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嘉禾神话终结的思考_嘉禾论文

关于嘉禾神话终结的思考_嘉禾论文

反思嘉禾神话终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嘉禾论文,神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小龙、成龙、吴宇森、徐克,这些大名鼎鼎的演艺界人物,在他们崛起的背后,都离不开大牌娱乐传媒公司的商业运作。这家公司就是香港嘉禾娱乐事业(集团)有限公司(嘉禾1132HK)。

然而,当年创造诸多神话的嘉禾集团,一夜之间已经易主。2007年10月31日,嘉禾集团与橙天娱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嘉禾集团主席邹文怀及关联人士将所持有的3143万股(占该公司已发行股本约24.78%)及2000万港元可换股票据,作价2.02亿港元,全部卖给橙天娱乐,橙天娱乐成为嘉禾最大单一股东(李嘉诚为第二大股东)。这是香港上市公司首次易手内地娱乐公司。橙天娱乐董事长伍克波任嘉禾董事长,邹文怀只担任集团顾问。

与邵氏公司并誉为香港电影业的两大传奇的嘉禾集团,经过近40年的辉煌之后,缘何跌入了惨淡经营只好转手他人的境地?橙天娱乐又是何方神圣,能有实力吞下昔日娱乐帝国的版图?

辉煌三步曲

嘉禾于1970年由邹文怀、何冠昌和梁风共同创建,是集电影融资、发行、影院经营及电影冲印业务为一体的电影娱乐公司。嘉禾不断创造出众多经典大片,连续30年里不断刷新香港票房纪录,它的辉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成为了最大华语电影娱乐公司。1971年,签约李小龙。1974年,吴宇森加盟执导电影。1979年,成龙加盟嘉禾。期间,以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猛龙过江》、《精武门》,成龙的《警察故事》、《红番区》和《特务迷城》等为标志,嘉禾制作的功夫片、搞笑片和动作喜剧片,扬名天下。1978年吴字森执导喜剧《发钱寒》及古装武打片《大煞星与小妹头》,大获成功,帮助嘉禾成为全球最大华语电影制作公司。

2.冲出亚洲,打入好莱坞。上世纪80年代的《炮弹飞车》和90年代的《忍者龟》,创下了美国当年独立影片票房的最高纪录。近年来的《新警察故事》及《宝贝计划》等也有不俗表现。嘉禾成为最早进军好莱坞的亚洲电影公司。

3.股票上市。1985~1990年,嘉禾平均每年制作二十五至三十部电影,为全球最大的华语电影制片厂,发行网及戏院网络遍及全世界。1992年,嘉禾影片以分账发行方式在中国大陆上映。良好的业绩,帮助嘉禾娱乐(集团)有限公司于1994年11月23日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至今为止,嘉禾已融资并制作了600多部电影,缔造出李小龙和成龙这两位享誉世界的超级巨星和张柏芝、洪金宝等无数演艺明星。嘉禾主席邹文怀也与邵逸夫并列为香港两大传奇人物。

惨淡转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嘉禾成功上市之后,在整个香港电影市场走下坡路大背景下,嘉禾虽也屡有不俗表现,但难挽颓势。整个90年代末期,除了凭成龙等少数影星的作品苟延残喘,嘉禾并没有培养出与其最大华语电影娱乐公司地位相匹配的电影巨星。到21世纪,拍片量更是锐减,2003年全年仅制作了两部电影,这与上世纪80年代全盛时期每年拍二三十部电影相比,已是日薄西山。

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进入2000年之后,嘉禾的经营战略,从融资拍电影,逐渐转移到了经营东南亚及大中华地区电影发行网络和院线。嘉禾标志性的转型事件有两个,一是2004年,李嘉诚和EMI百代唱片入股嘉禾公司,并成功收购台湾华纳威秀影城。二是2005年,嘉禾国内首个旗舰影城在深圳开幕,代表着嘉禾拓展珠江三角洲影城业务的决心。嘉禾还计划在北京、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建立影城,并拓展数码影城广告业务。

