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的课程到正常的课程_课堂教学论文

从优秀的课程到正常的课程_课堂教学论文

从评优课走向常态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笔者听了不少思想品德评优课,除了感叹选手素质之全面、能力之高超、设计之精到、气氛之热烈外,也明显地感到有些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秀”味,影响了课堂实效性的落实。如何让评优课走出“表演课”的窘境,使思想品德课既有评优课的精心和用心,也有常态课的省心与舒心,上出优质的“常态课”,这既是当下思想品德评优课改革引领的现实需要,也是思想品德课堂生态建设的价值追求。

      一、评优课:让人欢喜让人忧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课改的主渠道,课堂掀起了教学变革的“飓风”。伴随着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形式的评优课也风生水起。这对于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的艺术性与实效性,作用不可小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优课也或多或少暴露出其不足之处,特别是有些课打磨时间之长、参与教师之众、施教次数之多、表演味道之浓,已失去其应有的真实与水准,失去其应起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笔者认为,目前思想品德评优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偏重于情感目标,而相对忽视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不可偏废任何一维。其中,知识和能力是实现情感目标的有效载体。如果失去“知识”与“能力”,便难以形成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真正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落在实处,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反观当下的思想品德评优课,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过于关注情感目标。评优教师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师们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加之富有感染力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动情地流下或激动、或悲伤、或悔恨的泪水,并承诺今后一定落实在行动上。

      课堂可谓高潮迭起,创意不断。一堂课下来,情感体验不可谓不到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则相对欠缺。

      2.教学方法偏重于情境创设,而相对忽视教学实效。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渗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出课堂的灵动与美感。教学实践表明,一个适切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拓展思维,提升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任何事物都需把握一定的度,如果情境创设过多,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过犹不及”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是人教版(下同)八年级的教学内容。在一次评优课上,一位教师设计了“有奖竞猜”、“畅所欲言”、“看图说理”、“模拟扮演”、“现身说法”、“集思广益”、“锦囊妙计”等七个探究活动。整堂课由于探究活动设计过多,教师忙于“点击(PPT)”,学生疲于“活动”,无暇思考与探究。教学方法的使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效性便不言而喻。

      3.教学过程偏重于课堂预设,而相对忽视动态生成。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两者相得益彰。但教学是“即席创作”,因而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然而如今有些评优课上,鲜有淘气的学生,鲜有独到的观点,鲜有现场的智慧较量,也鲜有真实的生命跃动。如果教师能以生为本,给学生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欣赏,“异样的声音”将会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课堂也会因此生机盎然,活力四射!

      在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是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该教师选取了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孟祥斌的先进事迹作为情景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孟祥斌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的理由。孰料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我认为不值得向他学习。他应该在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前提下救人。现在一命换一命,军人的人生价值肯定比轻生者大!这样不值得!”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这位教师停顿了一下,便反问道:“大家说孟祥斌值得吗?!”学生们大都回答:“值得!”一个很好的生成机会因教师的“轻描淡写”而瞬间“开溜”!如果这位教师能直面“异样的声音”,引导学生就是否“值得学习”展开课堂辩论;并在辩论中让学生明确:生命无价,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和健康都是重要的;孟祥斌的行为是正义行为,传承了舍己救人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此设计调整也许打乱了课堂预设,收获的却是课堂生成的灵动与精彩!

      二、常态课:洗尽铅华呈素姿

      常态课是与评优课、公开课相对而言的。顾名思义,常态课就是在常规状态下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升情感的课,是学生在真实自然状态下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认为,常态课绝不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追求真实、简约、有效。

      1.真实是常态课的生存基石。真实就是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过多的修饰,更没有肆意的渲染。失去了真实与自然,课堂犹如一束束“塑料花”,看起来光鲜亮丽,却没有丝毫生命力。由此,我们应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雕琢,让课堂远离“作秀”,返璞归真。

      真实的课堂要求动态生成。课堂动态生成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精彩的生成源于教师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案”,为课堂合理“布白”,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画家作画讲求“布白”,旨在让读者有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同样,课堂也应巧妙“布白”,以留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培养个性。课堂缺少“布白”,如同没有“布白”的画作,难以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因而也难以成为“精品”。精彩的动态生成也源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精到把握。教师应对教材、教师、学生等校内课程资源,以及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课程资源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与把握,以使教学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使教学能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精彩的生成还源于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教师的教育素养。教育智慧是教师个人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玉不琢,不成器。”教育智慧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基于真爱,孕于历练,源于博学。

