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忻[1]2001年在《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及其QTL定位》文中指出大豆孢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是引起大豆黄萎病的病原,是农业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SCN的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病原主要为4号生理小种,它是现有生理小种中致病力最强的小种。经典遗传学研究已经确定大豆孢囊线虫病基因由1-4对核基因控制,估计有10个以上的抗性座位。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及QTL定位方法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该病害的抗性遗传规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这对加速我国大豆抗孢囊线虫病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灰布支黑豆(ZDD2315)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本研究以晋豆23×ZDD2315组合F_2群体(253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利用塑料钵柱法进行抗性鉴定,构建大豆孢囊线虫病抗性主座位所在区域的的分子图谱,并进行SCN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已发表的大豆A连锁群的分子遗传图谱,应用BSA法,获得了8个 与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它们是Satt038 (176bp/182bp)、Satt309(130bp/135bp)、Satt610(240bp/222bp)、Sat_141 (189bp/184bp)、Satt187(300bp/250bp)、Satt315(253bp/248bp)、Satt632 (286bp/290bp)和Sat_162(200bp/286bp)。这些标记具有共显性,单位 点的特点,重复性、稳定性好。利用ISSR标记技术和BSA法,通过对 100个ISSR引物的筛选,获得1个与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 ISSR标记UBC811(340bp),该标记为显性标记。通过对F2群体农艺性 状的考察,获得1个与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形态标记:黑色 种皮标记(black seed coat,BSC)。该标记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呈3∶1分 离,是一个隐性座位。2.应用JOINMAP进行分子连锁作图,将Sat_141,Satt610,Satt309,Satt038, UBC811标记定位在G连锁群上,其长度为50.5cM。将Satt315,Satt187, Sat_162,BSC,Satt632标记定位A连锁群上,其长度为53.7cM。3.应用QTL分析方法对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座位进行QTL定位和遗传效 应分析,检测到3个QTLs。在G连锁群上距Satt610标记2.5cM处存在 一个QTL,命名为rhg-R4g1,可解释表型变异为15.87%;在A连锁群上 8 Sat*162标记 0.ZCM处和足 BSCI.6CM处各有一个 QTL,分别命名为 rhgJ4aj,rhgJ,可解释表型变异分别为 11.31%和 6.15%。rhg吠4g人 rhgJ4a!和 kgJ 抗性座位对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超显性。叁个 QTLs 的贡献率之和为33.33%。 4.选用与 rhgR4g]抗性座位相距 2.scM的 SSR标记 Satt610,对供试的 41 份大豆资源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7份高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 源具有 Satt6标记的特征带谱,这初步表明 Satt6标记可用于大豆 SCN 抗病性状辅助鉴定。
蒙忻, 刘学义, 方宣钧[2]2003年在《利用大豆分子连锁图定位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QTL》文中研究指明大豆孢囊线虫 (SCN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 ,是引起大豆黄萎病的病原 ,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SCN的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 ,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原主要为 4号生理小种 ,它是现有生理小种中致病力最强的小种。经典遗传学研究已经确定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由 1- 4对核基因控制 ,估计有 10个以上的抗性座位。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及QTL定位方法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该病害的抗性遗传规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这对加速我国抗大豆抗孢囊线虫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晋豆 2 3×ZDD2 315组合F2 群体 (2 5 3个单株 )为试验材料 ,其中灰布支黑豆 (ZDD2 315 )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 ,对大豆孢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利用塑料钵柱法进行SCN抗性鉴定 ,构建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主座位所在区域的分子图谱 ,并进行SCN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根据已发表的大豆A和G连锁群的分子遗传图谱 ,应用BSA法 ,获得了 8个与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 ,它们是Satt0 38(176bp/ 182bp) ,Satt30 9(130bp/ 135bp) ,Satt6 10 (2 4 0bp/ 2 2 2bp) ,Sat_14 1(189bp/ 184bp) ,Satt187(30 0bp/ 2 5 0bp) ,Satt315 (2 5 3bp/ 2 4 8bp) ,Satt6 32 (2 86bp/ 2 90bp)和Sat_16 2(2
冯莉君[3]2013年在《新的大豆孢囊线虫抗虫基因的发掘和鉴定》文中指出大豆孢囊线虫是大豆生长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实践证明,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因此发掘和鉴定抗性及基因尤为重要。实验通过对300份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鉴定发现一个新的抗源,在对该抗源在进行了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分离集团分析法,借助SSR分子标记,对该抗性位点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发现了4个连锁标记,分别为Sat385,Satt591,Satt155和Satt717,构建了该抗性位点的连锁遗传群。该实验对大豆孢囊线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及其QTL定位[D]. 蒙忻.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
[2]. 利用大豆分子连锁图定位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QTL[J]. 蒙忻, 刘学义, 方宣钧. 分子植物育种. 2003
[3]. 新的大豆孢囊线虫抗虫基因的发掘和鉴定[J]. 冯莉君. 科学之友.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