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11月,中美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接着,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也达成了关于中国“入世”的双边协议。上述协议以及1999年4月于美国华盛顿签署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一大核心内容是中国将向世界扩大开放粮食市场。这不但将使我国粮食市场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也为构造中国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与粮食流通新格局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入世”后可能给国内粮食市场(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在内的主要粮食品种市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预测和判断,以期有关部门和企业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一、“入世”对大米市场的影响
“入世”后,按美方公布的大米关税配额,中国要当年进口260万吨,然后逐年增加,到2004年增加到530万吨。其中,近一半的配额将用于进口中等大米和糙米,在这方面美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传统的大米出口国如泰国、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将努力寻求对我国增加大米的出口机会。从总量关系看,我国未来很有可能从大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并因此给国内市场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入世”将加大国内大米市场的供求矛盾。据1978-1998年21年的统计,大米净出口17年(净出口量1637万吨),净进口2年(净进口量209万吨),21年总计出大于进,净出口总量1428万吨,年均68万吨。从市场供需关系来看,我国稻谷生产自进入90年代以来连续获得较好收成。在存在净出口的情况下,国内稻谷年供给量始终保持在1.8-2亿吨的水平,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这一供给量尚未将国家库存和农户存粮考虑在内,因此,国内大米市场已经出现总量过剩。同时,由于稻谷总体品质不佳,造成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库存顺价销售难度增加,客观上又扩大了大米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
数据显示,我国在90年代以前很少进口大米。进入90年代以后,也仅有1995年的进口量达到164万吨,其他年份进口量都在几十万吨。1999年1-10月我国仅进口了14万吨大米。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稻谷产销大国,进口大米主要是基于调剂品种的需求。“入世”后,逐年增加的进口关税配额将使进口大米从主要在“质”方面扮演调剂品种的角色,转变为主要在“量”的方面继续增加对市场的有效供给。但完全实现上述美方公布的大米关税配额是不可能的。因为20年来,1995年进口大米量最多也只有164万吨。但因有私营等份额部分(130-265万吨),由于有差价可以营利,未来大米进口量的增加将在一定时期内加剧国内大米市场的供求矛盾,并造成库存压力进一步增大。
2、“入世”将使国内大米价格继续下跌。在市场价格方面,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国内大米市场价格自1997年以来呈总体下跌态势,平均跌幅达到25%,产区农民已经受到稻谷价格持续下跌的严重困扰。价格的持续下跌反而刺激了农民的售粮行为,并进一步压低了大米市场价格。虽然1999年南方稻谷的收购价格较上年跌幅不大,但根据当前国内大米市场的供需形势,今年下半年国内大米市场价格仍将呈下跌态势。这不仅会对农民产生影响,也会对国有粮食部门的敞开收购和顺价销售政策构成一定的威胁。
3、“入世”后我国大米出口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中美双边协议的签署,使美国稻谷获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但对中国大米出口将产生消极影响。据资料所载,近年美国稻谷的年产量在600-700万吨间,中美双边协议签署后,美国稻谷协会表示将考虑扩大该国稻谷的播种面积,以满足可能增长的出口需求。美国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研究以机械化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以降低的稻谷生产成本。美国稻谷产量明显增长后,其大米出口有可能会与东南亚出口国形成激烈竞争,从而大幅提高美国大米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所占份额。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大米市场的竞争局面。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出口大米以籼米为主,且大部分是中等大米和糙米,而美国出口的大米也是以中等大米和糙米为主;“入世”后,我国将逐步取消大米的出口补贴,由此,未来中国大米的竞争力将受到削弱,其中长江中下游的主要货源地省份,在短期内受到的影响将更大。
但除上述不利因素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值得注意。首先,平等的贸易机会将为中国大米的出口创造有利条件。1997年以来,我国大米出口总量呈明显减少的趋势。1999年1-10月,由于受到泰国、越南等出口国的激烈竞争,我国总计仅出口大米231万吨,同比减少18.8%。“入世”以后,主要的大米进口国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将趋于减少,同时现阶段稻谷仍属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
其次,进口大米在国内市场所占的重量较小。相对于中国每年近2亿吨的稻谷产量而言,260-530万吨的关税配额仅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6%-3.5%。即使完全按照配额数量进口,进口大米在总量上也将很难对国内市场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实际上,根据世贸组织的合理规则,各成员承诺的配额数量仅是一种市场准入机会,并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指标,世贸组织本身及其成员都没有权利要求其他成员必须完成有关的配额数量。因此我国同样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合理规则对进口关税配额的实施加以调控,以进一步减弱国内大米市场可能受到的影响。
二、入世对我国小麦市场的影响
根据中美双边协议和中加双边协议的规定,中国将在入世后第一年提供730万吨的进口关税配额,并且在2004年增加到930万吨。在后来的中欧双边谈判中,增加对中国小麦出口也是欧盟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决定了在入世之后,我国小麦市场将受到广泛的影响。
1、“入世”将使国内小麦供过于求的矛盾继续突出。从小麦供求看,我国小麦生产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四年获得较好收成。在进口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国内小麦年供给量仍保持在1.1-1.2亿吨的较高水平,而国内小麦年消费量则在1.1亿吨左右。把国家库存和农户存粮考虑在内,小麦市场总量过剩的态势已较明显,这与90年代中期以前的总量短缺有本质的区别。
