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办农村综合初中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势在必行论文,初中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秋,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杭州召开会议,讨论了《试办农村综合初中的实验方案》,并部署了工作。现就试办农村综合初中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试办农村综合初中,是实行三级分流的奠基工程。
1994年6月,李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近几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必须明确,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紧迫的任务,是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这段话文字不多,但意味深长:一是表扬,肯定了“认识上有明显提高”;二是批评,指出了“认识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工作上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三是要求把三级分流作为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不是九分)、紧迫(不能拖拉)的任务。
由于本文专谈初中阶段教育,因此不涉及初中后、高中后的问题。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既可以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继续上普通初中,也可以上初级职业学校,无论那种形式的学校,都属于九年义务教育。
从1992年底统计的两个数字看初中改革的紧迫性:一是全国有初中7万多所(内含初级职业中学1422所),在校生4122万多人(内含初级职业中学56.3万人),初级职业学校在校生占初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36%,说明初中阶段的教育结构过分单一了;全国有初中毕业生1116万多人(内含初级职业中学生14.1万人),当年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学生为508.2万人,占当年初中毕业生总数的45.53%,未升学的有608万多人,占当年初中毕业生总数的54.47%,说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是少数,多数要在当地就业。然而,由于他们受到的是普通初中教育,往往缺乏就业的思想准备,也缺少从事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显得很不适应。所以,李鹏总理提出小学后分流,既符合国情,又切中了初中教育的要害。
近几年,许多地方对改革初中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上好劳动技术课、引进职教内容、实行初三分流、试办四年制初中、举办3+1班等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教委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出面,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试办农村综合初中,并从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尽管试办农村综合初中仅属于一种模式,但它是为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采取的积极行动,同时标志着小学后分流进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为最终在我国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试办农村综合初中,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从1987年在河北省的阳原、顺平、青龙三个县开始试点,1989年在全国176个县展开。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又确定了540个县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通过七年的改革实践,1994年9月在唐山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把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总结为六条基本经验:1.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亲自抓,是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关键;2.转变教育观念,农村教育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是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根本任务;3.调整教育结构,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是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基本内容;4.实施燎原计划,是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主要措施;5.动员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参与,是促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不可缺少的力量;6.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好典型、以点带面、重视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是保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
李岚清副总理对这项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7年国家教委有计划地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以后,我国农村教育各项改革逐步开展,农村各类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村教育的新路子,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广大干部、群众和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的一项创举,丰富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和理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整个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其生命力,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
概括起来说,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育人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职能,为人民群众的富裕、文明和加快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服务。农村教育如果真要发挥上述作用,除要继续坚持唐山会议肯定的六条基本经验外,不失时机地落实杭州会议的精神,抓紧改革农村初中的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决定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因此,它既是联接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的纽带和桥梁,又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最深层次的改革,离开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目的就难于圆满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试办农村综合初中,改革课程结构、教材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必然要求。
三、试办农村综合初中,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大举措。
(一)试办综合初中的宗旨。
《试办农村综合初中的实验方案》指出,通过改革现行初中的文化科学课,分年级逐步引入技术和职业课,试办文化科学教育与技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农村综合初中,最终建立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课程方案,以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使其会学习、会劳动、会生活、会做人,爱家乡、爱农村、爱祖国。
从《实验方案》看,所谓“综合”初中,尽管包含着多方面的“综合”,但其核心是把学文化科学与学技术、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农村综合初中的毕业生,具备继续深造的基础和就业的一般知识与技术。正因为如此,《实验方案》提出三个兼顾:即文化科学课与技术、职业课兼顾(课时比为2∶1);必修课与选修课兼顾(课时比为2∶1);技术基础课与实用技术课兼顾(课时比为2∶1);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课时保证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和社会实践,否则,就称不上“综合”初中。因此,综合初中,既不同于普通初中,也不同于初级职业中学,它的特点和生命力完全在于“综合”。
