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中韩建交的历史意义_中韩建交论文

国家利益:中韩建交的历史意义_中韩建交论文

国家利益:中韩建交的历史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韩论文,国家利益论文,历史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从国家利益这一宏观视角,阐明中韩两国建交的历史意义。即分别论述中韩两国在国家利益的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伟大意义。

1992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试图以“国家利益”这一宏观视角,阐述中韩两国建交的历史意义。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各种各样利益的总和,其基本因素应该包括领土完整、独立和主权、军事安全、经济利益、政治制度和文化等。其中最重要因素为国家领土完整、主权和独立。

国家利益包括国内利益的总和和国际利益的一部分,前者又分为基本利益、次要利益、长远利益、可变利益和特殊利益;后者指一致利益、协调利益和对外利益。

一般说来,实现国家利益的途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战争与和平。这是国家实现既定利益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措施。第二,结盟,各国之间采取各种联盟形式,并采取共同措施来协调彼此的利益。第三,外交谈判,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各国利益的冲突,求同存异。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在解决国家利益方面普遍采取的一种手段,且是最有效的。

国家利益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双重性”。如资产阶级总是站在维护本阶级的立场说话,把本阶级的利益同全民的利益等同起来,甚至为了本阶级的私利愚弄和欺骗人民群众。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有时国家利益具有“双重性”。这里“双重性”是指剥削阶级的利益和大多数阶层直至全民的利益是相吻合的。如资产阶级在其上升时期提出的保护关税政策是符合大多数阶层利益的。本文所提的韩国国家利益大多指具有“双重性”的国家利益。

社会主义国家利益是完全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始终坚持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①

(一)首先从中国国家利益的经济方面来看: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为经济建设,并加速了改革开放的步伐。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展开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伟大进程。特别是到了1992年初发表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后,中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改革开放浪潮。党的十四大又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在进一步加快,思想也进一步解放,打破了过去“左”的框框。中国改革开放的14年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但是中国要想在短的时间内求得一个大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一方面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外,另一方面要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资金及先进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邓小平所述:“我们是在一个贫穷的大国里进行改革的,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我们搞建设有39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②而近在咫尺的韩国便有许多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先进技术,且韩国生产技术在档次上多属中档,价格适中,较适合中国发展水平。并且中国政府自1978年以来,不断加强各方面的改革,如农村经济改革,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一些非农业产值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如1978年乡镇企业等一系列非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为31%左右,到1991年则升至55%左右。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广大农民找到了致富之路,并且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力问题。此外,我国进行的财政金融和外贸体制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为更好地发展和促进与亚太国家的经贸往来开了方便之门,特别是对东北亚的韩国更具有诱惑力。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各行各业的剩余劳动力愈来愈多,这些富余人员的再安置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否则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局面,直至出现外逃的情况,势必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鉴于此,需要有组织地安排一批批富余人员到周边国家做劳务。这样不但稳定了国内局势,解决了他们的生计,同时为我国赚取了大量外汇。与此同时解决了周边国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韩国恰恰需要廉价而又众多的中国劳动力。

(二)从韩国国家利益的经济方面看: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重心正在缓慢地由大西洋圈移向太平洋圈。到中期后,特别是自1989年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发展,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将扩大范围,欧洲大市场将于近期建成,而东亚经济合作圈是世界三大经济圈之一。韩国面对东亚市场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将经济发展的重点移到西海岸,1989年10月确定西海岸开发计划(又称黄海经济圈开发计划),大力加强与东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以便实施其“黄海经济圈”的开发计划。

尽管如此,进入90年代,韩国经济形势却十分严峻。由于韩国是“出口主导型”的国家,资源缺乏,工业原料主要依靠进口,所以对韩国来说首要问题是开辟新的原料供应渠道和新的出口市场。同时韩国的外贸赤字随着经济发展而加剧,而除此之外的外汇收入不多,因而国际收入支日益恶化。1991年韩国外贸逆差达百亿美元。再次,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集团化日益明显。如欧洲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特别是韩国的重要贸易伙伴美、日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本国贸易的政策,使韩国对美、日出口额逐年减少,如1981年韩对美日出口比重为70.5%,1990年则降至63%,这恶劣形势使韩国对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口更加困难。

上述不利因素,促使韩国更加关注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特别是富有潜力的中国的巨大市场。具体体现在: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城乡消费前景广大而看好,特别是随着广大农民收入的逐年递增,使其具有巨大的消费能力。除此之外,中国目前仍处在一个消费低水平阶段,一旦经济复苏,具有巨大潜力与张力。如电风扇、洗衣机、冰箱、彩电等。

从上述两国国家利益的经济方面看,双方在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上分别拥有不同的优势,既可互为补充,又可相互提供相关市场。

(三)从中国国家利益的政治、外交方面来看:中国在外交方面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正如邓小平所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③中国坚持求同存异的正确作法,作到不同社会制度并不影响建立外交关系,大国与小国一律平等对待的方针。这为中韩双方加强在政治上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韩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必将进一步有利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对话和改善关系,继而有利于朝鲜半岛的统一,促进该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东北亚地区政治上的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的政治上的稳定与繁荣必将对中国的稳定与繁荣起促进作用,以加速我国经济的腾飞。

此外,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在政治上,对台湾起了一个极大的“震动”作用,从而加速两岸三通(通商、通航、通邮),最终实现两岸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四)从韩国国家利益的政治、外交方面来看:自1988年2月卢泰愚上台后积极推行“北方政策”,其目标为通过改善与中国、苏联的关系,影响牵制朝鲜,确保韩国安全。此外通过发展与中国、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经济交流合作,保证韩国经济持续发展,推动朝鲜南北经济交流合作。韩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在政治上基本上落实了“北方政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韩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五)从中国国家利益的文化方面看:中国为人类创造了许多灿烂文明,其中由孔子和由孔子创立的儒学,两千多年来在全世界特别是在韩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古代中国是东方各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朝鲜半岛诸国则远远落后于中国,这样先进国文化必然会传入后进国,并且对朝鲜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与韩国的距离逐渐被拉开了,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不应忽视文化方面因素。到底我国的儒学在韩国“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我们从中应吸取些什么有益的经验?

(六)从韩国国家利益的文化方面看;韩国吸取了中国的儒学,并获益非浅,但儒学的源头在中国,要想获得新的“动力”,必须追根溯源。

从上述两国国家利益的文化方面来看,中韩两国同属东方“儒家文化圈”,在文化上有更多的一致性。两国建交后,必将促进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繁荣儒家文化,为两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中国与韩国建交后,经济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据韩国银行统计,到1992年8月末,韩国在华投资达一亿三千余万美元。④预计到95年末将达10亿美元。而中国对韩投资也在呈上升势头。除此之外,双方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并且合作领域扩展到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这对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必将起积极作用,推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最终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及繁荣作出贡献。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5页。

②邓小平:《要吸收国际的经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③同上第96页。

④韩国《东亚日报》1992年9月8日。

标签:;  ;  ;  ;  ;  ;  

国家利益:中韩建交的历史意义_中韩建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