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宏观形势的判断与政策选择_农产品论文

农业宏观形势的判断与政策选择_农产品论文

农业宏观形势判断及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论文,政策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农业连获丰收,农业综合生产力稳定提高,粮食已稳定地跨上了4900亿公斤的新台阶,其他农产品产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的好收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软着陆”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伴随着农业丰收,在市场农产品供给丰富的同时,农产品普遍出现销售困难和价格下跌,其情形与80年代中期相比,有着很大不同。这次“卖难”涉及的范围大,涉及的产品多,基本是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以及“卖难”的现实,使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产生了一种观点:多年来困扰我国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农产品的市场关系已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尽管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供给形势的确令人十分鼓舞,但我们并不同意上述观点对我国农业宏观形势及市场关系所作出的判断。

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和农业的内外部环境看,支持“农产品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论据还不十分充分。仅仅用近三年农产品市场供给丰富、价格下跌和销售困难的事实,还难以得出“我国农产品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结论,还需要做2-3年的继续观察。对农业宏观形势和市场关系做出这种判断的基本依据是:

(一)尽管这几年农业丰收,但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业的生产手段及生产方式从整体上讲仍然很落后,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具备抵抗自然灾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很不稳定,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尚未稳定地成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部分;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农业投入水平仍不尽如人意,农民和市场关系、工农产品之间的利益关系等还未真正理顺。

(二)我国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仍然处于低水平。即使按农业大丰收的1996年计算,人均粮食也只有414公斤,棉花3.5公斤,油料18公斤,水果38公斤,肉类49.5公斤,蛋类16.3公斤,水产品25.4公斤,奶类6.2公斤,如果扣除粮食中的薯类和大豆,人均谷物仅有360多公斤。根据国际经验判断,这样的人均占有水平尚不属于充裕状态。

(三)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农产品尤其是非粮食产品的消费水平仍然很低。1996年农民人均消费肉类、家禽、水产品、食油、蛋类分别只有12.9、1.9、3.7、6、3.4公斤,比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分别低35%、52%、21%、14%和65%;农民人均消费额1756元,还不及城市人口的1/3。如果把现有农村人口的50%的消费水平提升到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则所谓的农产品销售困难、市场疲软将不复存在。

(四)我国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等能力很差。农产品尤其是水果类产品的上市时间非常集中,上市链条很短,形成滥市滥价。收获季节出现价低滞销现象,并不是全年情况的正常体现,也不是市场关系的正常反映。如果把收获季节产量的60%以上用于储藏保鲜和加工转化,再根据市场需求均衡上市,则由收获季节集中上市引发的市场供求关系大幅度波动会得到很大扭转。

(五)“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为了抑制过热的经济,1993年以来我国实行强有力的“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使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作为“适度从紧”政策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1997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只比1996年上升0.8%,消费品价格指数只比1996年上升2.8%,1998年第一季度与1997年同期相比价格指数已成负增长。所以,近年来市场上商品价格回落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只出现在农产品上,一些工业品的价格比农产品回落幅度更大,这是宏观调控的结果,是“适度从紧”政策的结果,把农产品价格下跌归因于农产品供给过剩是非常不全面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农产品供给充裕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下压作用,但在一个通货膨胀很严重的市场,即使略有剩余的农产品供求平衡关系,也不能阻抑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趋势。所以,我们认为,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下跌,主要是“适度从紧”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适度从紧”政策对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的另一个表现是,城市下岗职工因收入因素而对农产品消费的紧缩。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当收入水平降低时,消费者的消费缩减对象首先是高层次的消费项目,但是,由于食物消费属于非显眼性消费,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传统所形成的“爱面子”观念,使下岗职工的消费紧缩序列与经济学原理相悖。许多下岗职工在缩减消费时,首先压缩的是食物这类不显眼的消费,而衣着等显眼性消费及子女上学等刚性消费项目则很少压缩,这从下岗职工在人才交流招聘会上的时髦穿着可得到佐证。不可否认,数量不断增加的下岗职工对食物消费的紧缩为农产品消费市场注入了一股消极力量。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目前还不能匆忙得出我国农产品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结论,充其量只能说农产品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但真正的买方市场尚未形成。

