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化:理论界定、跨行业和跨国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0)02—0036—07
一、产业国际化:理论界定与程度度量
(一)理论界定
产业国际化是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特别是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紧密相联的。所谓产业国际化,也就是产业内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已实现高度的国际化,同时,产业内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已不再以一国或少数国家为基地,而是面向全球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生产体系。其主要特征有:
1.产品生产的国际化。国际化产业的主要产品形成过程不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完成的,而是由遍布全球的各国企业,包括跨国公司、生产关系企业群体以高度专业化分工为基础而共同合作完成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
一是其产品的价值构成及形成过程已经实现了高度国际化。以美国商用机器公司(IBM)为例,从表1个人计算机的价值构成就能看到,早在个人计算机刚刚开始在发达国家走向普及的80年代中期,该公司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就已经是高度国际化了。
表1 美国IBM公司个人计算机的单位价值构成
零部件 生产国别 价值(美元)
黑白显示器韩国 85
美国 105
半导体日本 105
电源 日本 60
打印机日本 160
新加坡165
软盘驱动器美国(组装) 25
键盘 日本
50
组装、总装美国 105
总值(美元) 860
美国完成的价值增量27.3%
资料来源:America's High Tech Crisis.Business Week,1985 (3):p60.
二是产品的物质组成也呈现为高度的国际化。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1986年,仅福特汽车公司Escort型轿车的生产就广泛分布在15个发达国家,在众多的零部件及总成件中,由美国本土生产的零部件只有4种。 与此相类似,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巨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相对于欧美汽车生产企业,丰田汽车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基地的分布相对还是更多地集中在日本及其主要市场——亚洲。)海外主要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生产基地分布在各大洲的若干国家。从其供货的范围可以发现,它们不仅向丰田全球生产体系中的整车及总成件装配厂出口,还向丰田汽车公司的总部日本供应大量的零配件,说明整个企业的生产组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同时,丰田汽车公司还通过其全球的生产、销售网络(表2 )向全球销售其整车及各种零部件产品(参见日本丰田汽车公司:http://www.toyota.co.jp.1999-12-15)。1996年丰田汽车公司向世界出口的整车产品中,由日本之外生产基地生产的产量(1346000 辆)首次超过了日本本土的对外出口数量(1276700辆)。事实上, 在其他国际化产业领域,如化工、运输设备、电子、计算机行业,这种建立在国际化生产经营基础上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企业内部的地位以及决定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地位时已越来越重要。以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其国际范围的生产、经营内部专业化分工而引致的国际贸易,包括海外子公司之间的相互贸易在全球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和规模,一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表2 丰田汽车公司的全球生产、营销分布(1996年)
营销组织 制造机构 培训中心
进口商代理商 制造基地
雇员人数
欧洲 24
3581
3 4434 17
非洲 53
5152 9856 28
中东和南亚
16
3224 1487 11
亚洲(不包括日本) 9
178
12 24743 10
大洋洲
17
3632 4461 3
北美洲3
1603
6 14322 3
拉丁美洲 48
5725 3271 27
2.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国际化产业市场中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样也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并实现的。这样的产业,不仅是高研究与开发强度的产业,同时也是产品差异度很高的产业。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计划的制定、原材料和零配件的供配、生产工艺环节间的投入产出协调耦合、产品的销售以及公司集团的整体、地区和部门管理都是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流转中实现的,所以,在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究与开发布点,并进而实施跨国公司之间组建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的,也主要是发生在这样的行业之内。因此,《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导致了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高集中度又刺激了跨国公司的进一步进入。而跨国公司在研究与开发、产品差异化方面拥有的厂商优势,促使跨国公司活动活跃的行业往往又是高研究与开发强度、高产品差异度的行业(参见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7.p140)。
3.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中化。由于再生产过程的生产经营分工已经高度专业化,因此,与非国际化产业相比,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国际化产业中被布点在任一国家、处在跨国公司全球再生产链环中的生产基地企业,其生产规模往往可达到该产品行业的最低有效规模经济水平,或者说,国际化产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高集中度产业。这是为何就平均而言,国际化产业中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项目普遍规模较大,其产品对外出口的比例也明显较高的原因。
