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及比较句的语义理解及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0.1 吕叔湘(1992)总结了六种“含有前后呼应的两个[一N]的句子”。[一N]里边的N 可以是一个名词,如“一人”,或者是一个量词,如“一个”,或者是一个量词加一个 名词,如“一个人”。本文讨论的是其中的一类——比较句。吕先生的文章中举了下面 几个例子:
①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
②她们家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淘气。
③他的情况一年不如一年。
④这真是一蟹不如一蟹了。
吕先生指出,说“一蟹不如一蟹”,意味着第二只螃蟹不如第一只,第三只螃蟹又不 如第二只,以此类推,叫做递及。本文把这一类比较句称为“递及比较句”,其肯定形 式的句法结构可以记为:“X + 一N比一N + VP”;否定形式的句法结构可以记为“X + 一N不如一N( + VP)”。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递及比较句的肯定形式。
0.2 前人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把递及比较句的语法意义概括为表程度累进。如刘月 华(1983)认为,“一年比一年”、“一天比一天”一类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表程度差别 的累进;吕叔湘(1980)指出,“一 + 量 + 比 + 一 + 量”表程度累进;李临定(1986) 把这一类比较句总结为“名 + 名[,数] + 比 + 名[,数] + 形”,并指出,“比”前后 的名[,数]相同,都是由“一”构成的数量短语,表多个事物逐次比较,而程度逐次加 重;武柏索(1988)提出,介词“比”的前后重复数词“一”和“一”的量词,构成比较 句式,表示事物前后时期或彼此性状在程度上的累进。
0.3 我们发现,递及比较句中的“一N比一N”有的可以用“越来越”替换,有的可以 用“都”来替换。可以用“越来越”替换的句子,不能用“都”来替换;可以用“都” 替换的句子,如果用“越来越”替换的话,或者其可接受程度降低,或者其表达的意义 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比较以下几个句子:
⑤a.这里的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
b.这里的天气越来越暖和。
*c.这里的天气都很暖和。
⑥a.他说的一次比一次好。
b.他说的越来越好。
*c.他说的都很好。
⑦a.这课的汉字一个比一个难。
?b.这课的汉字越来越难。
*c.这课的汉字都很难。
例⑤a、⑥a、⑦a都是递及比较句,但它们所对应的变换形式⑤b、⑥b、⑦b和⑤c、⑥ c、⑦c却不是平行的。这说明递及比较句不是一个同质的(homogeneous)类,它的内部 并不完全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9)对“越来越”的解释是:“表示程度随着时间发展” 。这与“表示程度差别的累进”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表示总括全部,这和“表示程 度差别的累进”的说法却不一致。我们把“表示程度差别的累进义”简称为“累进义” ,把“表示总括全部义”简称为“周遍义”。那么,递及比较句至少可以表达两种意义 :一种是“累进义”,句法标记为可以用“越来越”替换“一N比一N”;另一种是“周 遍义”,句法标记为可以用“都”替换“一N比一N”。
0.4 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约着这种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式在表达意义上的差异呢?从表面 上看,量词的性质似乎起着某种制约作用:如果句子中“一”的后边是时间量词和动量 词,表示“累进义”;如果“一”的后边是名量词,表示“周遍义”。如果确实如此的 话,为什么量词的性质不同会引起表达意义的不同呢?起制约作用的深层机制究竟是什 么?