面对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新态势,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应该进行一些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结构,变农业生产只重视产量的增加为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另一是有效启动农村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变农产品商品性消费只重视城市为重视城市与重视农村并重。

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是目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结构不合理,品质较差,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已经明显凸现出来并会日益增强。如果不能及时地抓住目前农产品供给比较丰裕的有利市场时机,进行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则我国农业的新的发展就会受阻,农产品市场关系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顺利转变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不失时机地确立农产品优质化发展战略,在保证总量供给的基础上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质量,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的发展的重大抉择。我认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质量提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环节,除了包括农业产中外,还必须包括农业产后和产前环节。产中环节的重点是:适当逐步减少低品质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在此方面,南方籼稻和部分口感差的杂交稻是首要精简的对象,通过连续五年左右的调整,使水稻优质品率提高到60%以上。产后环节的重点是: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的储藏保鲜水平,这对水果类产品来讲尤为重要。目前水果类产品产期集中、上市期集中,形成滥市滥价,是水果类产品在收获季节销售困难和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没有储藏保鲜水平的提高,单有品种本身的改良,水果类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和价低滞销问题仍不会真正解决。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储藏保鲜水平,巧打时间差,延长上市链。产后环节的另一个重点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对于产前环节,重点应集中科研力量,对主要农产品的品质改良进行联合攻关,使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品质从种子上每隔5-10年就出现一次提高。

关于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战略及政策重点,应该重视以下十个方面:

(一)明确确立农产品优质化发展战略,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列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结构是“三多三少”,即原料型产品多,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高加工产品少,优质产品少,优质品种少;不能适应收入水平提高后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就粮食来说,小麦品种基本上是软粒小麦,玉米的赖氨酸含量低,杂交稻、早籼稻的口感较差,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就水果而言,品种雷同,产期集中,品质较低,大路货水果滞销,卖不到好价钱;而各种优质水果、杂果则很畅销,进口水果价格比国产水果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却仍有销路。上海人宁可花2元多钱一斤的价格买泰国米吃,也不愿买几毛钱一斤的江西米。可见,不是市场不需要农产品,而是市场不需要数量过多的低档农产品。因此,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上,必须明确确立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意识,抓住目前农产品市场供给比较丰富的有利时机,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全面振兴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新的发展。

(二)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农业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质量和效率。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规定了方向。农业生产必须真正面向市场,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在调整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过程中,各地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搞好市场定位,避免结构布局的简单重复和结构模式的相互雷同,防止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现象的再度发生。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制定结构调整和产品布局的宏观方案,制定和实施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宏观扶植政策,集中科技力量主攻大宗农产品的品种开发和品质改良,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和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合理决策,培育市场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防止行政命令所造成的生产波动和市场震荡。目前南方一些省份,在调整结构过程中,用行政命令方式减少早稻和棉花种植面积,且幅度较大,地县乡各级在省政府调减指标的基础上又层层加码,这种做法很有可能再度导致早稻生产和市场供给的大幅度波动,应当引起高度注意。