4.市场竞争格局的国际化。整个国际化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主要厂商间的市场竞争格局不再是以一国或一个地区为界限,因此,国际化主要厂商的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建立在产业市场全球一体化基础上的。这实际上意味着,在国际化产业中,市场结构的跨国传导既是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是导致有关产业及其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美国的汽车工业正是从国内的寡头垄断到竞争,然后又因为国外汽车厂商的竞相进入而成为国际垄断竞争市场的,其生产体系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外生产厂商所突破(表3)。 也正因为此,在衡量国际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时,来自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格局才是有经济学意义的。当然,在具体指标的选用上,恐怕得用多厂商集中率来取代传统的集中率指标。
表3 美国汽车业由外商拥有的生产企业及1992年产量
生产企业名称所有者 建立日期(年)
美国联合汽车福特(50%),马自达(50%)
1987
钻石星公司 三菱汽车公司1988
美国日产汽车日产汽车公司1983
美国本田汽车本田汽车公司1982
富士铃木富士(51%),铃木(49%) 1989
美国丰田汽车丰田汽车公司1988
NUMMI
通用(50%),丰田(50%) 1984
生产企业名称雇员数(人) 产量(辆)
美国联合汽车 3500
169000
钻石星公司3100
140000
美国日产汽车 5900
171000
美国本田汽车 10200 458000
富士铃木1900
58000
美国丰田汽车 3975
240000
NUMMI 4250
181000
合计 32825 1417000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gm.com和http://www.ford.com各有关资料统计整理。
(二)度量方法
由于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存在着国与国、行业与行业间的差异,因此,用怎样的指标比较这些差异就变得颇为重要。通常人们用以下四个指标来衡量:
1.跨国经营指数(Index of Transnationality)。
这是根据一家企业的国外资产比重、对外销售比重和国外雇员比重这三个参数所计算的算术平均值,主要是避免因只用以上一个参数而可能产生的误导。
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总销售
+国外雇员/雇员总数
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外向程度比例(Outward Significance Ra-tio)。
一个行业或厂商的海外产量
(或资产、销售、雇员数)
OS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行业或厂商在其母国的产量
(或资产、销售、雇员数)
3.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国内外比例(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atio)。
一个行业或企业海外
研究与开发费开支
R&D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国内或国
内外研究与开发费开支总额
4.外销比例(Foreign Sales Ratio)。
行业或厂商产品出口额
FS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业或厂商产品海内外销售总额
相对说来,第一项指标主要用于跨国公司的研究;第二项指标用得较多,因为它的适用范围更广;第三项指标主要用于超大型跨国经营企业的研究,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第四项指标因局限于销售状况的描述,实际上它是第一项指标的简化形式。
二、产业国际化程度的跨行业比较
(一)三大产业国际化程度总体统计比较
产业国际化是与整个产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特别是跨国经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直接相关的。从现代产业和企业国际化内容来说,恐怕最高形式的国际化经营主要还是对外直接投资。从表4的直接投资行业比重可以看出,以下行业的直接投资相对最活跃,这些行业的国际化程度相对也最高。
表4 若干发达国家主要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
产业及直接投资在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
国家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行业 比重 行业
比重 行业比重行业
美国 石油 15.3 化工
9.5机械工程
7.1汽车
法国 石油 13.2 金属
9.2食品饮料
7.7
电气电子
英国 石油 26化工
9.4食品饮料
6.8
电气电子
意大利石油 7.9
化工
8.8机械工程
6.3
日本 采矿 6.0
汽车
3.5电气电子
5.8
金属
加拿大采矿 6.5
金属
16.1
纸品
11.7 化工
德国 化工
15.6
电气电子
6.9
汽车
澳大利亚 采矿 18.9 纸品
7.7金属
3.7
挪威 石油 11.6 化工
21.9
机械工程
4.3金属
第三行业*
比重 行业 比重
行业比重行业比重
美国 5.9贸易11.7金融26.5
法国 5.4
化工
6.7
金融26.1
英国 3.8金融13.4 贸易
9.0
意大利
金融44.7 贸易
7.2
日本 3.5
化工
3.4
金融22.6 房地产 13.7
加拿大7.2金融27.6
德国 6.1贸易19.6 金融
17.9
澳大利亚 金融47.6
挪威 3.4金融40.8
*金融行业含保险;贸易行业含销售批发。
分析:在以上的第一产业中,9国中有5国对石油业、3 国对采矿业有大规模的直接投资,但值得注意的是,除日本为寻求资源而在采矿业有较高比例的纵向直接投资外,对第一产业进行直接投资的几乎全部是本身在石油和矿藏方面资源丰富的国家。这说明至少在第一产业,跨国公司也有横向扩充其市场势力的强烈动机,当然,实现这种扩张的基础是它们在这些行业领域有显著的经营优势。而在第二产业,各国直接投资明显比较活跃的行业正是我们所论证的化工、汽车、电子电气行业,而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显著的则正是世界三大汽车生产国美国、日本、德国,这与国际汽车行业的厂商竞争格局是一致的。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分布状况实际上也同样反映了非制造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两个行业,即推动和服务于国际商品和资本流动的贸易和金融行业。
资料来源:根据OECD1995年统计数据计算。
1.从第一产业看,石油、采矿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实际上相对于第二、三产业,石油开采历来是国际化经营程度较高的行业,也是大规模跨国公司集中的行业所在。有意思的是,凡是在石油业热衷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自己却并不是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且它们往往还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品消费国,如美国、英国、法国、挪威。与此相反,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对石油开采行业却投资不热。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在拥有一批长期从事石油资源开采、炼制、经营的跨国公司的前一类国家,正是综合性优势赋予了这些跨国经营厂商全球扩张冲动、横向市场扩展的实力和市场垄断的基础。所以,从一个国家的范围看,其产业的国际化经营进程和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批具有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有实力的企业。
