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自然辩证法_自然辩证法论文

毛泽东与自然辩证法_自然辩证法论文

毛泽东与自然辩证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自然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对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工作是很重视的。早在1940年,他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就说过:“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毛泽东:《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新中华报1940年3月15日)他反复指出,你们学自然科学的,要学会用辩证法。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毛泽东对自然辩证法,特别是对它的核心部分——自然观的一些见解,是十分精辟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对启迪人们进行辩证思维和指导科学研究,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都具有现实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论述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就明确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4页)这里所说的“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就包含了自然界的各个不同的物质层次的思想,自然界正是由各个不同物质层次的有机联系所构成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依一定的尺度、质量、能级和运动规律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不同的系统。正如恩格斯在论述物质构造时所指出的:“关于物质构造不论采取什么观点,下面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物质是按质量的相对大小分成一系列较大的、容易分清的组……,可见的恒星系、太阳系,地球上的物体,分子和原子,最后是以太粒子,都各自形成这样的一组。”(同上第248页)正是这些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纵横相错的不同系统和层次构成了自然界辩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立体图景。

恩格斯针对许多科学家包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道尔顿(公元1766-1844)在内,认为原子是不能分割的最后的物质粒子的观点,提出了原子具有复杂结构的思想,指出:“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同上第268页)并预见到物质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连续性和间断性是并存的,是具有辩证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元素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等自然科学成就,针对由于受形而上学世界观束缚的一些物理学家们在物理学新发现面前得出的“物质消失了”的唯心主义结论,写下了不朽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他说:“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而且它无限地存在着,”“原子的可破坏性和不可穷尽性,物质及其运动的一切形式的可变性一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支柱。”(《列宁选集》第2卷第268页、288页)

毛泽东在本世纪60年代,根据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新进展,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结构层次不可穷尽的思想。他在就日本粒子物理学家坂田昌一《关于基本粒子的对话》等文章同几位哲学工作者的谈话时指出,列宁说分子可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现在科学研究原子分裂,质子、中子都分裂了,电子还没有分裂,但总有一天要分裂,事物总是发展的、无限的,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又说:“世界是无限的,世界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在太阳系外有无数个恒星,它们组成银河系。银河系以外又有无数个银河系,”“宇宙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无限的;从小的方面来看,也是无限的。不但原子可以分,原子核也可分,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内部资料》4第142页)毛泽东认为,大自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在结构层次上都可以无限分割下去,都是不可穷尽的,两极都是开放的,无限的。毛泽东不仅发挥了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微观粒子结构层次不可穷尽的思想,而且把它推广到整个宇宙。

1977年,在第七届国际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格拉肖把夸克(层子)以下的、更深层次的粒子命名为“毛粒子”,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物质结构层次不可穷尽的思想。毛泽东这一思想,对国际科学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启迪,得到许多物理学家的赞扬和拥护,并自觉地用于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

恩格斯在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点时指出:“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辩证法》第16页)他率先阐明了“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所谓过程,就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过程有长有短,无论长短,都有始有终,有生有灭,都是有限的、无数有限的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毛泽东进一步补充阐发了恩格斯关于自然界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界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就是自然界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一切个别的、特殊的东西都有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人类是产生出来的,因此人类也会灭亡。地球是产生出来的,地球也会灭亡。”(《关于坂田文章的谈话》《内部资料》4第144、145页)他还指出,人类、地球的灭亡“和基督教的世界末日不一样。我们说人类灭亡,地球灭亡,是有比人类更进步的东西来代替人类,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更高阶段。”(同上第145页)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比恩格斯当年的思想无疑又前进了一步。

吸引和排斥的相互渗透是非生命界的基本矛盾。恩格斯曾指出,非生命界的“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自然辩证法》第189页)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指吸引和排斥的对立统一。在非生命界中,各种各样运动形式所包含的特殊矛盾,都是吸引和排斥这个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宇宙中有一个吸引运动,就一定有一个与之相当的排斥运动来补充,反过来也一样,”“宇宙中的一切吸引的总和等于一切排斥的总和。”(同上,第55页)

毛泽东发挥了恩格斯关于无机界的运动是吸引和排斥和对立统一的思想,而且比恩格斯讲得更加深刻和具体。毛泽东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就是不同性质的对立的东西的统一。比如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结合的。如果没有氢,光有氧,或者没有氧,光有氢,都不能搞成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19-320页)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在原子里头,就充满了矛盾的统一。原子里头有质子和中子的对立统一。质子又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又有中子、反中子。总之,对立面的统一是无往不在的。”(同上,第498页)

永恒的运动、变化和转化,是自然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最直接、最鲜明、最生动的现象。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转化,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辩证过程,其根本原因则是在于自然界内在的否定性,即列宁称之为“作为自己运动和生命力的内部搏动的否定性”(《列宁选集》第2卷第267页)。在自然界无限发展的过程中,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非生命体到生命有机体,到处盛行着对立面的相互否定,相互渗透,在现实中,一切具体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天地间任何事物无不包含否定其自身的因素,形成对立的双方,导致矛盾的发展。恰恰正是“这些对立,以其不断的斗争和最后的互相转变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变,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68页)这是自然界辩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只有承认自然界的矛盾,才能谈得上承认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毛泽东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转化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推动的结果。精辟地阐明生与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是毛泽东的独到见解。他说:“生与死不能转化,请问生物从何而来?地球上原来只有无生物,生物是后来才有的,是由无生物即死物转化而来的。生物都有新陈代谢,有生长、繁殖和死亡。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生与死也在不断地互相斗争,互相转化。”(《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48页)他还进一步指出:“生与死,发生与消灭,同化与异化,由于内部矛盾规定有机体现象的发展。变异性、遗传性之矛盾统一——有机体发展的主要原因。”(《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第71页)“一切客观过程都由内部矛盾而发展。”(同上,第20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对自然辩证法理论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四个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一个关键。而自然辩证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最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学习自然辩证法,探索毛泽东在这方面的新贡献,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标签:;  ;  ;  ;  ;  

毛泽东与自然辩证法_自然辩证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