(二)学文化科学与学技术、职业课的内容。
如何把学文化科学与学技术、职业课结合起来?《实验方案》提出:将现行的13门课调整为8门,即公民、语文、数学、理科、社会、技术基础、艺术、体育与保健;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意愿,开设外语、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建筑、电工、驾驶、市场知识、财会、金融、生态、环境等选修课。
从《实验方案》看,体现了基础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与技术素质,其目的在于: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考虑了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世界课程结构改革的大趋势,因此,具有新意。如果能够把这项改革长期坚持下去,并注意总结经验,对改变目前存在的学科门类较多,一些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周学时总量大,学生实践活动少,课业负担过重等弊端,肯定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对文化科学课的教学一贯是十分重视的,因此,在掌握各学科基本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扎实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有效参与各项建设的先决条件。为了实施《实验方案》,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已经组织了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着手编写文化科学课教材,因此,试办农村综合初中,不必担心会降低和削弱文化科学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目前关键的问题是能否编好技术课教材,让学生确实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术、职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关系这项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因为缺少了这个环节,就不叫“综合”初中,实际上依然是普通初中。《实验方案》中,凡涉及技术课的地方,都提的是“技术、职业教育”,说明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于职业教育:从教育结构看,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并列,构成我国四大块教育中的一大块;从培养目标看,每个公民,通过一定的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最终都要成为一名在具体职业岗位上的建设者或接班人,脱离具体职业岗位的建设者或接班人是不存在的,如果有,叫待业或失业者。既然每个公民要生存、要报效国家,都离不开具体的职业岗位,而要完成每一个职业岗位的职责,又都要求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因此,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是紧密相联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岗位不要求与之相应的技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岗位分得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对每个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术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职业教育(包括职前和职后),是伴随人生在岗的教育。
关于技术教育(包括技术基础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既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内容,又是未来就业的基础。作为“综合”初中,必须坚持技术基础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兼顾(学时为2∶1)。因为,如果不进行技术基础教育,就缺乏后劲,难以掌握高新技术;如果不学习当地适用的实用技术,就不易起步,难以把最基本的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材料说,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在他们的一生中,改变职业而不是改变工种达四五次;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的一生也许要从这个职业岗位转到另一个职业岗位。因此,综合初中一定要十分重视上好技术基础课。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知识迁移的理论,扎实的技术基础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实用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良好的实用技术教育,有利于扩展和提高技术基础教育,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在试办农村“综合”初中时,过分强调技术基础教育、忽视实用技术教育,或一味强调实用技术教育、轻视技术基础教育,都会影响实验的成效。
(三)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要求。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我要特别讲一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一条已经明确写入《纲要》,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为此,江泽民总书记要求:一是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这件事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二是各级教育部门要进行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四是有关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提供必要条件。
建国以来,我们一直重视贯彻这一方针,在执行中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方向是对的,总的是成功的,并涌现了一大批好典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益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贯彻好这一方针,从1981年开始,就把劳动和劳动技术课分别列入了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计划,凡认真坚持的,都获得明显成效。例如,海南省文昌县迈号镇初中,坚持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从1984年开始,建立起27亩规范化胡椒园、5亩渔塘、3亩槟榔咖啡立体经济园,还有400多棵椰子园基地;并注意选好劳动技术课内容、编好教材,要求每位教师人人都要学会一门劳动技术课,边学边干或能者为师,以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初一学习栽培胡椒、咖啡、槟榔、椰子、蔬菜、花卉等技术和土壤、化肥、农药等知识,初二学习饲养家禽、畜牧、鱼虾等技术和防病、治病知识,初三学习简单的照明电路、家用电器、焊接技术和电子电路等知识,全校还组织了18个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除每周2节劳动技术课外,另有3节课外小组活动,共5节;经过10年的努力,不但建成了数十亩规范化的生产劳动基地,美化了校园,增加了收入(1993年为6万元),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当地适用的较为先进的1-2项实用技术,同时培养了劳动习惯;从1984年至1992年,共有675名毕业生返乡务农,安心在农村劳动致富的占93.5%,成绩突出的占21%,并有32人被镇政府评为依靠科技劳动致富能手。
为了执行国务院颁布的每周44小时工作制的规定,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三年制初中调整后的教学计划规定:劳动技术课总课时为200节,科技文体活动总课时为200节,地方自行安排总课时为228节;除保证每天有1节文体活动外,三年制初中用于进行劳动技术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总课时至少有600多课时,既为试办农村综合初中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也为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试办农村综合初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制定好试验方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制订的《关于农村综合初中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涉及到农村综合初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试办农村综合初中的实施步骤、条件。《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晰的,措施是具体的,内容体现了改革的精神。
