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分析_心理学效应论文

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分析_心理学效应论文

试析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化论文,道德规范论文,效应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化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必然过程,也是个体汲取道德营养,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而道德规范的内化与个体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归纳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并分析其成因,不仅是道德教育所必须,也是伦理学所必须。

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相对的有始有终的过程,因之,内化的心理效应则包括过程效应和结果效应。所谓过程效应,指在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引起的个体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包括同化效应、顺应效应、失调效应和斥拒效应等。

所谓同化效应,指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吸收新的道德规范,并把新的道德规范有效地纳入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之中。在这一效应中,并非所有的道德规范都能被纳入个体的道德认识结构中,因为个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经过个体的认知结构的整理、分析、组合、转换,才能形成具有整体性、一般性的道德认知结构。在这一心理活动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量的变化,亦即新的道德规范被有效地吸收并促使个体认知结构发生某些预期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认知结构,而是使个体认知结构具有了更强的同化能力。

所谓顺应效应,是个体与道德规范相互作用过程中道德规范对个体的改变,顺应使个体认知结构符合道德规范的性质。原有的认知结构只能同化那些与产生旧认知结构的环境基本相同或变化不大的道德规范,当道德规范发生较大变化时,认知结构不再能够有效地适应新的情况,同化也就不能取得成功。这就迫使个体运用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行结构更新,变旧的结构为新的结构,以新的动作方式进行同化活动。这时,个体必须首先顺应道德规范,然后才能同化道德规范,否则就会遭到道德规范的抵抗而陷于失败。显然,顺应是个体改变旧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已经变化了的道德规范的过程。但是,改变旧的认知结构并不是抛弃旧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是对旧的认知结构的扬弃,是把旧的认知结构整合到新的结构中去,使之成为新的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心理过程中,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认知结构不断地由同化到顺应,再由顺应到新的同化,从而经历了一个不断的量变——质变——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同化与顺应的更替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所谓失调效应,是指在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新”的道德规范不能直接与“旧”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或顺应,而使个体产生矛盾的心理状态。失调是同化或顺应的前奏或先期心理反应。它一方面连接新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连接着个体心理结构,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与新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必然的,有效的反应。说它是必然的,是因道德规范不可能“纯粹自然”地或完全无意识地注入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之中;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也不可能对外在的道德规范长驱直入而死水不惊。说它是有效的,是因为新的道德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中有效的成分,或者促使道德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个体的心理失调是必要的,只有引起个体心理失调才能打破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静止”状态,在动态中形成新的结构。如果个体对外在的道德规范或“视而不见”或“麻木不仁”,要想引起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

所谓斥拒效应,是指在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中引起个体的强烈的排斥反应,从而使道德规范游离于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之外。排斥效应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自我保护”效应,产生这种效应的直接动因来自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与外在道德规范之间的格格不入或者水火不容。这种心理效应虽然不是道德规范内化的主要反应,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在特定的条件和群体之中,它却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

所谓结果效应,是指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同化某种道德规范,使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产生某些变化,结果效应的出现又会在新的同化过程中影响着过程效应。不言而喻,对于结果效应是可以依照社会价值体系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据价值判断,结果效应可以分正效应、负效应、零效应和混合效应。

所谓正效应,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作用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使个体产生与预期期望一致的、合乎社会价值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有赖于道德规范的代表性、先进性和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包容力和应变力,也有赖于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内化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所谓负效应,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作用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使个体产生与预期期望相反的、背离社会价值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主观、客观和传播媒介三个方面。

所谓零效应,即“无效应”,是指道德规范既不能为个体认知结构所内化,也不能对个体道德认知结构本身产生影响。这就如同超出人的听力范围的声波一样,尽管声波存在着,但是人的听觉器官没有反应,便不能产生听觉。同样,尽管道德规范存在着,但是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对此没有反应,产生不了内化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道德规范内化不同于声波与听力反应。这里的“无”效果是指称的一种相对状态,它反应了道德规范内化的一种相对结果。

所谓混合效应,是指道德规范内化产生的综合结果,是正、负效应的叠加。一种道德规范的内化引起道德认知结构的不同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混合效应”是常见的心理效应。

