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打开沟通之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开了一场趣味运动会,每个班的项目都不一样,比赛出来的结果也出人意料。放学回家后,杨阳就兴奋地跟妈妈讲运动会上的见闻。妈妈忙着做家务,杨阳讲了两件事情,发现妈妈都没有反应,就说:“妈妈,您在听我讲吗?”妈妈说:“在听,你说吧。”杨阳接着说,讲到好笑的地方妈妈并没有笑,杨阳又说:“算了,没意思,您心不在焉的。”妈妈说:“是我心不在焉,还是你没眼色?你没看见我在准备晚饭吗?我又没打断你,你说你的呗。”杨阳不再说了,闷闷不乐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杨阳从兴高采烈到闷闷不乐,并不是妈妈不让他说话,也不是妈妈没有“听”,而且因为妈妈没有“倾听”。听不等于倾听,用耳朵就可以“听”,但是“倾听”不仅要用耳,更要用心,还有眼神、表情、手势甚至站姿、坐姿都能表达家长是否在倾听中,这是孩子可以看出来、感觉到的倾听标志。觉得自己被倾听了,孩子才会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尊重,他才会愿意主动敞开心扉与家长交流;如果发现对方听得心不在焉,听得三心二意,他就会关闭沟通的大门,这种沟通模式长此以往,会导致亲子关系渐渐疏远,到青春期则更加明显。因此,倾听不良是亲子沟通的障碍,用心倾听则打开沟通之门。
不良倾听的表现
在孩子面前,家长常常说得多,听得少,觉得这样才是在关心和教育孩子。实际上,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的前提是倾听孩子,倾听的前提是多听少说。然而,并非每个家长都是良好的倾听者,有时家长会不知不觉地破坏倾听的氛围,影响沟通的效果。
1.急于下结论和说教
孩子在述说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有的家长听到这个地方,就急不可耐地判断孩子是对还是错,教导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没有耐心倾听事情的具体背景和发展过程,也不给孩子阐述自己心理活动的机会。结果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理解因而中断了交流。
2.轻视孩子的感受
作为成熟者和过来人,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看见孩子紧张害怕、心事重重的时候,就拍拍孩子的肩膀说:“放心吧,不会有事的,爸爸经历的事儿多了,何必这么在意呢?”接着也没打算再听听孩子的心结到底困扰在哪一个环节。家长轻描淡写的态度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人微言轻、小题大做,失望的孩子也就不愿再说下去了。
3.传达消极的体态信息
判断家长在不在倾听自己,孩子不是看家长的耳朵,而是看家长的体态,孩子有敏锐的观察力识别家长的体态信息传达的是消极态度还是积极态度。如果家长的表情是呆板的而不是愉悦的,眼神是游离的而不是注视的,双臂倒背或交叉于胸前而不是自然放松的,孩子都会觉得家长现在对自己的事情是不感兴趣甚至是不满意的,为了避免招惹批评,孩子会小心地关闭自己的心扉。积极倾听的方法
1.向孩子传达倾听的兴趣
首先不要随意插话和打断孩子,也不要随意转移话题。虽然倾听的前提是“多听少说”,但家长仅仅把“多说少听”改为“多听少说”是不够的,“多听少说”也可能是不理睬孩子的态度,例如本文杨阳的妈妈。因此,家长在倾听过程中还要有一些言语或非言语的积极回应,例如家长用“嗯”、“哦”、“是的”、“讲下去”、“明白了”、“然后呢”等简单的语言,或者点头、注视、微笑、侧耳倾听和积极的语气语调等非言语信号向孩子传达倾听的兴趣。
2.用开放式提问表达倾听的愿望
要想深入了解孩子,就要把交流不断推向深入。其间,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能不能”等词来发问,而对方只需回答“是”或“否”就简单结束了对话。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如何”等词来发问,可以促进深入交流。“为什么”会促进孩子进一步探讨原因,“是什么”需要孩子阐述事实、提供细节,“如何”和“怎样”则表示家长对事件过程很感兴趣,有助于鼓励孩子继续交流。习惯于发号命令和灌输说教的家长通常不自觉地使用封闭式提问,比较民主和尊重孩子的家长则通常使用开放式提问。
3.创造适宜的倾听空间
倾诉与倾听是一种深度交流,成人通常会选择专门的时间和地点、静下心来好好沟通,然而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通常不会这么正式,像杨阳的妈妈那样边干家务活边听孩子说话是很正常的。但有时干活的时候要在家里来回走动,动作也是忙来忙去的,如果家长能停下手头的活儿,专心倾听孩子,效果会很好,如果无法停下来,家长要向孩子解释现在不方便倾听,可以另外找时间交流,例如晚饭后稍作休息的时候,或者孩子写作业期间需要放松的时候,也可以是睡前洗漱的时候。
4.判断自己是否听懂孩子
倾听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沟通,为了避免误解孩子的心意,家长倾听孩子把话说完以后,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他的话再“翻译”一遍,以检验自己是否反映了孩子的原意。例如“你觉得……”“你的意思是……”“这件事给你的感觉是……”“我不太明白,你是不是说……”如果孩子认可了家长的“翻译”,才说明自己听懂了孩子的“原汁原味”;如果自己的“翻译”与孩子想表达的意思不一致,可以请孩子再说一遍。这种态度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倾听榜样,当然,也会积极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
5.听出孩子的话外心声
孩子有时会有一些过激言辞,如“烦死了”、“非揍扁他不可”、“上学没意思”、“我讨厌老师”等,家长听了首先会紧张害怕,担心孩子会出现极端行为,所以就马上教育孩子:“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你不应该那么想”、“不上学你能干什么”、“老师是为了你好”。孩子并非不懂这些正确的观念,但孩子也有遇事比较情绪化的时候,此时他需要的是沟通和理解,而不是批评和说教。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放松表达自己的氛围:“看来你今天很不顺心”、“你在学校遇到麻烦了吧”、“如果你愿意,我想听听你和老师发生的故事”……经过自由倾诉,孩子的坏情绪通常自然会消解很多,他会体验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并非如过激言辞那么严重,也就渐渐地恢复了平静,而这一过程并不需要家长做太多的教育,只要有积极的倾听态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