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美国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措施与启示_科技论文

促进美国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措施与启示_科技论文

美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措施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界论文,美国论文,科研成果论文,启示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跟以前相比出现了减缓的趋势,美国经济和科技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也遭到严重的挑战。面对这种现实,美国政府日益强调科学与技术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生产企业的合作,试图依靠大学的先进科研成果重振美国经济。联邦政府责成国家科学基金会进行各种尝试,把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与工业界的需要进一步联系起来,使高校的科研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支持教师到生产单位兼职

美国政府认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将大大有利于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带入生产领域。如果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能深入生产单位,接触各种生产实际问题,那么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就能广泛地被应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为了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向企业界,更多地接受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和试制的科研课题,政府往往拨出专款,作为接受企业应用性研究项目的补贴经费。例如,马里兰州政府与马里兰大学合作制定了马里兰工业合伙计划,其目的是鼓励高校与工业界合作进行技术开发长远规划,凡是准备从事新技术开发的,都可以向马里兰工业合伙计划提交项目申请,若申请获得批准,则项目开发成本的一半由州政府支付。新泽西州政府则规定,如果高校——企业高科技合作研究进入开发阶段时,政府将提供10万至100 万美元的资助,以帮助其实现商业性应用。此外,许多高校明确规定,只要不影响完成学校自身的任务,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校方都持支持态度。在政府和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纷纷流动到企业界,大批学者、专家到工厂兼职,他们有的担任工厂的技术顾问,有的承担工厂的咨询工作,有的则到厂区为工人、技术人员授课,举办各种技术训练班、讨论会,等等。据马勒和伯顿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高校有1/3的人从事各种类型的咨询工作, 工程系教师从事咨询工作的多达60%。

二、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

为了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同时也为了向企业界推销学校的科研成果,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联络机构。这些联络机构包括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大学专利公司、综合服务机构等等。咨询公司是附属于大学的半商业性组织,在向企业推荐科技人才的同时,还销售与其相联系的大学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及对企业的咨询服务。联络办事处的职责是为大学科技人员与企业、公司之间建立联系提供方便,有些联络办事处向前来了解大学情况的企业和公司介绍大学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有些则帮助企业与大学科技人员之间明确和执行有关协议和计划,也有些直接承担销售工作,向公司、企业销售大学教师和科技人员所提供的研究和开发成果。大学专利公司和综合服务机构的职责是帮助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确定在商业上可能有利的研究项目,承担各种专利问题,同时负责把发明、技术推售给愿意成批生产的企业。一些大学和学院则联合成立“大学城科学中心”,向尖端工业部门转让或出卖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总之,这些机构一方面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课题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起牵线搭桥的作用。

三、创办高技术工业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生产领域

高技术工业区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它的特点就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参加开发高技术工业。高校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把最新成果、最新技术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企业则可以依靠高校的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高技术工业区里一般以高校为依托,地址靠近高校,因此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可以直接深入到厂区,进行新工艺探索、新产品试制,为生产发展服务。美国现在有250所大学与1万多个公司企业合作建立起80多个高技术工业区,其中以硅谷、128 号公路、三角研究园最负盛名。以三角研究园为例,它是目前美国仅次于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工业区的第三大高技术工业区。 在此研究园内现已集结了47个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私人公司企业的研究机构和一些科研型制造厂,56个商业、银行、生活服务机构和其他机构。现在,受雇于三角研究园的工作人员人数已超过2万人,其中1/4为博士学位获得者。三角研究园的开发领域主要是高技术,如生命科学、微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和宇航技术,三角研究园发展的智力靠山就是周围的大学。在这里,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不断地向高技术工业区流动,将先进科技成果带入生产领域。这里有杜克大学(1985年该校被列为全美第6 所最优秀的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此外还有一系列的技工学校。众多的高校学者、专家和科技人员,他们或者兼公司、企业的技术顾问,或者是公司的创办者、董事,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为企业开拓新技术领域,使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界转化。

四、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

在美国,合作研究中心被认为是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合作研究中心是由高校与大型企业联合的研究机构。在这种研究机构里,由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界技术人员可以携手合作,因而很有利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美国自1973年以来,已创建了45个合作科技研究中心、21个工程研究中心和12个材料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的研究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研究内容有利于加强工业界的竞争力,具有综合性,同时把加强基础科学系统知识作为重点;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吸收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产业部门的工作;能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工业界;承担对在职工程师的继续教育。美国合作研究中心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企业界联合资助,前者约占投资的30%—40%,后者约占60%—70%。合作研究中心的工作既反映企业界的需要,又反映大学的利益。企业界之所以向合作研究中心投资,主要是因为大学的研究成果在用于企业的生产方面是无偿转让的(但专利属大学),出资参加研究合作项目的公司都可以获得一个许可证,凭许可证享受免费使用研究成果的权利。除了利用这种科研成果促进生产外,公司、企业还可以了解科研的最新动态及最新技术,以及获得了物色大学研究生、本科生中突出人才的机会。在美国,大公司有500 家, 其中约有150家参与了全美几十个合作研究中心的投资。

五、建立科技情报交流网,密切科技成果创造者与使用者的联系

高校科研成果信息与企业所需技术信息两者能否畅通,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否顺利地应用到企业界。为了密切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让的速度,美国一些州建立了科技成果和人才数据库,将高校人才的成果、简历及企业所需信息输入计算机,供双方查寻,使两者相互了解。此外,还出版专门介绍高校科研情况和科研成果的期刊和书籍。例如,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政府的支持下,该州研究开发所与新墨西哥州大学合作,每月定期出版一份刊物《新墨西哥州研究开发专题论坛》,报道全州近期与科技有关的活动,公布研究开发所资助项目的最终技术报告。为使工业界和学术机构从国外科技成果中获得好处,美国国务院、商务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还将建立一种及时有效地获悉国外研究信息、研究成果的科技情报服务制度。

美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措施,有些显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但许多科研成果却不能有效地应用于生产。这固然有企业方面的因素,如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考核、企业的技术开发资金不足、企业缺乏采纳新技术的内在动力、企业领导对应用新技术认识不够,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与企业之间很少沟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极少流动到工厂企业;校企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开展得很少;高校的科研选题较少考虑满足经济建设的生产实际需要,高校科研和企业生产严重脱节;高等学校又没有建立起向企业界推销、转让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所有这些,都是造成高校科研成果只开花不结果的因素。为此,我们应切实采取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企业界转化的有效措施。

第一,高等学校应建立起经营性的、专门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地运用于生产。

第二,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和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向企业界流动;学校则应鼓励教师在不影响完成学校自身任务的前提下,到工厂企业兼职,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技术咨询工作,或到工厂给工人、技术人员授课,针对生产技术问题开设训练班、培训班等。

第三,学校应克服“闭门搞科研”的现象,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服务方面,提倡科研选题面向应用技术,把为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任务。

第四,高校应帮助企业做好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工作。我国是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大批中小企业技术素质差,技术人才很缺乏,即使高等学校把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送上门,有的企业也难以消化吸收。高等学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又属于高精尖水平,许多企业目前的技术状况难以应用这类技术。因此,高校应针对这种国情,帮助企业做好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工作,如帮助培训应用人员,讲授技术要领,分解复杂技术为相对简单的技术,帮助企业建立完整的配套生产系统等等。高等学校如能做到这些,必然大大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生产企业界的转化,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标签:;  ;  

促进美国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措施与启示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