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美术;欣赏;评述
一、问题的提出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欣赏﹒评述”在美术课中的应运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美术新课标理念要求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贫穷却非常温馨的农民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齐白石16岁就跟随师父学做木匠,齐白石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木雕作品。齐白石虽然木匠做的有些名气,但是他最大的兴趣是画画。27岁这年,他终于拜师学画了。自此后,相继得到胡沁园、王湘绮、陈师曾、徐悲鸿等大名士、大学者、大画家的栽培、提携与帮助,这使得他在学识、思想境界以及创作上,得以不断飞跃提升。30岁开始不做木匠,以给人家画像为生,可以说开始了他的画匠生涯。40岁他用八年的时间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了眼界,广交了朋友。60岁在北京定居下来,听从朋友的劝告,决心改变以前的风格进行绘画创新,经过十五年的创新实践,开创了红花墨叶画派。你看鲜艳的红色与沉着的深色交相辉映,引领了一个时代的绘画潮流,到了95岁前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巨匠。
农家子弟和雕花木匠齐白石,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于绘画、治印、书法、诗词诸方面都具备了很高的修养,然而他却能结合文人画的笔墨功底与民间美术的情趣,开创了文人画转向大众化的新局面,造就了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充满无限生机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具有时代感,这就是为什么在他逝世近四十年的今天,海内外人士喜爱其作品的程度,仍然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主张:“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这既是齐白石成为大艺术家的宝贵经验,也是他对所有学生的美好愿望。他总是希望学生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自己的路,走创新的路。他的学生中也是名家辈出,大师林立,如李苦禅、李可染、娄师白等等。他在《雏鸡小鱼》画上所题的“画家先阅古人真迹,然后脱尽前人习气,别创画路,为前人所不为者”,可以做为此论脚注。他所说的我道、我法,是指经由他笔下一新人耳目的形象,表达出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三、实践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教学与反思,总结出齐白石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至少具有如下的特点:
1、情感美。
齐白石是在不同于一般艺术家的自身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农民的心境歌咏农民,体现了淳朴的情感美。这种情感美,是经由生动、强烈、深刻而又具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反映出现实生活。他画根钓竿、几条游动的小鱼,题上“小鱼都来”;画《牧牛图》,铃“佩铃人”印章,题诗云:“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东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
齐白石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此,他常把民间美术里吉祥图案的题意引入画中。比如:他画蝙蝠,题曰“大福”;画荔枝,题曰“大利”;画秋菊,题“益寿延年”;画雄鸡、鸡冠花,寓意“官上加官”;画鹊、石、牡丹,题“喜富贵之坚固”。民国16年,正值北伐与军阀混战时期。此外,他在《不倒翁》中也曾题曰:“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其用意,不言自明。这对于当时社会,是相当辛辣的讽刺!1950年之后,生活趋于安定,老人欣慰之余,以鸽子、万年青等为题材,画出了《和平颂》、《祖国万岁》等作品。
2、构成美。
齐白石笔下的各种物象,从不以表现真实空间的大小为准则,而是从心灵空间出发,强调物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1954年所画的《蜻蜒荷花》,蜻蜒两翼的长度与盛开后荷花半径差不多,这种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的,但在画面上根据构思的需要却是合理的,从而使观者得到更真实、强烈的生活感受。
3、意象美。
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遵循上述美学原则,创作了无数种前无古人、独具的完美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虾、蟹、青蛙、雏鸡、牵牛花等等,无不焕发着质朴、天真的情趣。其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具有新颖独创性。其次则表现在单纯而丰富之上。他擅以强烈而概括的外形,表现内在的蓬勃生命力,以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达到强化意象美的目的。齐白石笔下的花草虫鱼,都非常凝练,带给观者十分强烈的视觉印象。他画各种物象,均以最为简洁的构成要素,强化出最单纯的结构特征,以求达到意在笔先,神余画外。
4、笔墨美。
不掌握精湛的笔墨技巧,就画不好国画。齐白石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以金石篆籀凝重朴拙的笔法入画,所画线条或雄苍、或柔韧、或粗扩、或纤美,在力度与情趣上,均变化生动。再加上用色朗畅,造型简约,因而画面气魄绝大。在同一幅作品中,他常以豪宕磅礡的写意手法画背景花草,以纤毫毕现的工笔手法画昆虫,构成了独具风范的境界。另一方面,他擅于把运笔时的顿挫、刚柔、纤拙的变化,结合墨色的干湿、虚实、浓淡,以求获得水穷云起、机括自然的效果。比如他画的松树,松针如锥划沙,老干纵横挥洒,笔力劲健,气质俱盛。
齐白石的作品笔笔相生,笔笔造型,笔笔气韵流荡。他画纸每一笔,不是单纯为了笔墨趣味,不是徒有其表的抽象符号,而是既有凝重流畅的书法美,又构成了该物的形神特征。他画的柴耙、钓竿、灯台、荷柄、藤蔓、虾须、蟹爪等,无不如此。他的许多作品笔墨酣畅,简而意足。他笔下的虾蟹、青蛙、蝌蚪、炸蜢、蟋蟀、灯蛾、老鼠、玉米、白菜、水牛、竹马、蜻蜒……构成了农村儿童眼中的世界,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凡慧则流,齐白石的作品,是大智大慧的结晶﹐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永远湍流不息,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从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审视当下美术教学审美性原则的落实.
[3]《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21期.张小抗.
[4]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单一化”的策略.
[5]《大众文艺》.2014年23期.秦霄.
论文作者:缪洒丽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齐白石论文; 美术论文; 能力论文; 课程论文; 作品论文; 物象论文; 笔墨论文; 《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