二要编写好试验教材。农村综合初中能否实现确定的培养目标,最终取决于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要编好试验教材,除依据《课程纲要》确定的选择教材内容必须坚持基础性、实用性、先进性的原则外,关键在于聘请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参与教材编写。教材编写人员,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当代最新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熟悉本学科初中阶段的教学任务如何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了解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且要深知本学科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综合初中培养目标中所处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只有每一门文化学科和技术课的教材编写人员具有强烈的贯彻教育方针的意识,自觉地把每一门课的教材与实现综合初中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试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要确定好试验学校。经与有关省协调,可在全国11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内确定一批初中,开展试验;经济和教育基础差的乡(镇)初中、经济和教育基础好的县(市)初中、甚至个别城市初中都可以试验,起步阶段应以乡初中为主,而且要有一定的数量,不然面对各方面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试验面太窄、类型过分单一,总结出来的经验就缺乏普遍指导作用;承担试验的学校,要具备必要的师资、设备、实验基地等条件,但最重要的要有自觉改革的志向和要求,这样才能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即使开始条件差一点也能千方百计去创造,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要规定好政策。试办农村综合初中可采取学校申报,上级教育部门批准的办法,力争作到学生愿意、家长同意、社会满意;综合初中仍属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学生毕业后,既可就业也可升学;凡升入职业中学的,可从当地实际出发,确定适当比例,采取定向保送的办法,或允许参加当地会考,上线者按志愿录取,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五要充分认识试验的艰巨性。大量的事实说明,尽管目前普通初中的课程门类较多、教材偏深、不少内容不适应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但要彻底改革普通初中的办学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使农村初中真正为当地建设培养迫切需要的人才,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据《课程研究》杂志1994年第2期刊登的孙瑞清同志在河南省新乡市属8个县对教育行政部门、部分农村中学校长和老师的调查,赞成小学后分流办综合初中的占16%、折衷意见的占51%、不赞成分流的占33%。由此可见,试办农村综合初中是一项根本性的改革,对其艰巨性和长期性绝不可低估。
六要搞好宣传并培训好校长和老师。有人说,课程和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仔细想想,有一定道理。因为,确定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完全取决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又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又关系到对“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评价标准。这就涉及到社会与家庭的传统观念、学校的教育思想、老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等等,再加上现行高考招生办法以及人事制度、职称评定和劳动工资与学历挂钩过紧的影响,试办农村综合初中的难度是较大的。为此,除了要加强宣传外,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培训,因为《实验方案》能否落实,试验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承担试验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及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校长和老师在试验中的独特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五、试办农村综合初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利于彻底解决“独木桥”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始终得不到解决。寻其原因,一是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二是受教育结构过分单一的限制,三是受现行用人、工资与学历挂钩的诱导,势必造成各级各类普通学校毕业生挤过“独木桥”。这次全教会明确,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毕业生,可以升入普通教育的学校,也可以升入受职业教育的学校,这就从教育体制上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试办农村综合初中,虽然是小学后分流的一种形式,但它标志着从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上动摇了“独木桥”的根基,其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有利于全面实现“普九”的任务。《纲要》要求,到2000年,全国小学入学率平均达到99%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平均达到85%左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7至15岁儿童少年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率应该在99%以上。要按质按量实现上述目标,是不容易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每个学生所居环境不同、家庭状况不同、智力发育水平不同、勤奋刻苦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特长不同等,完全按普通教育一种规格培养,有的孩子是难以坚持读下去的,因而产生大量留级或辍学。这次全教会明确,现有小学毕业生可以升普通初中,可以在初三上职业班,可以上四年制初中,还可以上初级职业中学,试办农村综合初中,又增加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渠道,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无论对农村和城市都能最大限度满足和保证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高标准完成“普九”任务。
有利于充分满足社会对初级人才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化,迫切需要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初、中级的技术人才。这次全教会明确要办好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这就为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健全了培养的载体。试办农村综合初中,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掌握必要的技术基础和实用技术,回乡后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于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又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很快就会成为科技致富的能手,并起到一生带一户、一户带一村致富的作用,这样的事例已经举不胜举。
有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建国45年教育发展的实践说明,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地域广、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必须在认真办好普通教育的同时,下大气力办好职业教育。这次全教会明确的三级分流,既确立了我国的宏观教育结构,解决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试办农村综合初中,探索创建全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又充实和丰富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内容。
值得强调的是,既然试办农村初中势在必行,就应该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认真开展试验,而且要在抓出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试验水平。因为,试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推广,否则就是人为的树几个点给别人看的。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经验证明,试验的效果越突出、水平越高,示范作用越大、影响面越宽、推广的力度才会越强。因此,凡承担试验的单位和同志,一定要周密规划,精心组织,具体指导,分步实施,以刻不容缓的精神,尽快把这项改革试验开展起来,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