徐通锵(1992)曾经指出,语言是现实的一种编码体系,是人们认知现实进行交际的工 具。现实的特征都会在语言中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本文试图从现实规则对句法规则 的制约作用以及人类认知规律的角度探讨制约递及比较句表达意义差异的深层原因。
§1 递及比较句中“一N”的性质和作用
1.1 “一N”的性质
递及比较句“X + 一N比一N + VP”,“一N”中的“一”是一个常量,不能替换成其 他数词。“N”可以分别由以下几种成分充当:
(1)名量词。可以是个体量词,如:个、条、把等;也可以是集合量词,如:批、拨儿 、群等。
(2)动量词。如:场、次、下儿、回等。
(3)普通名词。普通名词一般是以临时量词的身份进入递及比较句的,其作用和意义与 一般的名量词相同。直接以名词身份进入递及比较句的普通名词比较少,一般限于具有 熟语性质的说法,如“一浪比一浪高”等。
(4)时间名词。如:年、天、日、时、分(钟)、秒(钟)、会儿、阵儿等;时间名词“月 ”、“星期”等与数词组合时,中间需要加量词“个”,进入递及比较句时,也需要量 词“个”,不能说“一月比一月”,应该说“一个月比一个月”。
“一N”中的“N”以量词为主,时间名词本身既含有量的意义,也可以充当量词,比 如可以说“一天时间”、“一年时间”、“一会时间”等。所以,递及比较句中的“一 N”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数量结构。
1.2 “一N”的作用
陆俭明(1988)指出,数量词的作用并不限于词汇意义上的表数量,它还起着语法上的 作用。表指代是数量词最重要的语法作用之一。递及比较句中“一N”在表数量为“一 ”的同时,更主要的作用是指代。它所指代的对象是句子表述对象X中的某一个体或者X 在时间轴上的某一时点(段)的状态。而且,“比”字前和“比”字后的“一N”指代的 不能是同一个体或同一时点(段)的状态,而是相邻的两个不同个体或不同时点(段)的状 态。只有不同的个体或状态之间才有可能进行比较。例如:
⑧我们班的同学一个比一个聪明。
⑨北京的冬天一年比一年暖和。
例⑧中,“我们班的同学”是句子的表述对象,“一个”指代“我们班的同学”中的 某一个同学,“比”字前边的“一个”和“比”字后边的“一个”指代的并不是同一个 同学。例⑨中,句子的表述对象是“北京的冬天”,“一年”指代某一年中北京冬天的 状态,并不专指某一年,“比”字前后的“一年”也不可能是指同一年,两个“一年” 相邻且次第增减:如果“比”字前的“一年”是1989年,“比”字后的一年就是1988年 ;如果“比”字前的“一年”是1988年,“比”字后的一年就是1987年。
§2 递及比较句的语法意义
递及比较句到底表达怎样的语法意义呢?吕叔湘(1992)指出,前后呼应的[一N]是一种 事物的两个个体,有重复的意思,但不是一同重复,而是交替重复,即2对1,3对2,这 样类推下去。可见,递及比较句“X + 一N比一N + VP”表达的语法意义不只是两项之 间的比较,而是多项之间的交替重复比较。
汉语比较句的排序框架与汉族人的思维习惯及思维方法是一致的,汉语比较句的句法 结构体现了句法结构的相似性原理(赵金铭2001)。递及比较句表达的交替重复比较的思 维过程,也可以用句法结构相似性原理中的重叠相似性动因来解释。戴浩一将重叠相似 性动因定义为: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重复)对应于概念领域的重叠(重复)(转引自张敏1 998)。递及比较句交替重复比较的概念结构,是通过表层句法结构中两个语言形式相同 的数量结构“一N”的重复来实现的。
我们可以把“X + 一N比一N + VP”的语法意义表述如下:
存在一个集合X(表述对象),其中的元素包括“X[,0]、X[,1]、X[,2]、X[,3]……X[,n ]”。“X[,0]、X[,1]、X[,2]、X[,3]……X[,n]”可以表示X中的不同个体,也可以表 示X在时间轴上不同时点或时段上的状态。我们用“>”表示“VP程度高于”,用“∧ ”表示逻辑“与”,即合取关系,那么“X + 一N比一N + VP”的语法意义可以表述为 :
X[,1]>X[,0]∧X[,2]>X[,1]∧X[,3]>[,2]∧……∧X[,n]>X[,(n-1)]
上式可简写为:
X[,n]>X[,(n-1)](n取大于零的整数)
