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刊物到底姓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刊物论文,姓什么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语文期刊已逾百家,覆盖的中学生读者多达2000多万,是我国期刊方阵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
尽管语文期刊发行状况优于其它学科教育杂志,但与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的综合类、生活类杂志相比,仍是发行小户。绝大多数语文刊物月发行量不到5万份,超10万份的屈指可数,而综合类、生活类青年刊物,如《辽宁青年》《初中生》之类,发行过50万大关的早已争辉大江南北各省。同一市场,发行效果殊异,原因颇多,其中极重要的一项,是以技能性立身的语文杂志,定位过于偏、窄、死。
人们习惯把教育期刊称为教辅类读物。“教”一指教学,二指教材,按传统观念,语文是以传授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知识技能的学科,所以语文姓“语”,辅助语文教育的期刊也跟着姓“语”。不少语文刊物,欣然接受这种附属地位,翻翻邮局征订册,诸如“紧跟教学”“与课本同步”之类广告语赫然在目。然而,随着人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加深,语文姓什么,语文杂志姓什么,已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学科热点问题。
近20年,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定位展开了建国来最深入、最广泛、最热烈的探讨。80年代初,批判了以前否认语文技能性错误取向后,语文界逐渐成为“工具性——技能性是中小学语文科的本质属性”(江西教育出版社《语文教育学》)观念的一统天下。课本、考测、示范教学、研讨会均围着技能转,各种模式训练充斥学校,语文的生动性不见了,学生也成了训练工具。这种状况引起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社会各界强烈不满,也引起了人们对“语文姓语”的质疑。不少教师为自己俨然成为教学匠人的变异感到震惊和无奈。正缘于此,1997年《北京文学》倡导的关于语文本质的讨论,很快引发全国反响,成为冲击语文传统观念的巨波猛浪,一大批在社科界有影响的学者挥戈上阵慷慨陈词,一大批学生家长及教师现身说法反思时弊。人们逐渐明确:语文课程重“语”轻“人”,重技术轻精神,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最惊心、最危险的倾向。由北大钱理群教授等高校学者提出的“语文学科应立足于人的发展”(钱理群),语文教育“应该是整个人生教育的一部分”(华中师大:李宇明)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最终在90年代末成为教育部《国家基础课程指导纲要》(草)规范语文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要立足于学生心灵的全面发展,就应从仅仅关注知识、技能承传的窠臼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对自身包括言语技能在内的创造能力的大完善;对亲人、家庭、国家,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升华到理性层次的真、善、美的大追求,就这层意义而言,语文姓“人”,语文刊物也姓“人”。
语文杂志可以而且应该具有区别于课本的独立个性及话语优势。在整合知识技能与人生理念这组矛盾的过程中,相对一本对众生、一本历数年的课本,期刊更具因人施教、因时施教的机动性;相对注重规范、注重经典的课本,杂志更具富于变化性、富于时代性的时效功能。如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写的是父子亲情,父亲过铁路、爬站台的细节,曾使40年代的中学生潸然泪下,然而却难以打动当代中学生,一些学生看了甚至发笑。什么原因?时代不同,学生的思维基质不同。上海女作家秦文君在《中学生的情感世界》系列报告文学中写的当代父子关系,却能深深感动学生,两相参照,学生才能更准确理解不同时代的父子情。多位教师的实践证明,就“立人”而言,当代力作的阅读效果,并不亚于半个世纪前的名文。
确定“语文立人”的学科观念是一回事,以此取向构筑学科的系统工程又是一回事,仅教材建设,就绝非数年能毕功。因而,身在语文圈内又具有灵活话语权的语文杂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笔者所主持的语文刊物,一改以前尾追教学的编辑方针,重新定位于中学生现代人格的重塑,杂志重头力作及编选的阅读材料以此为中心,开创了一些诸如“精美短文导读”“真情一束”类的弹跳着青春脉动的专栏,开设了口无遮拦的“学生子龙”等交流性园地,刊物已从“白首说玄宗”的纯知识性技能性的传统定位突围出城,数年来发展颇快,几年光景,月发行量从1万份到逾10万份。我们深信在校正几十年的语文教育积弊的过程中,“语文杂志姓人”的观念终将被时代认可,终将成为推动杂志发展的巨大动力。
标签: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