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开放向产业开放的转变--对我国现行开放模式的思考及未来开放模式的选择_国民经济论文

区域开放向产业开放的转变--对我国现行开放模式的思考及未来开放模式的选择_国民经济论文

从区域开放向产业开放转换——对中国现行开放模式的反思及未来开放模式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中国论文,区域论文,未来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区域型开放模式是指一国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单位,建立经济特惠区域,在特惠区内实行特殊的开放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吸引国外生产要素发展经济,实现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往来的对外开放模式。我国的对外开放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各地区间的开放政策有很大的差别,开放区域相对于非开放区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区域型开放的关键是选择好开放区域,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不同,选择的区域类型也不相同,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一般选择国内落后地区作为开放区域,旨在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部大量资金、技术,以此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发达程度;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一般选择发达地区实行特殊的开放政策,促进发达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我国在采用区域型开放模式后,首先选择了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为开放地带,以后逐步扩展到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沿边地区,经过17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陆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梯度推进的区域型开放格局。毫无疑问,区域开放是在充分考虑了中国当时实际情况后作出的正确选择,它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一模式采用后的17年实践进行总结,至少在五个方面可以肯定这一开放模式是成功的。

1)东部沿海地区的首先开放使中国迅速加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基本上属于封闭型经济,明显和世界经济相脱离,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开放所带来的资金和政策上的优势,迅速调整其产业结构,发展了适应世界市场需求、有竞争能力的出口加工业和其他产业,跟上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节拍。正是由于这一开放模式的成功运用,使中国抓住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机会,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也正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带动作用,中国经济没有从世界经济中落伍,反而迅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2)选择有限的区域首先对外开放, 大大提高了国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八十年代初,国内资金非常短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重点投向东部沿海的少数开放地区,迅速改善了开放地区的投资环境,由此吸引来大批海外资金,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这一区域就成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可以说没有区域开放,就很难使东部沿海地区这个中国经济的起内点凸显出来,也很难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

3)开放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然对全国其他地区产生了示范效应。 对外开放能加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在开放伊始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这一观点,在人们对开放还抱有疑虑、进行观望时,开放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使人们看到了开放所带来的进步,坚定了开放的信心。同时开放地区在开放中创造的种种成功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4)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势头。 沿边地区大多属于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为了保住重点,无力顾及这一地区的开发,这就形成了沿边地区和沿海地区巨大的经济差距。在进入九十年代后,国家进一步对这一地区对外开放,使这一地区利用开放政策上的优势,迅速启动和发展了本地区经济。随着世界各国多边的发展,沿边境区的开放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使国家在发展布局上也越来越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

5)区域型开放作为一种局部性开放模式,易于管理、风险较小, 降低了开放成本。对外开放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和技术性,开放之初我们并不了解外界的情况,缺乏开放的经验,贸然全面对外开放,必然会产生种种管理上的问题,严重冲击国内正常的经济发展。选择小范围地区进行开放试点,使我们较快地积累了对外开放的经验,迅速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下了基础。

总之,区域型开放模式的选择,是在我们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没有对外开放经验并且极度缺乏建设资金的现实条件下的唯一正确选择,它使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较顺利地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国门,并且使我们在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对于区域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区域开放本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它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由点到面的扩张,原来支持区域型开放模式选择的基本条件都已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化,区域开放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正在被削弱,而其负面影响却日益显露出来。

1)区域型开放模式造成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间具有不平等的生产环境投资环境和对外贸易权限,人为的造成不平等竞争并由此产生区域经济封锁和市场分割,强化了地方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因此,区域型开放模式同发展商品经济、完善市场体系和深化企业改革严重相悖。

2)区域型开放把外资和内资引向建设新兴工业城市、 新兴工业区和各类新建项目上,导致我国经济在粗放型的外延扩大再生产轨道上越滑越远,不利于形成集约化生产,加剧了投资膨胀以及与之伴生的通货膨胀,无法实现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统一。

3)区域型开放成为地方政府追求局部的短期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其结果是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和外债使用方向严重失控,外商投资向非生产领域和一般加工工业领域严重倾斜,从而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

4)区域型开放模式所形成的政策势差造成了我国生产力布局偏离合理的经济原则,在开放区域和非开放区域之间形成了日益严重的“马太效应”,扩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而这一差距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区域型开放成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大障碍。 开放区域特别是经济特区所实行的某些特殊政策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抵触了世贸组织有关“国民待遇”的条款,同时某些缔约国常引用个别开放区较为繁荣作为例证,指出中国大陆不属于发展中国家。