“比”字前的“一N”指代X[,n],“比”字后的“一N”指代X[,(n-1)],顺序不能颠 倒。但是由于表层结构中两个“一N”的符号形式相同,表层结构中两个“一N”的位置 互换,并不会引起句法结构形式的任何变化,所以这种顺序,我们可以称之为“有序性 ”,体现在语义结构层面,而不是句法结构层面。更确切地说,这种有序性实际上是依 靠“一N”所指代的对象本身在现实世界中具有的逻辑顺序来确定的。下面的图一可以 更清楚地显示这种关系:
附图
图一中箭头表示从X[,0]到X[,n]的顺序,竖线线条的高度表示X[,0]到X[,n]的VP的程 度,线条高度越高,表示VP的程度越高。我们可以把递及比较句的句法结构“X + 一N 比一N + VP”映射的语义结构概括为:X[,0]到X[,n]呈现为一个VP程度递增的线型有序 序列。比如说,例⑨“北京的冬天一年比一年暖和。”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冬季气温 逐年递增”的线型有序序列,其中“一年比一年”可以用“越来越”替换。例⑤a、⑥a 可以作同样的解释。这和前面提到的“累进义”是一致的。
但是,以上分析对例⑦a和例⑧并不适用。这两个句子中的“一N比一N”可以用“都” 来替换,表达的是“周遍义”,却不能用“越来越”替换。那么,递及比较句所表达的 “周遍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3 “周遍义”表达的认知语义基础
3.1 句法结构的规约意义和蕴含意义
我们把“X + 一N比一N + VP”表示的语法意义概括为程度累进,句法结构所对应的语 义结构与现实世界中的逻辑结构是一致的,即X[,0]到X[,n]呈现为一个VP程度递增的线 型有序序列。我们把这种意义称为句法结构的规约意义。那么,结构所表达的“周遍义 ”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认为,“X + 一N比一N + VP”结构的规约意义中,蕴含了“ X都很VP”的潜在意义,即“周遍义”是“X + 一N比一N + VP”结构的蕴含意义。关于 句法结构的蕴含意义,在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⑩A比B高。
(11)A比B更高。
例⑩只说明A和B之间高度的差别,A的高度大于B的高度,至于B的高度本身够不够一般 认为的“很高”的水平,说话人并不关注;例(11)则蕴含了说话人主观上认为B本身已 经很高了,而A的高度又大于B,句法标记是副词“更”。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例句(1 1)蕴含了“A和B都很高”的含义。
递及比较句中,一般不出现副词“更”,有时为了音节或表达上的需要,也可以使用 副词“更”。例如:
(1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例(12)使用“更”,主要是为了音节上的和谐,从表达的意义上看,用不用“更”并 不会造成例⑩和例(11)之间那么大的差异。
从一般的认知经验来看,如果我们说“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潜意识中总是从天气 开始变暖的时候算起,这种起点有时是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的。例如:
(13)春天来了,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
(14)开始时,他的动作很慢,后来一次比一次快。
例(13)中的“春天来了”从一般经验来看是以天气变暖为标志的;例(14)中的“后来 一次比一次快”很明显是把前面“动作很慢”的状态排除在外的。
3.2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X + 一N比一N + VP”中,蕴含 了“一N”所指代的每一个个体VP程度都很高”的含义,即“周遍义”。我们可以把“X + 一N比一N + VP”的意义概括如下:
(1)规约意义:程度累进(一N所指代的个体VP程度逐次加重);
(2)蕴含意义:周遍(一N所指代的个体每个VP的程度都很高)。
应该指出的是,规约意义和蕴含意义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规约意义是句法结构的基 本意义,是蕴含意义的基础;蕴含意义是从规约意义中推导出来的,而从蕴含意义中则 不能推导出规约意义,即:
规约意义→蕴含意义
§4 制约“累进义”和“周遍义”的因素