(三)应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农业下游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水平。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半成品、成品加工水平很低,精品加工水平更低。绝大多数产品不分拣分级,不采取品种保鲜和外观包装等措施,优劣不分,参差不齐,良莠混杂,结果全成了大路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与国内外市场需求很不适应。加工和再加工程度低,是造成农产品低价滞销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经验表明,初级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以后,不仅其质量大幅度提高,其效益也能够增加三倍以上。农产品的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增加农业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方面,都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环节,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下游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储藏和保鲜水平。通过农产品加工、储藏和保鲜水平的提高,有效地带动农产品整体质量和农业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四)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方面,应根据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分布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尽可能地减少初级农产品长距离运转所形成的质量和效益损失。目前我国大宗农产品的地域分布格局是,玉米的商品量主要集中在东北,大米的商品量主要集中在南方,小麦缺口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南方存在巨大的饲料需求市场,但籼米的饲料转化效率很低,喂猪很不经济,而东北的玉米调运到南方又需要较多运力,调运玉米南下的运输机会成本很高。解决这一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从区域种植结构调整上可以做两个方面的文章:第一,可以在南方适度发展适合热带地区生长的玉米生产,适宜热带地区生长的玉米的品种培育工作在国际上已有突破,我国应考虑品种引进或联合开发;第二,可以在南方适度发展饲料稻,培育高蛋白质适口性好的早籼稻替代玉米做饲料,或用早籼稻配置混合、配合饲料,以提高其营养价值。从国际贸易方面,可实施两大策略:一是开展国际玉米贸易大循环,即实行玉米的“北出南进”,北方玉米收获后,可在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出口,南方则可分季进口;二是实施“以米换麦”策略,即适当增加大米的出口量,用大米出口换得小麦进口,实现贸易运作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五)调整农产品定购价格,实行优质高价、劣质廉价的价格政策,是推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往年的国家定购粮,双季稻区的农民绝大多数是将品质不好的早籼米交售给国家。近一二年,不少地方开始按早晚稻对开的比例收购定购粮,这种做法应坚持和提倡,并逐步增加优质稻的收购比例。在定购价格上,应改变早稻一个价、晚稻一个价的做法,实行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今后随着市场的变化,还应逐步扩大早晚稻差价和品质差价,用价格杠杆调控和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六)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优质农产品区划工作,建立和巩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又一重要措施。在各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划,是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建议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完成此项工作。通过优质农产品区划,科学划分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域,确定优质大米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和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逐步形成优质品牌意识,以此带动大宗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国家要在资金等方面对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给予扶持,并在技术上从种、管、收、储等环节做好对农民的具体指导,以保证优质农产品基地的顺利发展。

(七)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业创新速度和水平,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质量、更新品种、增加营养成分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没有农业技术的创新,就很难实现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农业科研和推广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后盾,是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新的活力所在。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振兴农产品质量,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应有效地组织全国的科研力量,统筹规划,联合协作,集中重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品质提高问题,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牢固地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

(八)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扎扎实实做好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缺乏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是我国农业质量工作落后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农产品质量得不到提高的一个基本原因。由于没有必要的标准规范和制度约束,农民的生产和企业的加工便无明确共同的质量方向。因此,要全面振兴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以规范和统一农民生产和企业加工的质量行为,非常必要。应尽快组织有关力量,制定全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控制度及其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方法和法规约束,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设备,扎扎实实地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控工作。

(九)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要以稳定增加农产品总量为基础,不能丝毫因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而放松粮食生产。虽然我国农业连续几年丰收,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矛盾也相应发生变化,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还很不稳定,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增加和资源紧缺的长期压力。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加农产品总量和市场供给,以保证满足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总量尤其是粮食总量的需求,始终是农业的首要任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农产品总量具有尤为特殊的意义。所以,尽管目前农产品供给比较丰裕,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时机,但绝对不能因调整结构而放松或影响粮食生产,要认真汲取80年代中期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刻教训。只有把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建立在农产品总量稳定增加的基础上,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提高才能获得真正成功。

(十)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明确确立农产品质量意识,增强广大农民的农产品意识,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奠定牢固基础。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农民质量意识的提高。从长远看,没有农民质量意识的确立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长期提高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要把培养农民的质量意识、增强农民的质量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运用报纸、电视、广播、培训等多种形式,在农村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宣传和教育活动,帮助和引导农民形成牢固的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

标签:;  ;  ;  ;  ;  ;  

农业宏观形势的判断与政策选择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