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发区与外部范围经济效应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开发区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7-020-02
范围经济,又叫多元化、多角化生产经济,这是一个与产品多样化相联系的概念。它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潘泽(John Panzar)和罗伯特·维立格(Robert willing)所提出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通过扩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而引起的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范围经济的存在是以比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种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在给定的产品种类及其产量水平下,同一企业生产设备在给定的多品种、多种类及其产量所花的成本比分别在不同的企业生产设备进行生产所花的成本低时,范围经济才有可能存在。范围经济的存在本质上在于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充分使用,即几项产品或服务可以共享剩余的生产能力、营销、分配与服务系统、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等,从而提高资产或设备的利用率所带来的效益。
范围经济的产生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进入8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加快,社会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者追求个性、崇尚特色的趋势日渐明显,使得原来那种单一品种生产格局日益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范围经济则以适当的成本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品种、种类,而顺应了这种时代的发展潮流。并且范围经济还可以克服单一经营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譬如现有业务的萎缩),使企业的收益更加稳定,而稳定的收益可以加强企业的负债能力,从而得到更多的税收屏蔽的好处,企业的价值也得以增加。范围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通过扩大种类单一产品的生产数量,获得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在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中,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极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尤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时,规模经济的优势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例如本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按照福特提出的“单一产品原理”,只生产T型车一种车型,大规模生产曾经使汽车进入了美国普通家庭,但由于规模经济是以牺牲产品品种多样化而换取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所以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在汽车品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中就曾经遭受过沉重的打击。
实现范围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因为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产品品种越多,企业的风险也越大。国内外由于盲目迫求范围经济而失败的例子不少。例如韩国大企业财团为了迫求多样化生产,把它的业务范围扩展到经济领域的各个部门,由于资源过于分散,管理跟不上,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纷纷破产。再如日本的“八佰伴”,作为一个零售商界的巨子,不切实际、盲目扩张,轻易越出了自己熟悉的零售业,大举借债进军不熟悉、风险很大的房地产和饮食业、娱乐业、制造业,“遍地开花”,最终走了多元化发展的不归之路。我国的巨人集团同样也是因为盲目追求多样化经营而以破产告终。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建议,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时,一定要慎重、全面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以及外部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会,不要盲目进入其他行业,最好能经营与本企业核心产品有关联的其他产品。
一 开发区能实现外部范围经济效应
追求范围经济,虽然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但从另一角度说,如果一个企业只专注于原有的几种产品生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它必然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追求范围经济,追求多样化生产,也是大势所趋,而通过开发区则可以克服企业进行多样化经营时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实现外部范围经济效应。具体来说,开发区能实现外部范围经济效应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
1.开发区可以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
通过相似产业在开发区的集聚,同类企业可以互相享受彼此的生产经验,营销渠道和知识经验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在这种环境下,促进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加速了各个企业之间的技能、诀窍、经验交流和转移,从而使企业迅速掌握欲开发的相关技术,扩展了技术开发的亲近度,并可以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使新技术和新产品创新的成功率提高。并且专业性企业在开发区的空间集聚,可以集中各个企业的力量共同开发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从而产生技术开发的“集群效应”,即一项技术成果可以用于许多企业。例如激光技术可以应用、开发出激光打印机、图像扫描仪、细胞分析仅、复印机等,从而各企业都可从中引发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各企业都有可能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2.开发区降低了企业进入新领域时的壁垒和风险。
企业为了实现范围经济,在进入新领域时将面临着种种进入壁垒,如技术专利和诀窍、新产品的原料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人们对它的认知度以及国家政策和法规的限制等等,使得一个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时遇到重重障碍和限制。另外,企业在获取范围经济的过程中,在开拓新领域、开发新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自己能力又有限,或者资源、资金缺乏,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借助拥有自己所需财力、技术或市场的其他企业的力量,而开发区则为寻找其他企业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条件。因此,依靠开发区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突破种种现实的和人为的进入障碍,降低进入新领域的壁垒,迅速进入新领域、占领新市场。
3.开发区加深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在开发区内,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整个价值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使开发区的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众多业务上互有关联的企业围绕价值链而形成的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其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一体化,如果把开发区看作一个整体,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进行多样化生产的大综合体。从单个企业来看,分工深化也可以促使企业有精力和能力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通过相互协作,进行多样化经营的企业也可以利用其他企业管理上、资源上和技术上的优势,弥补它在范围经济经营中战略资产的不足,有目的地向其它新产品和新领域迈进。
4.开发区促进了企业间的竞争。
开发区使同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从而增强了企业间的竞争,而竞争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它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使企业不断有新产品出现。同时开发区也减少了恶性竞争,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动的适应能力,减少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减少了无用的消耗和浪费,增加了企业实现外部范围经济效应的能力和资源。
二 利用开发区实现范围经济效应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开发区能产生范围经济效应,能使集聚区的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创造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的各个地区,都纷纷组建各种形式的开发区。但在利用开发区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要注意以下问题:
1.开发区是促进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能盲目滥用。
开发区的实践证明了:开发区的竞争力明显地强于其他地方,并且一旦某个地区形成开发区,就会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许多地方正是看到开发区的巨大经济效益,而出现一窝蜂的搞各种形式的开发区。但是实践证明,如果某个地区并不具备产生某个开发区的条件,而该地区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必然会遭受失败的命运。对此,不少地方和企业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许多地区不顾自己的现实状况,甚至一个县也在搞汽车产业开发区、电子产业开发区等,这种开发区根本无法发展当地经济,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发区的主要任务。
各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开发区能实现外部范围经济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各个经济和技术开发区,创造条件促使企业进行交流,鼓励企业合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以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开发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任务是做好基础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政策三个方面的任务。首先要通过加强对开发区内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开发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其次科学制定开发区产业的发展方向,利用政策引导区内企业合作进行前沿性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创新。最后要健全开发区生产协作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企业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要注意在开发区的形成过程中不能用政府力量代替市场力量。
因为各国和我国各地开发区发展过程都证明了:开发区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都是先有自发性市场出现,并达到相当规模,然后政府引导,加以规范和提高,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更没有事先的宏大规划和设想。政府只能顺应、引导开发区在本地区发展,顺势而为,创造好开发区的外部环境,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好公共服务,因此各地政府在开发区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明确开发区的招商、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运作主体,政府通过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引导外来投资、企业新建和老城区企业退城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