2.从第二产业的统计分析结果看,直接投资集中的行业主要是化工、汽车、电子等,从中我们能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第一,投资于汽车行业的国家结构基本上反映了国际汽车市场的生产商结构,即由美、日、德厂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市场结构。这表明,直接投资对国际化产业的市场结构起很大的作用。
第二,若干国家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生产地”,其职能并不仅仅是为满足东道国当地市场的供给(除非市场规模足够大),还得向邻近的市场进行供给。这意味着,对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行业来说,向“生产地”周围国家、地区的供给完全可以通过贸易而非直接投资来实现,这是为何国际汽车市场的直接投资受资国只在少数国家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日本的汽车厂商在美国、英国、泰国、墨西哥直接投资建立整车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就是向这些东道国及其周边国家(地区)欧洲和北美销售其产品。事实上,从汽车厂商的实际国际经营战略看,其生产的布局和生产地的供给辐射范围是呈区域化分散布局的,它对我们正确理解国际化产业的统一市场与生产地点的分布,理解生产的相对地点集中与竞争的广泛国际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一个产业的国际化,从需求方来看,是指任何需求地点都在国际化经营厂商的有效供给范围之内,所以,产业的需求就是由遍布全球的需求统一组成的;从供给方来看,主要厂商的若干由生产基地和与之相配套的营销网络的供给圈的组合构成跨国公司全球所有的国家。另一方面,规模经济效应约束下的MES生产规模要求、 市场需求规模的区位分布特征决定了在国际化产业,跨国经营厂商既要经营规模充分的大,又要有只能容纳有限数量的领先跨国公司。这意味着:
首先,一个产业的国际化只能通过少数国际化经营的大垄断厂商来实现,领先跨国公司的数量过多,只可能产生破坏性竞争,并在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实现跨国公司数量的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者就再也没有了机会:进入壁垒,特别是保护性政府政策可以提供一种建立在市场不完全基础上的“出人头地”的机会;市场中的突破性创新,例如中小规模配套协作厂商的技术发明、工艺创造及创新产品可以制造这样的机会;市场需求的超常扩充或处女地的领先开拓,也能产生良好的机会。
其次,并非所有的产业都能发展为国际化产业。在有些产业,需求和供给的特有技术经济特征和客观条件的要求、约束,使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只适合于当地化经营;同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些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这是为何现有的世界大多数产业还呈现为低国际化程度的客观原因之一。
3.从第三产业看,金融、贸易是两个直接投资比重大大超过制造业国际化程度的行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它的市场供给尽管主要还是以当地化为主,但确实也是所有产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所以在《幸福》世界500强中,金融企业的数量是最多的(银行、保险、 证券等金融企业合计达135家)。对于贸易销售行业(《幸福》世界500强中批发、零售等贸易销售企业合计共36家),它的国际化经营及对各国的影响,除进出口这一块之外,在直觉上还不如制造业,但近十多年来之所以成为直接投资的新热点,原因在于:
第一,贸易和销售有相当部分是直接服务于国际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的跨国流动的。不管是跨国公司自己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全球各地建立销售分支机构,还是大量的贸易中介机构自行投资,它们对商品的进出口、跨国公司中间投入产出品的流通、最终产品的全球销售乃至跨国公司的内部跨国贸易都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二,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相当低,相对于资金的流转量而言,沉淀性资产的比重往往极低。因此,在这样的领域有着大量的贸易商、中介商、代理商在进行着服务于国际化产业的贸易活动。但我认为,该行业只是在性质上较多地与国际贸易活动相关联,但它不属于我们界定的高度国际化产业。
(二)制造业国际化程度比较
从理论界定看,凡是可被列入跨国公司行列的厂商,其经营能力是应当达到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程度的。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在许多行业都有不同数量的跨国公司,但同样的跨国公司,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是否处于国际化产业往往会显著影响到相应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程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经营国际化和产业国际化是两个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经济现象。
就制造业而言,其中有四类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应当是比较高的:
1.若在本国(母国)全部或部分生产,其经营必然是不经济的产品生产行业,如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大的石油、木材加工、烟草、橡胶等行业。
2.研究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如计算机、电子设备、医药产品等行业。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历来被视作为敏感性行业的航空航天工业,各国政府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其国际化加以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各国都只允许外商以新投资方式对这些行业进行有限股权或管理权基础上的投资,股权比例最高也就50%。
3.规模经济效应特别明显的行业,如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业。
4.加工行业中资本密集度高,同时又具有高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产品生产行业。
事实上,按我们前述的外向型指标计算,化工、电子电气产品、汽车、炼油、食品加工等制造业行业的国际化程度确实明显较高。
(三)服务行业国际化程度比较
