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散的人情味论文

正在消散的人情味

□ 张 鸣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华的老外一度很喜欢北京。他们来北京,不住使馆区,就在城里找个四合院住下,生活得很惬意。他们最满意北京的一点,是这里的人情味。买东西不用现付账,年节一块儿算,保准一点不差。出门满胡同都是跟他们打招呼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老外住着舒坦,穷书生在这儿,也没人看不起,即使催房租,也相当的委婉客气。这点儿跟上海大不一样,上海的机会多,但是,人情却冷。陌生人之间打交道,一看口音,二看穿着,三看住在什么地方。如果苏北人不把自己的乡音改了,那么没人会把你当人。同样,即使住在亭子间喂臭虫,一套洋装必须每天压在枕头底下,出门穿上,像个人似的,否则,同样没人把你当人。住在上只角的是上等人,住在下只角的,就只能是下等人。

光线调节系统是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但也最容易被忽略,而光线的强弱在观察显微镜下标本时非常重要。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调光装置包括光源、集光器和光圈[3]。在观察标本时,并非光线越亮越好。如果视野范围内的光线太强太亮,会造成所观察的标本各部位的亮度低反差,导致有些结构模糊不清。如观察蛔虫卵形态结构时,若视野范围太亮,则只能观察到虫卵的大体形态,而卵壳内部结构就非常模糊。若把亮度调整至明暗适中,就可以看到清晰的蛋白质膜和新月形空隙。另外,视野光线太强还容易刺激学生眼睛造成视疲劳。

现在的北京,也最大限度地靠近上海了。相亲的时候,不仅讲究房子在南城北城,还要分清楚是在三环以内还是四环以内。开的车,戴的表,女孩子的包、手机,以及身上散发的香水味道,都成为身份的象征。然后根据身份,展示人情冷暖,人面高低。

现代化的一个后果,就是人情味的消失。现代化程度越高,消失得越快。好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简化了,人们通过外表,迅速对一个人做出估值判断,然后按这个判断跟你打交道,万一错了,一个衣裳破旧的人原来是个富翁,那么他们也会迅速加以调整,按你的实际价值跟你打交道。这样的社会冷漠、残酷,但规则简单,所有人都被明码标价,所有的事儿也明码标价,干什么事儿,干到什么程度,你按这个付费就完了,没有那么多啰唆。

当然,现在的北京和上海,人的价格,除了金钱的尺度,还有一个权力的尺度。掺和了权力的市场,权力的大小,自然也是有价格的。人际关系,当然也是如此,这一点,相信相亲市场上,也是能分得清爽的。

关系这样简单化的社会,在给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供了烦恼。随着人情味的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正义感似乎也在消失。一个单位,多年的同事,明明有人明显遭遇到了不公,但是没有人出来讲话,你冤出大天来,人们就当没看见。熟人之间都如此,陌生人之间就更可以闭上眼睛了。一个单位,人们都知道谁的价格是多少,其中金钱和权力的含量都是不含糊的。得罪一个人,因此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同时讨好另一个有权势的人作为抵充,是没有人乐意支付的。

估计现在有吊抚叛徒的勇气的人不会太多了,但能够给落难者一杯水,也许也会让这个冰冷的世界多一点温暖,让人有活下去的希望。人情味也许是中世纪的东西,但中世纪的东西,不见得都要丢干净。与其捡拾《弟子规》,不如回味人情之美。

的确,喇叭作为一种早期广泛使用的传播工具,具有接地气等优点,在农村地区曾经起过传达政策、上情下达,帮助村民获知外界信息的重要作用。但是,那是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彼时,农村传播手段有限,喇叭承担了重要使命。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即使在农村地区,信息传播工具也早已多样化,电话、手机等早已基本普及,互联网的触角也已伸至乡村。可以说,传播介质匮乏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在此背景下,如果基层政府部门仍然将喇叭作为农村地区信息传达的主要工具,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可谓脱离了时代的需求。毕竟,无论是固话、手机,还是网络,都比喇叭广播的效率要高。

(摘自《特别文摘》2019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正在消散的人情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