      真实的课堂强调“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以学定教”要求我们了解学情,把握学情,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把准了真实的学情,才能确立恰当的教学起点,才能构建真实课堂,也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笔者听了温州实验中学胡老师上的“消费者权益”一课后,深深地为胡老师对学情的精确把握而折服。上课铃响后,教室内响起了电话录音:“你好!这里是12315消费者热线。”胡老师很自然引入课题——消费者权益。接着胡老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1)今天或昨天,同学们买了什么?(2)谁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从而让学生明白商品交易中的“买卖关系”。然后,胡老师又提出“在买东西时消费者都享有哪些权利”,请学生分组讨论。十多位同学大方有序地讲述了自己或家人购物时权利未被保护的具体事例。胡老师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们讲述的事例作引导式的补充,归纳出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享有的九大权利……课近尾声,胡老师不慌不忙地说:下星期我们要准备一次秋游活动,涉及购买食品、乘车及旅游观光等消费行为。在此过程中,你将如何保护自己享有的合法权益?整堂课,胡老师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小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有话可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设计让学生讲述身边的具体事例,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愤悱”状态,使学生有了急欲解决问题的迫切感;课堂讨论时,老师循循善诱,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学习状态;别出心裁的课外作业,又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简约是常态课的外显形式。教学中的简约,是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因而,简约不是随意,也不是无为,而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种教学境界。

      教学内容应简约而厚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十分有限。为此,教师应确立“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注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教师要在充分理解与把握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梳理,删繁就简,化难为易,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更适合学生学习掌握,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看,应力求“少而精”,既具典型性又富扩张力;从教学内容的使用来看,应追求“单而丰”,即简单而又丰富,倡导“一材多变”、“一材多用”,以实现“简约有致,详略得当”。

      教学方法应简便而有效。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一门艺术,有时复杂的不一定是好的,简便的也不一定是差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常态课的教学方法不求吸引眼球,力求省时简便,或讲授法,或谈话法,或讨论法,或探究法,只要贴近生活,贴近课程,贴近学生,便是扎实有效的!为此,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成为紧张而又有趣的生成过程,也使课堂教学成为愉快而又高效的学习历程。有位教师在组织“感悟青春”这一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一句话赞美青春。此言一出,学生旋即纷纷举手,而这位老师却置之不理,提出让大家前后自由组合讨论。学生都会了还讨论干什么?用自己的一句话赞美青春,让学生独立思考即可,还要讨论何干?如此讨论设计,制造了课堂热闹的假象,实则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教学手段应简易而朴实。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在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近年来,有些评优课过多过频使用课件,导致“点击”替代“点拨”,观看替代思考,“生机互动”替代“师生互动”,师生被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牵着走”,课堂反而走向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笔者曾去一所山区学校调研,观到一节很好的常态课。一位教师没有使用PPT课件,只拿了一台破旧的录音机,一块斑驳的小黑板进教室。课堂上,教师利用这些教具,启发诱导学生,课堂气氛很是活跃,教学目标落实也很到位。课后笔者思考:教学手段再先进、再华丽,终究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最终还需围绕教学内容展现,通过师生活动落实。若罔顾教学的具体情况,一味追求多媒体的视听效果,便难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常态课的教学手段不应刻意追求华丽动人,更应努力实现简易方便、朴实有效!

      3.有效是常态课的追求目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师生共同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因而也可简单定义为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教学目标落实和主体参与到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实施策略与评价依据。

      一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定向与调控等功能,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目标要落实,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教师必须在通盘把握课标、学情和教材等教学要素的基础上,力求使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行。其次,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兼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落实到具体某节课,三维目标会有所侧重,或侧重于知识传授,或侧重于能力提升,或侧重于情感培养与实践导行。教师应在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体现教学目标的实施重点,以全面而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进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这是教学目标落实中需关注的“两点论”与“重点论”。

      二是主体参与到位。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促使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参与状况。叶圣陶先生曾直言:“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学生主体是否参与到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是常态课是否有效乃至高效的“试金石”。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促使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条件。道德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很多内容并不是学生“知不知”的问题,而是“信不信”、“行(行动)不行”的问题。所以,教师更应注重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相互倾听和言说,获得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交流以及价值的分享,从而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与实践导行创设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愿望与机会,并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让课堂真正奏响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情感共振的美妙乐章。

      “洗尽铅华呈素姿。”如果我们能将教学研究的重点从评优课转向常态课,从对个别明星教师教学才华的关注转向对普通师生课堂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文关怀,将评价的关注点由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的“配合”程度转向师生对话的真实有效,真实简约有效的课堂常态才会浮现。如此,课堂也许会留有较多的“缺憾”,但课堂无疑会更自然有效,也会渐臻至简大美的课堂追求!

标签:;  ;  

从优秀的课程到正常的课程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