除金融行业之外,整个服务行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平均偏低。尽管我们可从《幸福》500强或1000强中找到不少服务行业的大公司, 但从世界25家最大海外资产拥有企业的排列来看,其中并没有服务行业的跨国公司(但在发展中国家25家最大海外资产拥有企业中,有4—5家为服务业企业)(参见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7.p7)。究其原因,除这些行业本身的技术、产品特点之外,各国政府,尤其是许多国家对一些敏感性第三产业的严格管制与对外商的限制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经济的全球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自由化程度(参见 UNCTAD:World Investmennt Report 1997.p15)。
尽管服务行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要明显低于制造业,但是,各个国家在第三产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上同样存在着和制造业一样的差别,如表5所示。
表5 若干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的服务行业
国家和地区 行业
日本 批发、银行
美国 金融、广告、零售、会计、商务咨询、
快餐、食品服务
英国 贸易、银行、出版、保险、法律、宾馆等
保险分保、航空
德国 保险分保、航空、铁路
法国旅游、建筑工程
希腊 航空运输、船运、旅游宾馆
韩国 贸易、建筑工程
香港 航空运输、旅馆
资料来源:张纪康:国际化产业特征、结构及其国际比较,《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8):7—10。
三、产业国际化程度的跨国比较
由于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和国民经济结构、市场规模,以及国际化经营中的历史经验积累上的差距,各国相同产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同样有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在以下括号内的行业(基本上都是国际著名的高国际化产业)中,不同国家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1)比利时、德国、英国(化工行业)。(2)荷兰、瑞典(电气工程)。(3)美国、德国、日本(汽车)。
即使是在同一行业,由于市场、投入产出关系构建中的心理距离偏好等因素,不同国家厂商的产业国际化程度是有明显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还是源于厂商国际化经营程度上的差别。例如,从世界8 大汽车厂商跨国经营指数上看,不考虑它们拥有的海外资产的绝对规模,德国汽车厂商的国际化经营程度要高于美欧汽车厂商。
实际上,国与国之间相同产业国际化程度的差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范围和程度存在着差异。这可以从联合国统计的有关各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国家分布上看出。
1.注册的母公司数在3000家以上的有德国、瑞典、瑞士、日本、美国、韩国,在1000家以上的有芬兰、法国、荷兰、葡萄牙、英国、挪威、加拿大。可见,不考虑规模,跨国公司数量最多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发达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有效需求规模显著较小的欧洲中小国家瑞典、瑞士的跨国公司数量之多引人注目。实际上,按照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小国产业国际化理论,拥有某些特有优势的若干发达国家由于市场有效规模有限的约束,往往在国际化经营的动机上更为强烈,相应地,其企业走向跨国经营的时间往往也更早一些。这是若干小国有相当数量著名跨国公司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相对比,除韩国外,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注册的跨国公司数普遍低于1000家,超过300家的也只有巴西、哥伦比亚、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土耳其。需要指出的是,本国市场现实或潜在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对外开放有限度的情况下,往往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动力上变得相对缺乏,而这些国家的政府,在推动或服务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力度上,也常常表现为不足与低效。
2.直接投资分支企业超过10000家的国家有德国、美国、中国、 菲律宾、新加坡、捷克、匈牙利;在3000家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日本、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中国台湾、波兰、俄罗斯。这表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及经济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市场规模通常较大,经济开放,投资环境相对较好。另一方面必须看到,那些国外分支企业数量众多的跨国经营企业所在母国,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技术内含、产品、工艺先进程度都未必是与其国际化经营程度相匹配的,这在那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尤甚。
3.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相对说来比较广泛,或者说,在国民经济的许多行业中它们都有跨国经营企业的存在,只不过这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因资源秉赋、竞争环境和优势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最为典型的恐怕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这世界五强。相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尽管有时候在数量上让人印象深刻,但其产业或行业的分布常常是偏置的,即与发展中国家优势要素资源的非均衡分布相对应,更多地集中在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乃至绝对丰富的行业,其资源利用效率往往不高。因此,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企业的跨国经营成本常常过于偏高,甚至有时不得不依赖其母国建立在垄断或竞争优势基础上的利润来进行补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时是为了创汇,或者说是为消极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外部平衡而不得不为之。这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对实现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力不足的主要根源,毕竟跨国经营成功的核心所依赖的是企业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而非主观愿望。
[收稿日期]1999—12—15
标签:直接投资论文; 跨国经营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销售行业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