据截至6月30日的2007年嘉禾财务年报显示,电影发行是嘉禾的核心业务之一,它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拥有33家影城,共260间影厅,分别占据了深圳市场35%、香港市场13%、台湾市场31%、新加坡市场47%和马来西亚市场28%的市场份额,是亚洲地区具有领导地位的影院经销商。2007年度还购买了39部电影版权,使嘉禾片库增加到140部能在全球发行的影片。

拱手出让的背后

转型经营院线的嘉禾,虽然已经在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远远不能说其转型成功,相反,缺乏优质电影制作能力,始终是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隐忧。

嘉禾集团2007年财务年报透露的两则信息值得注意,一是,报告说,嘉禾“欠缺高素质华语电影,本年度华语电影票房进一步下跌8%。台湾政局不稳,票房市场下滑4%”。二是,2007年嘉禾出售一所马来西亚影城获得了约1亿港币,准备投资于中国内地。此前,嘉禾已经于2006出售了在香港的一个业绩不理想的电影院。

一方面要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一方面却缺乏高素质的华语电影。没有大片作支撑,再完备豪华的院线,也只能成为无水之渠。曾经的华语电影娱乐之王,奈何沦落到无片可放,最后只好将控股权拱手让给他人的地步呢?嘉禾的港片帝国是如何没落的?核心原因有三:

首先是经营人员老化,没有新掌门人培养机制。邹文怀以80高龄,还亲自掌舵。其他董事会高层,大多数是60岁上下的老人,公司管理层最年轻的也都近40岁了。回过头来看,中国内地近几年崛起的影视娱乐公司,哪家公司的掌舵人,不是三十多岁,顶多四十出头的年轻人?而中间管理层,大多是三十左右甚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果内地电影可以提早开放10至15年,相信我现在有机会看到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并驾齐驱、飞黄腾达。”邹文怀在出售股权后感叹说。事实上,邹文怀应该反思的是,自己为什么不培养出一代年轻的接班人,让他们等待内地电影市场开放时机?综观交班成功的公司,成功要素有两点:一是分享机制,让有才干的年轻人成为骨干并分享经营成果;二是趁早放手,让年轻人独立承担风险,对盈亏负责。邹文怀显然没有做到这两点。

其次是整个香港文化底蕴缺乏,粗制滥造,急功近利之风盛行。港片基本上靠功夫片、搞笑片取胜。被批评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没有耐心和长远机制去发掘和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影视巨星,让新人辈出,这也是港片没落的关键原因。举个例子,香港的电视片,配音演员一成不变,总是那几个人,在大部分电视剧里人说话的腔调都是一样的,取材也非常单一,缺乏内涵,观众能不反感吗?

第三是市场狭小,人才流失。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与内地交流频繁。内地巨大的市场、雄厚的资本,对原有的香港影视明星、影视制作管理人员产生了巨大的引力,他们在巨额回报的诱惑下,纷纷投入了内地影视娱乐公司的怀抱。

当然,嘉禾控制权出让橙天娱乐,是一个不坏的结局。橙天娱乐在2004年成立,创始人伍克波闯荡日本商界多年。日本艾回集团在2006年9月出资约折合4亿人民币,购入其20%的股权。目前橙天娱乐旗下的公司包括电影、电视制作与发行、唱片制作、音乐网站和艺人经纪公司、舞台剧演出和娱乐行销等公司。橙天娱乐大手笔搜笼了一大批国内影视明星、经纪人,对于收购嘉禾,橙天娱乐董事长伍克波说:“凭借本集团(橙天)的创意和努力,结合嘉禾的宝贵经验和在亚洲市场已建立的电影平台,必定有助集团的电影业务迈向新高峰。橙天娱乐和嘉禾希望未来每年可以拍片不少于20部。”

伍克波的话显然不是放空炮,从橙天娱乐于2007年12月投入市场的贺岁片《投名状》来看,其首映当日的票房即与大名鼎鼎的《色戒》持平,橙天娱乐的电影与嘉禾亚洲完备的电影发行网络,显然是天作之美。不过,尚年轻的橙天,与嘉禾强强联合,能否重续嘉禾当年的辉煌,现在看来还为时尚早!

标签:;  ;  ;  ;  ;  ;  ;  ;  

关于嘉禾神话终结的思考_嘉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