资源中心、数字化学校等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课程与教学的形式变化。这些具体的产品和应用,反映了云课程的一些技术特征:集成、动态、共享、智能。在这些产品(服务)中,新的技术应用改变了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传播方式、呈现方式和使用机制,大大扩展了课程容量,丰富了课程元素,提升了课程功能。从长远来看,这代表了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即课程数字化。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云课程或许将成为未来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走向。

二、云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新领域

有必要自觉地把云课程问题纳入课程与教学论中来研究。

第一,这是回应实践变革的需要。学术研究领域的形成,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当前,运用云技术于课程教学领域的实践探索,可谓丰富多彩。在这些新探索中,展现了若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新方向、新样式、新方法,客观上促进了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待解答、解决的新问题。例如,在数字教材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学科资源网站建设中,如何解决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视频共享课件的流行,对普通教师的工作有何影响?在云课程系统中,教师如何在使用智能化教学软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如何既保证资源的丰富性,又避免冗余资源影响用户的使用效能?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学术研究的自觉努力。云课程问题的研究,就是要把这些零散而又关联的实践问题,在学术层面加以梳理,并寻求整体解决的方案。

第二,这是理论发展的重要机遇。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这是理论进步的基本机制。当前,身处教育发展阶段转换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确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重大机遇。其中,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就是当今教育发展阶段转换的一个重要维度,即课程与教学技术基础的重大变革。实践表明,现代课程教学与技术变革的关联日益紧密,技术发展正在成为推进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生力军。我们体会,信息技术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形式重于内容。也就是说,课程形态与教学模式等形式方法的变革更多受到技术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课程与教学的宗旨、内容等相对来说更多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尽管信息技术对目标与内容选择也发挥积极影响)。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主要关注点应放在课程形态与教学模式变革等问题上。云课程的研究,将提供一个探讨课程教学与技术变革之间关系的合适切入点。此外,云课程问题的研究,也将促进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创新。例如,云课程研究将涉及一个新的课程基本理论问题:课程形态问题。课程发展既表现为课程内容的发展,又表现为课程形态的发展。课程形态本身是不断演化的。面对当今时代课程形态日益丰富多元的格局,很有必要就课程形态问题开展专门研究。而云课程研究将从下向上提出课程形态研究这一课题,并促进这一课题的深入展开。

总之,云课程问题是否会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新领域?这是需要通过不断探索而逐步解决的问题。就当前的认识来说,我们坚信这是一块很有开发潜力的科学园地,值得努力耕耘。

三、积极开展云课程问题的理论研究

云课程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回答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云课程的概念理解问题。经常听到朋友们说,现在一听到“云”就晕。的确,云计算、云存储、云电商、云安全作为最近若干年的新鲜事物,大家对其不甚了了是很自然的。云课程的概念如果不好好界定,大家恐怕也会不知所云。界定云课程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云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虽然课程形态一词在专业文献中不时出现,但迄今为止它还不是课程论的基本概念。课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当前课程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内容方面,而对课程形式问题很少研究。我们希望课程形态一词能成为把握课程形式特征的基本概念,即刻画课程的物质载体、传播方式、呈现方式和使用机制等。云课程是从课程形态角度界定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云技术应用在课程形式方面产生的各种新变化,如动态、集成、智能、共享等。课程形态论的深入研究,将为云课程研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持。

(2)云课程是课程形态的新发展。云课程是课程形态历史演化的新阶段、新趋势。那么,从形态学角度看,课程系统演化至今,究竟经历了哪些基本阶段,有哪些基本形态?从哪些方面来区分课程形态的类型?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解答,直接影响着对云课程概念的理解。如果能建立系统的课程形态分类,云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态的区别,就会比较清楚地呈现出来。

(3)以云技术(云计算)为技术基础。云课程建立在云计算技术基础之上。云计算概念于2007年提出,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国内有学者在比较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云计算定义:“前台采用用时付费的方式通过Internet向用户提供服务。云系统后台由大量的集群使用虚拟机的方式,通过高速互联网络互联,组成大型的虚拟资源池。这些虚拟资源可自主管理和配置。用数据冗余的方式保证虚拟资源的高可用性。并具有分布式存储和计算、高扩展性、高可用性、用户友好性等特征。”[3]这个定义归纳了云技术的一些技术特征,如按需服务、资源集成、互联网络。有学者断言:“云计算……将对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4]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看,事情确实如此。云技术的最大改变,就是实现了资源集成和个性服务。云课程的发展,关键也是在这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方面,云课程要研究如何解决课程资源更丰富、更全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从用户(学生、教师和学校)需要出发,更好地提供共享服务和个性服务。这是云课程的核心功能定位。

第二,云课程的结构与功能问题。云课程的研究,无疑需要优先把握云课程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从而为云课程建设及其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云课程的结构。云课程是由“端、管、云、台”四大元素及其关系组成的系统。其中,端即用户终端设施,管即信息传输的管道,云即资源提供者建立的资源池(库),台即资源池(库)的运行平台。举一个商业化教育资源的小例子来说明:某小朋友利用苹果公司的iPad电脑,使用“乐乐的英语小火车免费版”软件学习英语字母和发音,这就构成了一个微观运行的云课程系统。这个学英语字母和发音的云课程,其端即为用户终端iPad电脑,管即无线传输网络系统(如WIFI),云则是那个免费软件及其后台资源,台是iPad电脑的操作系统(如iSO 4.3)。当然,这种单一品种的微型云课程结构是比较简单的。大型的云课程系统,其结构就会复杂许多,例如,IPV6课堂教学案例系统,就没用配套统一的用户终端。由于云课程的用户和资源提供者具有开放性,“端、管、云、台”之间很容易产生兼容性问题,这是云课程结构的特殊性所在。