4.1 递及比较句是表达规约意义还是蕴含意义,既与句子的表述对象“X”的性质有 关,也与“N”的性质有关,有时则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知道,“由于语言媒介具有线性特征,语言所要表达的几乎所有的语义语用关系 都不得不在一维的时间向度上用语素和词的排列组合来传达”(张敏 1998)。从上一节 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递及比较句“X + 一N比一N + VP”中,由于表层结构中比 项(“比”前“一N”)和被比项(“比”后“一N”)在结构形式上完全相同,表层结构中 两个“一N”顺序颠倒不会引起句法结构的任何变化,而汉语中的比较句总是要求比项 在前、被比项在后,次序不可颠倒。这就要求两个“一N”所指代的对象从X[,0]到X[,n ]呈现为一个如图一所示的程度递增的线型有序序列,以适应语言形式线型编码的需要 。这是从表达的角度讲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递及比较句是对一个程度递增的线型有 序序列的描述,是语言形式的线型编码结构“X + 一N比一N + VP”对X[,0]到X[,n]组 成的程度递增的线型有序序列所作的次第扫描,“比”字前的“一N”指代X[,n],“比 ”字后的“一N”指代X[,(n-1)]。
4.2 “一N”中“N”的性质不同结构表达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一N”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数量结构,它的作用是指代陈述对象X中的个体或X在某一 时点(段)的状态。“一N”所指代的对象所具有的数量特征是制约递及比较句的表达意 义的关键因素。
石毓智(2001)提出词类的“离散性”和“时间性”两个数量特征。“离散性”指的是 相互分离的,具有明确边界的一个个单位;“时间性”指的是时间的长短或者动作行为 重复次数的多少,它是一维时间的量。
在递及比较句中,如果“N”是名量词,“一N”指代的是X中的个体,显然是离散性的 和非时间性的;如果“N”是时间名词,“一N”指代的是一个时间段;如果“N”是动 量词,“一N”指代的是动作,时间段和动作都可以在时间轴上划分出一个个明确的单 位,因此是离散性的,同时,再短的时间都会在时间轴上占有一定的长度,任何动作行 为也都必须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并占有一定的时间,所以时间名词和动作自然都具有时 间性。
既然可以用两个“一N”分别进行指代,就可以认为凡是进入递及比较句的“X”都具 有离散性数量特征。时间一维线性流动和不可逆的特点,则决定了一旦表述对象中的某 一成员在时间轴上确定了位置,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先后顺序关系。
如果“一N”指代的对象具有时间性的特征,X[,0]到X[,n]则一定可以构成一个线型有 序序列,这与句法结构对表述对象的要求是一致的,这时递及比较句首先激活句法结构 的规约意义;因为其同时具有离散性特征,也存在激活蕴含意义的可能。
如果“一N”指代的对象只具有离散性特征,不具有时间性特征,一般也就不具有[有 序性]语义特征,递及比较句的强势意义是句法结构的蕴含意义;如果X[,0]到X[,n]能 够呈现为一个线型有序序列,具有[有序性]特征,那么也存在激活规约意义的可能。
我们用“天”、“次”、“个”代表时间名词、动量词和名量词,上面的分析可总结 如下表:
一N 指代对象 离散性 时间性 线型有序序列 规约意义 蕴含意义
一天 时间
+
+ +
++
一次 动作
+
+ +
++
一个 事物
+
- +
++
-
-+
4.2.1 当“N”是时间名词和动量词时,由于“一N”指代的对象具有时间性特征,X[,0]到X[,n]一定可以构成一个线型有序序列,这和递及比较句对表述对象的要求是一致 的。因此,“X + 一N比一N + VP”首先激活的是结构的规约意义,即表示程度累进。 例如:
(15)打李四爷过世那会儿起,白巡长就一天比一天烦恼。(老舍《四世同堂》)
(16)韵梅有可以为自己辩护的理由:粮食早已一天比一天贵,一天比一天更难买到, 她没有那么多的钱,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老舍《四世同堂》)
(17)想到立刻要去见科长,我一步比一步走得慢。(邓友梅《在悬崖上》)
(18)心跳开始一下比一下沉重,他听着自己的心跳,听着那涌起着和凸起着的东西带 来的一丝微弱而尖锐的音响,(张承志《北方的河》)