90年代中期前,我国一直是国际上重要的小麦进口大国,年平均进口量约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内供给能力的提高,进口量也随之缩减到1998年的149万吨。1999年1-10月,我国小麦进口量进一步缩减为35万吨。尤其重要的是,最近几年美国小麦在中国进口小麦中所占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正是促使美国强烈要求中国增加小麦进口配额的重要原因之一。“入世”以后,小麦进口数量将重新回升,而国内供给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小麦市场的供求矛盾和库存压力都将因此而增大。由此,入世后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将继续走低。增加进口后,农民小麦种植收益、国有粮食部门的顺价销售都将受到影响。
2、“入世”后小麦种植结构调整将在短期内受到影响。为改进小麦品质,我国从1998年开始明显加快了小麦种植结构的调整。华北及黄淮地区的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正明显扩大,东北春麦及江南冬麦的改良和播种面积的调减也在进展之中。这是根据市场供需形势作出的正确调整。但是品质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由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小麦的总体质量普遍高于我国,其中加麦和澳麦的质量更加突出,因此在进口增加后,市场对国产小麦的需求,优质小麦流通渠道的建立和完善都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可能造成小麦品质改良和结构调整过程的迟缓。而且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国内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社会净收益已经在1997年以后变成负值。因此“入世”对小麦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较为不利。
3、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中美双边协议使美国小麦获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在双边协议中,中国不仅承诺增加小麦进口量,同意按受低度污染的TCK小麦(带矮腥黑穗病菌的小麦),还承诺对美麦的进口关税略低于平均关税水平。这样,美国小麦今后可以从西北太平洋港口直运中国,而不需绕道墨西哥湾,从而大幅降低运费,提高了美国小麦的竞争优势。
但以下因素的同时存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入世”对我国小麦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首先,在国产优质专用小麦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口较多的小麦可以填补国内供给的不足。我国目前年需求优质小麦约1000万吨,在2010年以前可能会增加到2000万吨。目前国内优质专用小麦年产量已达到1000万吨左右,但是独立的流通体系尚未形成,因此有效供给数量较少,增加进口则将对此构成补充。
其次,进口小麦的价格优势不大。从中美小麦价格比较来看,美国小麦目前的离岸价格(西北太平洋港口FOB)在120-140美元/吨(含994-1160元/吨),国内华北及黄淮市场二级小麦价格在1200-1300元/吨之间,其间的差价为150-200元/吨。考虑大洋运费和关税后,中美小麦价格的差价很小,因此,进口小麦对国内市场可能构成的价格冲击不大。且在中方承诺逐步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后,美、加、澳等国也将逐步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因此进口小麦价格将趋于上涨。在国内小麦价格总体水平仍将有所下跌的情况下,国产小麦在价格和品质等方面的劣势有望减弱。
此外,我国调控小麦播种面积后将使国产小麦的供给水平得到一定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减轻进口小麦所带来的压力。
三、“入世”对我国玉米市场的影响
据中美双边协议的规定,中国在“入世”的第一年要提供450万吨玉米的进口关税配额,并在2004年增加到720万吨。当然,能否形成实际的进口量,尚需具体的市场情况来决定。即使如此,“入世”仍将给我国玉米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1、当前国内玉米供给严重过剩。进入90年代,由于国内玉米抗灾能力的提高和播种面积的扩大,我国玉米年平均产量已经达到1.2亿吨的高位,1998年的产量还创造了1.33亿吨的最高记录。在努力扩大出口的情况下,我国玉米的年供给量仍接近1.2亿吨,已经超过了国内玉米的年消费量。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连续几年不景气,使得饲用玉米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市场采购量的减少和价格的持续下跌,造成北方主产区因库存量增加,粮食仓容十分紧张。在这样的局面下,增加进口势必会加剧国内玉米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并造成市场价格继续下跌。
2、进口玉米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虽然国内玉米价格自1997年以来连续下跌,产区价格平均跌幅达28%,但由于近年美国玉米价格也呈跌势,因此美国玉米运达我国后仍具有价格优势。目前芝加哥市场上的中等玉米价格为79美元/吨左右,考虑运费和税费等因素后,运达我国南方港口的价格为110美元/吨(合910元/吨),低于国内当前南方港口970元/吨的交货价格。此外,进口玉米还有质量上的优势。由于美国玉米种植较规范;单一品种能够作到连片大面积种值;因此在收获、烘干和储运的过程中可以保证玉米的总体质量。而国产玉米的分散种值、采摘、晾晒和储运恰与之形成了差别。因此,我国南方的畜牧业主产区将对美国玉米形成较强的需求偏好。实际上,自1997年以来,南方饲料和畜牧业企业就一直在要求进口美国玉米。
3、“入世”后国内玉米出口难度将增大。原有的“北粮南运”的一统格局将被打破,东北玉米要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但根据中美双边协议的规定,中国将取消粮食出口补贴,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出口玉米的竞争力。因此,“入世”后我国的玉米出口数量难以出现快速增长。
未来受到最大影响的将是我国北方的玉米主产区,尤其东北地区。由于该地区集中了我国40%的玉米产量,因此在国内玉米有效需求不足的过程中受到的损失最大。“入世”后,该地区将因为南方玉米需求的进一步减少而承受新的压力。而因南方进口增加造成的对国产玉米需求的减少不可能全部转变为出口量的增加。而对我国南方畜牧业而言,进口美国玉米则十分有利降低饲料的生产成本和提高畜产品的竞争力。
* * * * * *
可见,加入WTO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只要我们应对措施得力,操作得当,就可以趋利避害。关键要抓好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用足用好WTO对我有利的规则,保护好农业及粮食的发展。二是要加强对国内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支持,改善品质,提高单产,从根本上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减轻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及粮食造成不利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