(2)云课程的功能。云课程无疑具有课程的一般功能,即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功能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云课程如何具体地实现课程的一般功能。例如,云课程的重要特点是课程软件化,这就为更好实现育人功能创造了新的条件,可以通过人—机互动而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化;再比如,云课程强调资源动态建设,这就为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和不断丰富创造了新的途径。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开发出很多新的具体功能,这需要结合实践不断摸索积累。

第三,云课程的教学机制问题。云课程在教学领域的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改变教学面貌。如何基于云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教学论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领域。例如,云课程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如何利用好共享资源而又不失去自己的教学个性?云课程可以集成大量的支持信息(求助信息),那么,对知识的牢固记忆和理解还将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吗?云课程对课堂教学模式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构建出学生主体活动的新类型?如何利用云课程平台优化课堂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如何利用云课程的智能诊断和反馈系统,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差异发展?在云课程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对学生开展学习方法指导?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教学论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我们相信,随着云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与之匹配的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除上述问题外,云课程的发展还涉及其他教育理论问题。例如,云课程究竟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两极分化的新推手?云课程如何体现教育的公益精神和文化共享理念?这些都是新的教育伦理学问题。云课程将如何影响师生互动和同伴交往?在虚拟的教育空间里,如何构架新型人际关系?这就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等等。需要把云课程问题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理论问题来探讨,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各种新变化、新矛盾,从而整体建构关于云课程问题的教育学理论。

四、尽快组织云课程建设的战略研究

云课程问题是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教育发展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课程资源共享、数字教材建设等问题已经提到了日程上。但是,对于云课程的发展问题却缺乏清晰整体的战略规划,需要尽快组织力量开展研究。

云课程建设问题应该作为一个宏观战略问题来对待。这既是一个重大教育战略问题,也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问题。从教育层面来看,云课程涉及国民教育体系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的组成与运行问题,即未来教育体系形态的顶层设计问题。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云课程涉及各种新技术(如计算存储技术、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的整合式创新应用问题,是教育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从产业布局角度看,云课程建设将形成一个教育资源开发、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文化教育创意产业链。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教育大国,围绕云课程建设将形成庞大的产业群,这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尽快组织力量开展云课程建设的战略研究。

第一,需要在战略上明确云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是以云课程作为未来学校课程的基本形态,还是作为现有纸质教材的必要补充?是整体推进各阶段的云课程建设,还是优先在某个教育阶段开展试点探索?是否建立全国统一专用的云课程平台、网管,开发标准的用户终端?云课程建设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支持,还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云课程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准入原则是什么?如此等等。这些政策性问题,需要在研究基础上尽快明确下来。

第二,需要在战略上确立云课程建设的目标体系。云课程建设涉及教育事业发展、人才培养、产业经营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工作,应整体规划其目标体系。云课程最终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而首要目标应立足于人才培养,即通过云课程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升教育活动效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从教育系统来说,云课程建设应立足于提高我国教育的综合实力,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深入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从产业发展来说,云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和整合信息技术优势,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者(如出版社)和运营者(如教育集团、软件和硬件企业),提升文化教育软实力,形成文化教育创意产业群。这些目标是互相关联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目标决定了云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社会性质,产业目标是服务于人才培养大目标的,同时也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条件和基础。离开人才培养谈产业发展,云课程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离开产业发展谈人才培养,云课程建设就会失去技术支持而沦为空谈。

第三,需要在战略上确立云课程建设的基本机制。云课程建设有赖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与教育行业的有机融合和分工合作。具体说,信息产业承担着云课程的技术实现和运营保障任务,文化产业则承担着教育资源开发、组织与选择任务,教育行业为云课程建设提供内在需求,是云课程的实际消费者,也是云课程功能和质量的评估者,同时,还可能扮演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如何促进这三个行业的结合,是确立云课程建设机制的关键问题。总体来看,云课程建设需要一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这也是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的科技创新的新机制。但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如何具体落到实处呢?这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如,产学研的主体可能分属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不同地区,如何建立起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的供需信息的发布平台和交流平台?如何筛选确立云课程研究和建设的共同方向与项目?在资源开发、运营和维护过程中,不同主体如何分担责任、成本,如何分配利益,如何控制风险?在云课程的多层次开发中,如何保证质量水平的一致性,工作进度的协调性?如何建立开放和规范的技术平台,把更多潜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吸纳进来?如此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实际建立一些基本机制,如信息沟通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质量监控机制、评估奖惩机制、社会责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并基于协同创新的多样实践而不断地探索、丰富和完善之。

总之,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应用,推动了课程形态的重大变革。云课程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正在快速登上时代舞台。对这一重要变化,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敏锐性,不仅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要研究如何让它更合理地发展。这就提出了云课程研究的课题,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性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我们相信,通过长期共同努力,云课程研究将取得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标签:;  ;  ;  ;  

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_云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