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361001)
摘要:目的 探析家庭护理康复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脑瘫性瘫痪患儿57例,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设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研究组2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家庭护理的方式。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GMFM)及生活自理能力(ADL)及相应的评分;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总有效率。结果 实验进行前,两组患者的粗大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无差异,P>0.05;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的GMFM及ADL,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研究组在GMFM(64.61±15.73)及ADL(49.12±6.71)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结果(79.31%)。结论 家庭护理相比常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脑性瘫痪患儿恢复粗大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儿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在护理临床实践照中,进行深入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家庭护理;脑性瘫痪;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新生儿大脑处于不完全发育阶段,因多种原因造成非进行性脑损伤,使得婴儿在运动、情绪和行为、智力、语言、视觉等方面存在障碍。该病症原因较多,但通常与其父母关联较大,如父母有不良的损害自身的嗜好,如吸毒、酗酒等;父母自身缺陷以及后天所致疾病,如孕妇孕期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多次流产史、长期服用避孕药物等;此外细菌感染,意外疾病等亦可引发小儿脑性瘫痪[1]。当前针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法较多,如中西医药物治疗,中医针灸理疗,小儿脑瘫运动疗法等,其中有效的护理亦是有效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本研究为探析家庭护理康复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效果,以我院57例脑性瘫痪患儿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现针对具体试验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57例小儿脑瘫性瘫痪患儿,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设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9例,性别:男16例,女13例;年龄:1-5岁,平均(2.67±0.58)岁;研究组28例,性别:男13例,女15例;年龄:1-6.5岁,平均(3.17±0.61)岁,两组患儿在疾病、年龄、性别等方面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于实验开始前与患者家属商议,签署知情通知书。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据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给患儿喂服或注射肌肉松弛、活血通络、恢复、修复脑神经的药物,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语言训练、脑电反射治疗等。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手段,如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将患儿的病房打扫整洁、按时通风,定期消毒,告知患儿家属减少患儿与外人的会面,进入病房应做好消毒工作,以免将其他疾病传染给患儿;医护人员应注重疏导儿童的心理,把握儿童的心理变化,给予关怀与支持;日常饮食护理,如为患儿提供均衡的膳食,安排合理的进食时间,避免运动康复训练前进食;按摩护理,定期按摩患儿相关的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还应进行其他活动的康复训练等,如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施以对症的护理手段。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儿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组建专门的家属护理培训小组。家庭护理固有其优势,如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减少家属的奔波操劳,减轻家庭负担等,但是家庭护理亦有其难点,如护理手段需要专业化,而家属大多无任何临床护理经验;长期护理是一项艰难而漫长的任务,对于护理者而言是一项日渐痛苦的工作,护理人员尤其是患者的家属,更是承担着心理重负[2]。因此,在患儿家属方面实施家庭护理时,医护人员应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确保医护人员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够为患儿家属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从而促进家庭护理的顺利实施。(2)培训患儿家属。首先宜从心理上疏导患儿家属,给与其支持与关怀,鼓励其接受患儿以及患儿的病症,告知其康复的可能,引导其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同时告知其在对患儿进行长期家庭护理时,应注重个人心理卫生,以免不良心理感染家庭其他成员或者患儿,进而影响家庭和谐以及患儿的康复进程。其次,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理论、技能的讲解。(3)重复讲解训练。由于对患儿的护理内容较多,非专业人员不可能在短期内学会,因而对患儿家属的培训需分阶段进行。医护人员在每日护理患儿时,同时为患儿家属进行相关操作技术、关键环节的讲解,如患儿的坐姿、家属的抱姿,按摩的力度、穴位,持续时间等等,随后由家属进行实操,医护人员针对患儿家属的操作问题进行在旁指导与纠正。(4)保持与患者家属的持续沟通。院方利用微信平台及相关护理群发布相关护理技巧与护理时的注意事项,为患儿家属提供便利的学习平台,并定期组织患儿家属回院学习,邀请有经验的康复患儿家属为其进行经验讲解,鼓励家长间的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交流、支持。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在粗大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根据相关量表(GMFM及ADL量表)对患儿的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其中评分高低与患儿的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成正比,相关能力越高,得分越高。显效:患儿的康复进程快,运动、智力等能力接近同龄人,肢体运动趋于正常,无其他疾病、不良反应;有效:患儿康复较快,几乎没有其他不良症状产生;无效:患儿康复较慢,且其他疾病发生次数较多。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判断,其中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表示,运用t检验的方法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c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与研究组GMFM与ADL评分的对比
由表1可知,实验前,两组的GMFM及ADL评分,不存在差异,P>0.05;实验后,研究组的GMFM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多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等,且恢复慢、易留下后遗症,对于患儿的健康成长及其家庭都是一种无形的挑战。在当前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以医护结合为主,在接受仪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接受有效的护理,对于促进患儿的康复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与积极意义。因小儿脑性瘫痪病程较长,在接受长期和全面的治疗后,患儿的康复进程并无得到明显提升时,医护人员及患儿家属,大多会采取长期护理的方式,但因时间长、费用高使得很多家属望而却步。相比传统的护理手段,家庭护理优点突出,在进行有效的培训下能使家属完成相应的工作,从而减轻医患双方的压力[3]。本研究显示:对比两组的GMFM及ADL,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研究组在GMFM(64.61±15.73)及ADL(49.12±6.71)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结果(79.31%)。说明:家庭护理相比常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脑性瘫痪患儿恢复粗大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儿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在护理临床实践照中,进行深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芳华.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的临床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6):241-242.
[2]韦琴,廖灵敏,周雪梅,韦文芬,梁绍连. 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07(19):1738-1739.
[3]阮顺秋,李丽,胡晔,杨细丹. 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影响作用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2014,21(09):1199-1200.
论文作者:朱金玲,丁德琴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患儿论文; 家属论文; 小儿论文; 家庭论文; 能力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