4.2.2 当N为名量词时,“一N”所指代的一般是事物的个体或集合(集合量词),只具 有离散性特征,而不具有时间性特征,X[,0]到X[,n]一般不呈现为一个有序的线型序列 ,这就和结构本身的线型编码方式产生了矛盾。这种语言结构形式与表述对象之间的矛 盾,是激活“X + 一N比一N + VP”蕴含意义的最重要原因。例如:
(19)娃娃们都在正路上,一个比一个孝顺,咱也不缺吃不少穿,哪点不如旁人?(张胜 利《八舅》)
(20)他不止一次地咒骂手下的这些小青年,说他们是一个比一个懒。(孙少山《八百米 深处》)
(21)通缉犯中的女性,一个比一个丑。(梁晓声《感觉日本》)
(22)街上的人一个比一个恶,我敢跟谁狠去?(王朔《永失我爱》)
上面这些例句中,“娃娃们”、“手下这些小青年”、“通缉犯中的女性”、“街上 的人”都不可能呈现为一个程度递增的线型有序序列,这和递及比较句的规约意义对表 述对象的要求是矛盾的,句子激活的只能是句法结构的蕴含意义。因为名量词本身不体 现顺序性,所以N为名量词的“X + 一N比一N + VP”的强势意义是蕴含意义,即“周遍 义”。
然而,当“N”为名量词时,“一N”所指代的对象有时也可以具有[有序性]特征,这 是由结构的表述对象“X”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如果表述对象“X”中的成员本身呈现 为线型有序序列,而说话者也确实要表达程度累进的规约意义,为了排除强势“周遍义 ”干扰,有时不得不增加句法形式标记,最常见的是在比较的结果VP中增加表示比差的 数量结构,这样,递及比较句就只表示“累进义”,排除“周遍义”。例如:
(23)三个女儿,一个比一个小一岁,梯子蹬似的。(汪曾祺《晚饭花》)
(24)三儿子和小儿子没有前两个儿子那么高大,他们差不多是一个比一个矮瘦一点儿 。(张炜《冬景》)
例(23)中的“三个女儿”,我们自然会想到是“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 ;例(24)中的“他们”根据上文我们知道指代的是“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 ”和“小儿子”,其线型有序序列的性质是由客观世界的逻辑顺序决定的,人们在对这 些句子进行解码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大脑中储存的关于现实世界的百科知识,才能作出 正确的理解。
§5 递及比较句与“越来越”和“都”
递及比较句可以表达“累进义”和“周遍义”,那么它与同样表达“累进义”的“越 来越”和表达“周遍义”的“都”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可以用“越来越VP”替换表示“累进义”的“一N比一N + VP”,可以用“都很VP ”替换表“周遍义”的“一N比一N + VP”。但是,这种替换是不是完全等值的呢?答案 是否定的。句法形式的不同,一定蕴含着表达意义上的不同。不存在表达意义完全相同 的不同句法形式。下面就简单讨论一下它们在表达上的差别。
5.1 前面已经谈到,“X + 一N比一N + VP”的规约意义是“累进义”,蕴含意义是 “周遍义”。激活“周遍义”的前提是表述对象具有离散性特征。时间和动作都具有离 散性和时间性的双重属性。当“N”为时间名词和动量词时,“X + 一N比一N + VP”在 激活规约意义的同时,也有激活蕴含意义的可能,说话人采用“一N比一N + VP”的形 式,有时正是为了同时表达这两种意义。而“越来越”则只表示“随时间推移程度加深 ”,“都”只表示总括,二者都不可能同时表达“累进”和“周遍”两种含义。例如:
(25)大家都吃得太快,有些人拼命咳嗽,咳嗽声一声比一声高,我身旁的一个咳得比 谁都响,他捂着腰疼得眼泪横流。(余华《活着》)
(26)妻的许多可爱的地方一下子又都涌到了我的眼前;从我们第一次见面,她给我留 下的好印象,到我们最近一次吵架中她的忍让态度,一场比一场鲜明地在自己脑子里重 映开了。(邓友梅《在悬崖上》)
(27)他的喷嚏是一个比一个响,一个比一个猛;要不是鼻子长得结实,早几下儿就打 飞了。
(28)在那战东厢、战西厢、战南厢的4年多时间里,一仗比一仗难打,一仗比一仗打得 漂亮。
例(25)中,“一声比一声高”包含“每一声都很高”和“声音越来越高”两种含义。 若用“越来越”或“都”替换“一N比一N + VP”部分,都不可能同时表达两种含义, 句子的表现力会大大减弱。例(26)、(27)、(28)的情况与此相同。