6)区域型开放造成了开放区与非开放区之间以及各开放区之间不同的经济气候,致使中央政府难以制定出统一有效的经济政策,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区域型开放是一种历史现象,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以区域开放为主的时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区域型开放有它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是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应该看到,区域型开放属于较低层次的对外开放模式,首先,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非开放地区必然要求享有与开放地区同等的政策待遇,特惠区域的逐渐淡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其次,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长期趋势,国际贸易大发展有前提是全球性的分工与协作,这要求各国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形成全球的产业互补。因此对于各国来说,对外开放的最终目标是要培育起自己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大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并不是要发展自己的某些优势地位。现阶段从国内来看,由于看到了开放地区实行特殊的开放政策后带来的巨大利益,各地区向中央要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国际看,区域间协作越来越紧密,各国要求相互开放市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此,区域开放模式已无法实现我国对外开放的预目标,也难以满足国际形势对我国对外开放的要求,重新选择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模式势在必行。

产业型开放模式是以某些精心选择的产业为单位,借助对外开放政策,沟通本国经济同国际经济之间的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高效循环的开放模式。具体说,产业型开放模式的特征是: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需要,选择优势产业发展出口贸易,选择劣势产业吸引国外生产要素和管理方法,实行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自觉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借助国际市场机制,形成国内产业同国际市场之间的“进——出”循环及其动态平衡。产业型开放模式与区域型开放模式之间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区域是以行政管辖权进行划分的,而产业则以技术或产品的同一性进行划分的。因此,区域型开放属于行政性开放,在开放中,地方政府唱主角,产业型开放则属于技术性开放,在开放中,微观企业唱主角;其次,区域型开放是在一个开放区域内多领域对外开放,造成多头对外,经营比较分散,经济增长靠在外延扩大的基础上扩张,所以属于粗放型开放,而产业型开放则是一个产业全国性开放,经营比较集中,经济发展可以在内涵扩大的基础上增长,所以属于集约性开放,产业型开放是一种较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模式,它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运用开放某些产业这种手段来主动的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现阶段我国若及时从区域型开放转向产业型开放,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一,通过产业开放,调整国民经济的机会成本结构,在不同产业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势差,就可以有效的引导国内外生产要素流向需要优先发展的经济部门,提高某些产业的出口创汇能力,或对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产业发展符合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达到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产业型开放可以调整要素增量和要素存量的流向和流量,同时能够促进要素增量与要素存量之间依据经济技术的合理化原则有效地组合,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三,产业型开放能够促进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强化产业内各企业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打破地区间的行政封锁,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第四,产业开放所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管理方法可以沿着“产业链”迅速传播和利用,有力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五,产业型开放可以避免区域型开放所必需的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的投资,有利于克服各地区在技术、设备、生产线等方面的重复引进,有利于专业化的出口商品生产体系的建设。

第六,产业型开放可以打破区域界限,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区域型开放使得在开放区内利用政策优势建了一些不是本地区优势的产业,浪费了大量资源,产业开放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有利于各产业建立在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区域上,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协作关系,也有利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项目的合理选点和均衡布局,提高引进技术设备的综合效应和组合效应。

第七,产业型开放有利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区域型开放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地缘优势,所以这一地区并未受到重视,通过开放金属、能源等基础产业,可以带动这一地区的发展,解决这一地区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

第八,产业型开放可以为国家提供一个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建立在产业间生产技术联系基础上的投入产出分析是经济领域比较成熟的科学分析方法,开放某个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对全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价格、工资、利润等的影响都可以通过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被科学地确定出来,因此,产业开放的结果比区域开放的结果更易于掌握,这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保证。

综上所述,区域型开放有它巨大的历史功绩,但在现有经济环境下,它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要求,显然它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继续坚持这一开放模式,必然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下,地区间开放政策上的差异必将被逐步抹平,一个统一公平的国内大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产业型开放模式取代区域型开放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对外开放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必然结果,尽快的完成这一转换,会有力的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  ;  ;  ;  ;  ;  ;  ;  ;  

区域开放向产业开放的转变--对我国现行开放模式的思考及未来开放模式的选择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