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进口机电检验监管模式研究论文_王一平

基于风险管理的进口机电检验监管模式研究论文_王一平

(江苏特检院常州分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多年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对进口机电产品进行监督检查,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机电产品进口量的增加,传统的进口机电产品批量检验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显现出工作量大,监督检查效率低的弊端。因此,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迫切需要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督模式来取代传统的检验检疫模式。本文在分析机电产品进出口现状的基础上,从产品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机电进出口进行分类管理和风险分析,明确了关键所在。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检验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进口机电;检验监管模式;风险管理

1 引言

机电产品是中国对外贸易中货值最大的商品,贸易占外贸总额的53.7%。在进口设备呈指数增长的背景下,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现行进出口检验监管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既没有对进口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也没有对进口机电设备的检查、监管等规定作进一步的规定,导致进口机电专业的检查和监督,具有较高的管理风险,直接影响到检验监督的效率。

2 进口机电设备检验监管存在问题

2.1 检验监管工作缺乏时效性

目前,我国对进口机电设备进行了有目的地检查。目的地检验检疫机构在企业报检前只能通过检验检疫主干系统掌握部分信息,加上一些企业人员不了解政策,法律意识薄弱。它常常导致信息的不及时传递和代理和用户责任的划分还不明确等等。机电设备到达使用地后,检验检疫部门无法取得信息,检验检疫机构不能在第一时间检查进口机电设备。它不仅错过了检疫检查的最佳时间,而且也使得企业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安装和调试进口设备,影响工作效率。

2.2 检验检疫机构人力资源与检测能力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业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进口机电设备的技术含量、内部精密度和复杂性不断提高。但是,检验检疫部门的检查能力没有得到加强,检验标准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充。如何在使用前做好设备各部分的检查和监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目前,检验检疫机构的建立相对简单,如何克服人力资源短缺,保证检验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也是一个难题。

2.3 检验监管力量不足

传统的检验监督模式,以批检为特征,诞生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它具有政府和企业保护自身权益的时代特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参与进口机电产品的验收工作,检验部门更注重数量、规格、外观、质量等传统检验项目,具有积极意义。改革开放深入以来,中国经济日益与国际接轨。政府部门对传统检验项目的实施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体现检验检疫机构的作用,不能提高控制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在增加安卫环等检查项目后,由于缺乏对各进口机电产品特点的灵活监管模式,机电进出口监管的现状是检查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高强度批次检验。事实上,那些出口加工企业所进口的零部件并没有必要进行这样严格的检验监管,检验人员己疲于应付,没有多余的精力,加强对进口机电产品等重点敏感商品的检查和监督。

3 进口机电检验监管模式的风险管理

3.1 进口机电设备采信第三方检验监管新模式

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进口机电设备的检查,不仅有效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弥补了公共资源和检验检疫部门检测能力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检验检疫部门更好地履行政府的宏观质量管理职能,提高执法效率。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制定规则、鉴定资质和购买服务的原则,制定进口机电设备检验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进口机电设备的检验工作可以由具有相应资质和检验能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验检疫机构负责规范第三方检验机构的管理,严格引入市场准入。第三方检验机构应当按照检验检疫部门制定的检验标准对设备进行预检查,检查人员对检验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检验检疫部门组织接收企业实施进口机电设备的联合检验,并接受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

3.2 落实分类管理的检验监管

检验检疫机构不仅要认真研究相应的强制性标准,及时总结强制性要求的重点和难点,还要善于疏漏补缺,对尚无强制性标准的敏感高危进口设备。及时学习和制定强制性标准,并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监督和监督工作规范。整个过程的监督、证书验证、关键环节监督和后续管理模式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除继续实施检验检疫监管外,还应加强特种设备和医疗设备进口的横向合作,并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食品药品联合行动。积极开展执法部门加强执法工作。对于进口机电一体化,应认真做好事先准备工作,及时获取大型项目立项信息,必要时可与口岸局加强联系,监督同一收货人多批次货物进口信息,落实宣传教育。

3.3 规避违法违规风险漏洞

一是积极宣传和避免无知违规行为。印制和分发检验检疫手册,宣传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特别是特殊监管制度的重要敏感产品,并详细说明检验检疫程序和注意事项。选择大型进口项目进行现场培训,认真讲解进口验收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引导企业做好检验验收工作。同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应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并加强对收货人在后续过程中的教育和监督。二是提前介入,明确表态。主动了解和掌握当地政府发布的大型项目和重点进口项目,通过发送咨询信件和电子访问的方式,了解企业的进口需求和计划。要认真加强巡视检查工作,并到企业进行现场查证,对进口机械设备难以查明。认为是进口机电类,积极向企业解释政策,宣传国家有关机电进出口的有关规定,并认真要求企业按规定申报。三是加强检查,保证工作质量。从进口机电产品进口和出口实行进口备案审批和专项监管制度,严格做到100%次检查,加强检验文件,开箱检验。及时核查,核实实际到达情况和申报信息的符合性,确保及时发现非法进口情况。

3.4 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入境机电产品实施差别化管理

加强检验监督风险管理在新时期检验监督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积极分析和评价各种进出口机电设备的风险因素,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监督工作的针对性。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水平,应选择适当的检查和监督模式。高风险项目的识别用于确定关键的监管项目和监管要点。通过不合格的质量数据跟踪不合格产品。对于进口机电设备企业来说,可以借鉴出口工业产品分类管理的方法。根据自检能力、信用度、机电设备的风险等级、进出口企业的质量状况和规模,可以对货物和货物企业进行差别化管理。

4 结束语

本文对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目前的检验监管模式不符合WTO规则,也不能适应进口机电产品的快速发展。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现行模式是检验检疫人力资源短缺和检验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本文试图在检验检疫部门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试图建立一种更为合理、高效的新型分级监管模式。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探讨新常态下进口旧机电产品检验监管做法[J].科技风,2015(19):41+65.

[2]吕先敏,施杭杰.台州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工作的探索与研究[J].消费导刊,2010(03):128.

[3]齐波.创新监管模式降低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风险[N].中国国门时报,2007-10-29(008).

[4]高岳峰,王远,方敏,周后贵.进口机电产品风险分析及风险影响因素识别[J].检验检疫科学,2007(03):79-80.

论文作者:王一平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9

标签:;  ;  ;  ;  ;  ;  ;  ;  

基于风险管理的进口机电检验监管模式研究论文_王一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