5.2 “越来越”的意义是“表示程度随着时间发展”。这里的时间单位到底是“一天 ”、“一年”还是“一分”、“一秒”,是根据人们感知某种程度变化所需要的正常的 时间范围而确定的,没有必要明确说出来。比如说“天气越来越暖和”,一般应该是以 “天”为单位,大体上相当于“一天比一天暖和”;说“年纪越来越大”一般应该是以 “年”为单位,大体上相当于“一年比一年年纪大”。但是如果要表达超出一般常识范 围的现象或感受,或者是夸张地表达某种程度变化超越了一般的时间范围,“越来越” 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例如:
(29)黄黛茜说:“也好——不,为什么不跳呢?今儿我是二十八岁,明儿就是二十八岁 零一天了!我得老一天了!我是一天比一天老的。女人是差不得一天的!为什么不跳呢, 趁我还年轻?为什么不跳呢!”(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30)时间的足音在黄黛茜的心上悉悉地响着,每一秒钟像一只蚂蚁似地打她心脏上面 爬过去,一只一只地,那么快的,却又那么多,没结没完的——“一秒钟比一秒钟老了 !”女人是过不得五年的。“也许明天就成了个老太婆儿啦!”觉得心脏慢慢儿的缩小了 下来。(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例(29)和(30)用“一天比一天”、“一秒钟比一秒钟”来描写人变老的速度,表达的 是主人公强烈而夸张的主观感受,如果换成“越来越”就不能达到这种强烈、夸张、紧 迫的表达效果。
5.3 表示总括是副词“都”的本来意义,所以用“都”表示的周遍意义,是一种客观 叙述的语气,不带有强烈的主观夸张色彩。而用“一N比一N + VP”表示总括,是对结 构蕴含意义的激活,说话人采用这种形式表达“周遍义”,强调对每一个个体的描述, 通过肯定每一个个体间接地达到肯定全体的“周遍义”,带有强烈的主观夸张色彩。如 前文中的例(19)—(22),虽然换成“都”之后表达的意义与原句基本相同,但是形象夸 张的表达效果却大打折扣。
对于具有顺序性特征的表达对象,递及比较句则可同时表达“累进义”,用于描写则 更加形象生动。例如:
(31)远山灰蒙蒙的,一重比一重远,一重比一重淡。
例(31)是对“远山”的景色描写,虽然具有“都很远”、“都很淡”的蕴含意义,但 是使用递及比较句的形式,则把远山那种重重叠叠、渐远渐淡的层次感通过文字的重叠 形式形象生动地层现出来,如在眼前。
5.4 递及比较句参与比较的项一般都大于两项,但是有时为了描写的形象生动或描述 表达对象程度交替攀升的动态色彩,表述对象只有两项时,也会采取这种形式。例如:
(32)不像我那俩妈,一个比一个正经。(王朔《刘慧芳》)
(33)父子俩一个比一个猛地投入到那什么之中去。(王朔《我是你爸爸》)
(34)两个差不多是在同时宣布赢了对方,都举拍欢呼起来,一个比一个声音大,试图 盖过对方,并在欢呼声中夹杂着对对方的奚落。(王朔《我是你爸爸》)
上面例子中的“程度增加”与“时间推移”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句子在语义和结构上 都排斥“越来越”,如果换成“都”,则不能表现两者程度交替攀升的动态夸张色彩。
§6 小结
递及比较句是比较句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分析了递及比较句的句法结构特点及句法 结构的规约意义和蕴含意义,探讨了递及比较句中“一N”指代的对象所具有的离散性 特征和时间性特征对递及比较句表达意义的制约作用。文章还辨析了递及比较句与“越 来越”句和“都”字句在句法及表达上的差异。相信这些分析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及把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正确理解和使用递及比较句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递及比较句的否定形式“X + 一N不如一N( + VP)”与肯定形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在句法结构和使用、表达方面,肯定式和否定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还有 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