追求道德规范内化的正效应是道德教育或者当代伦理学的目标,因此,探讨内化过程的心理机制便是很重要的。

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必先引发个体内在的心理矛盾——认知失调,只有失调才能引起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震动”,才有可能在“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中产生可能的心理效应。

何谓失调?“失调”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是客观存在着的心理现象,追求协调则是个体生活的目标。简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处在心理的失调和追求协调的过程中。失调是必然的,而协调却是或然的。旧的失调消除了,新的失调又会产生。失调使人产生焦虑和不安,正是这种焦虑和不安,才使得人处在不断的心理更替的过程中,人才能习得、向上。具体到道德领域,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失调就是个体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受到外在道德规范的影响,使得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与新的道德规范之间产生矛盾。通过消除矛盾,达到新的心理平衡来获得新的道德认知结构,从而使个体道德认知结构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显然,心理失调在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把握心理失调与道德规范内化的关系则是必要的。

认知失调与道德规范内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分析发现,认知失调与道德规范之间存在着二重关系。

第一,认知失调是道德规范内化的前提,没有失调、没有矛盾,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便不会发生变化。这里“矛盾”的产生取决于两条:一是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在“方向”上是否一致;二是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在“水平”上是否一致。这便出现四种情况:其一是“同向同层”,即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认知结构之间不仅在方向上一致,而且在层次上一致,这里的“新”与“旧”之间是统一的,不存在失调,也不存在矛盾。其二是“同向异层”,即“新”的道德规范与“旧”道德认知结构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层次上存在“位差”;新的道德规范要求较高。“旧”的道德认知结构在高度上与之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便产生了“位差矛盾”。其三是“异向同层”,即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方向上本质的差异,但是这一规范符合“旧”的道德认知结构的心理层次。这里的矛盾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其四是“异向异层”。即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之间既存在着方向性的本质差异,也存在着心理层次的差异,这里的矛盾是综合的,是“对立——位差”矛盾。三种矛盾均可能在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中产生影响,没有这三种矛盾,便谈不上道德规范的“内化”。

第二,内化是消除认知失调的必要途径之一。个体消除心理矛盾的途径不外乎两条,其一是摒弃外来影响,即斥拒新的道德规范,对新的道德规范在主观上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求心理平衡。这便产生了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的“斥拒效应”,内化结果是零效应或负效应。其二是咀嚼消化,即内化,对新的道德规范加以吸收,充实“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使之或在量或在质上发生变化,以达到心理平衡。这里,内化起着“承前”——接受矛盾、“启后”——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怎样通过内化消除失调,使得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产生预期的心理效应?

在宏观上必须确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道德规范的传播,尤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必须逐层推进,力求科学化,避免形式化。形式化的道德教育不能顾及教育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考虑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结构,这在教育过程中必然要求过高。不能在教育对象内部产生心理矛盾,更谈不上内化及其效果,或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难以内化之,不能发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因此,逐层推进的观念才是科学有效的。逐层推进既考虑道德教育的目标,又尊重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能力,它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内化过程中的斥拒效应,使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在内化过程中逐步同化,不断发生顺化效应,产生正面效果。

在中观上必须增强科学的道德传播手段。道德规范的传播,尤其是道德教育必须增强其科学性。道德规范的传播就是要激发个体的心理矛盾,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以下三条。其一是对教育对象心理发展层次的认识比较准确,这是提高传播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其二是传播者的可信度,这主要取决于传播者的威信。其三,在传播的方式方法上要尽可能灵活多样,以便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促发认知结构的兴奋。同时,要注意尽可能促使教育对象积极参与其中,这样,道德认知结构更易于吸收道德规范。

在微观上要注意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规律和特点。应力图从个体心理或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出发,加强针对性、有效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道德教育领域还必须把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内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有意识、有针对性训练便会强化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的内化能力。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加强,使得个体更容易从“新”的道德规范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的心理失调状态中解放出来,更快地获得心理平衡,从而在更高级的层次上产生心理失调,达到心理平衡。

总之,失调是新道德规范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碰撞在个体内部产生的心理状态。内化就是解决失调,使道德认知结构发生预期变化,并在更高层次上产生失调。道德规范的教育就是失调——内化——平衡——失调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密切注视内化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必然产生预期的结果与效应。

标签:;  ;  ;  

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分析_心理学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