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数字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6-0084-02
(一)20世纪中叶以来,对技术的反思和批判一直是人文学者尤其是哲学家们的一个中心话题。但是,现代科技的进步正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不断地证实自己的力量的过程,在科学技术作为“历史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对人类历史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技术还显示出对人的强大控制力,正如对技术持批判态度的学者埃鲁尔所说的:“技术变成自律的,它制造出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具有自身的规律,拒斥一切传统。”网络的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征。数字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的文化传播和生活方式是一次重大的改变。它以超大容量、超宽领域、高度自选择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性,以综合的、全面的社会服务功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互动的交往空间和生活空间。但是,数字技术的这种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潜藏着消极的一面。随着数字技术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之中,人们的思维模式越来越技术化和标准化,人们的求知模式越来越转向对单纯的、有形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对人自身的智慧和思想的追求。网络正在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拥有自己的技术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的沟通标准,具有独特的生存状态,对人类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统治功能,人在这种统治面前已经日益失去反抗的能力。人们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增强,事实上意味着人们对高技术的过分依赖,这最终将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因此,人文学者应该对数字技术的发展进行反思,人文科学也不应该只是“一套专门词汇的纯粹的学问”,而应该是“为谋生而忙碌,同时又在思考的一切人的财富”。必须通过具有深刻人文精神的学者和技术专家的对话与交流,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使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使数字技术的发展更符合人性化的道路,否则数字技术最终将变成人类新的枷锁。在数字技术时代,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人们一方面享受着新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一方面不自觉地陷入技术崇拜甚至技术统治的境地,导致许多社会、心理、文化困境。“网络幽闭症”、“网络成瘾症”就是典型的例子。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的自由、尊严、信念等根本价值提出了挑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以理性精神和人性关怀对技术至上观念进行反省。然而,我们不可能因为技术的种种负面后果就拒斥技术,正如我们不可能因为技术的巨大成功就消解人文精神一样。我们只能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选择、应用和控制,也就是对技术的人文规范和控制,这在技术决定论日益盛行的今天尤其重要。
(二)数字技术,最初是对通讯和信息网络运用数据符号,通过计算机自动处理,把信息、文字、图像等作为自己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流的概括。虚拟化、话语霸权化、视像化、空间化、同谋化、代码化和非人化是它的典型特性。正是数字技术的这些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1.数字技术导致全球人文精神的相对一元化。数字技术的典型技术网络本身就是美国人文精神的产物,网络至今仍带有显著的美国人文主义色彩。网络上的信息内容90%以上是用英语来表达,网络的硬件、软件、协议、语言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中国的网民都在用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浏览网页,很难想像他们不受到美国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数字技术时代,虽然网络技术从原则上给中国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单向度的传输,即发达国家向中国单向传输自己的科技和人文精神而使中国处于一种尴尬的两难境地:要么拒绝网络的深入发展,从而游离于信息社会之外;要么任由强势民族的人文精神把自己改变成新的“世界公民”。这种人文精神传播上的“马太效应”为强势人文精神的全球传播和建立霸权提供了手段,使全球人文精神相对一元化。
2.数字技术导致人的新的异化。首先,随着数字技术编码在我国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各种各样的卡号、密码等数字代码成为人们各种身份的表征,中国人由此对数码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中国人鲜活的个性也被淹没在数码的海洋里。其次,数字技术时代人工智能使中国人对技术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国人随时都面对着机器对自己的挑战,同时对高度发达的虚拟世界有时出现不可避免的暂时失控。最后,数字技术导致中国人自身的异化。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机互动变为人—机共生,生物芯片的成功发明已经从技术上预示着人与机器的联姻将成为现实,人的肉体和数字技术会连为一体,人原来生物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将受到极大挑战。
3.数字技术导致中国地区间人文精神的分层。以数字技术应用程度为标准,可以把中国分为三个不同地区层。在核心层即最发达地区,数字技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对数字编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在中间层即较发达地区,数字技术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在外层即欠发达地区,数字技术的影响较弱。这种数字鸿沟的出现,必然导致中国地区间人文精神的分层。在核心层,数字技术为社会生产、管理、文化的存在与运作模式搭建了新的平台,高效、自由成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本内涵,传统人文精神受到挑战。而在数字技术边缘地区,数字技术平台尚未搭建成功,信息贫困者生存、发展的权利受到限制,传统人文精神色彩仍较浓重。正是这种在分配和有效使用知识、信息和通讯资源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实质性不对称,导致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发展机遇的不平等。
4.导致一些人基本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的丧失。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电脑资讯网络的迅速发展,人的存在被虚拟化、机器化,导致某些网络一族忽略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当成符号看待,无视他人的尊严等等,人文关怀冷漠、伦理道德丧失。正因为如此,数字技术的为人向度在为中国人文精神提供平台和新的语境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数字技术的灵魂是人文精神,数字技术是先进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现代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在数字技术时代,“数字人文”思想的提出体现出时代发展对“高技术与高人文”相互融合的企盼,设想走一条技术逻辑与人文逻辑相协调发展的数字技术之途,消除数字技术本身的技术鸿沟、数字技术与人文价值之间的鸿沟已成为一个彼此相关的社会精神现象。在人文精神建构的范式、内涵和趋势方面,国内学者提出了社会建构论、技术与经济、制度互动论、人文关怀论、超越论或跨越论和时空价值论等五种观点,这些观点虽不乏见地,但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重建与扩展中国的人文精神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就中国与世界交流与沟通的层面而言,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转换与重建必须要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一方面,面对时空压缩的现实,当代中国要努力在空间上增强中国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和世界精神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在时间上增强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面向未来的转换与创新能力,这是在压缩中求延伸,变压缩为延伸;另一方面,面对时空延伸的前景,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扩展不追求强行扩张和无限延伸的逻辑,而是追求自我约束的、互利的、可以协调的延伸。
2.就中国不同地区协调发展的层面而言,中国要积极提高数字技术边缘地区的网络化水平,通过设立普遍接入基金、电信投资补贴、人才培训、网络普及教育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提高社区、公共机构、农村及边缘地区的网络普及和普遍接入,缩小数字鸿沟,实现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资源共享。
3.就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层面而言,中国应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数字技术是技术选择和进步的产物,但技术的选择本身就内含着历史人文价值的选择因素,而且技术发展越快,人文价值的选择性也就越强。如果仅仅从数字技术角度强制性进行角色承当和社会选择,仍然是单维的发展之途,不利于“数字人文’,的丰富与拓展。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的历史变革中应有新的思维、新的视野,要超越网络技术本身看待信息网络化。数字技术不仅是一般的技术工具,而且远远超出媒体手段的意义,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一种崭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意味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思维方式将由此产生深刻的变化。对此,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及时更新观念,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直面这一关系到人类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打破信息科学技术隔离的自我封闭状态,认真学习掌握必备的信息科学技术,自觉地与信息科学技术结成联盟,积极探寻和解决数字技术社会的一系列时代性课题。
4.就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层面而言,我们要秉承儒家人文精神的忧患意识,重建并扩展中国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要开拓文化空间,培育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人的情商,吸收“敬业乐群”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建构现代科学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作伦理和新的人与人之关系;另一方面,要以“民胞物与”等理念建构新的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把握当今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发展的总趋势,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收稿日期:200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