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中游的图书流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_物流中心论文

基于供应链中游的图书流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_物流中心论文

试论基于供应链中游的图书流通信息平台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游论文,供应链论文,试论论文,图书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构建的主体及其提供的信息的性质的不同,我国现有书业信息平台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上游的出版集团为背景建立的书业信息平台。中国出版集团所属的中版通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中国可供书目》月刊为基础搭建的“书业公共数据交换中心”(http://www.cbip.cn)即属此类,每年向社会报道超过10万品种的中文新书信息。[1]二是民营企业的第三方信息中介机构建立的书业信息平台。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由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始建于1998年的“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其监测的零售终端销售数据和发布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在业界具有较好的声誉和认可度。[2]三是与传媒力量联手打造的书业信息平台。东方出版交易中心和中国图书商报社联合开发的“中国出版物流通监测系统”(http://reports.isbnok.com/)即属此类。该系统汇集了自2004年以来的图书零售信息,目前监测范围包括23个省、直辖市门市采样点837个,监测图书零售码洋每年约40亿。[3]

这些平台的不足之处是:1.发布的多是静态的在版书目信息;2.采集的终端市场数据具有一定时滞性,所以对市场状况的反映不是即时的;3.上下游供应链环节信息系统相互脱节,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对接互联,对于上游的出版社选题策划、中下游分销商的采购和销售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一、“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决策不能没有供应链中的商品流通信息交换的支持。因此,笔者认为,鉴于目前书业信息平台的现状和书业发展对书业流通信息的需求,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非常必要。

1.“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的主要特点

本文中拟构建的“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以互联网为平台,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充分利用没有地域限制和没有时间限制的互联网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为信息平台,运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书业相关出版、发行和零售企业可以及时上传、整合、发布和共享图书流通信息。

(2)该平台是基于我国书业物流系统的,以发行集团近年来新建的大中型现代化书业物流中心的信息为基础。之所以要选择发行集团的书业物流系统为基点,是因为它居于供应链的中游这一核心枢纽地位,图书在供应链中的流转状态和市场需求状况都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物流部门的进库、发货、退货和库存等数据得以及时地反映;同时,居于中游的物流中心具有在供应链中衔接上下游业务的特有的地位优势,有利于向上下游延伸,逐步整合上、中、下游的图书流通数据,不断提高书业供应链整体的图书流通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3)与书目信息的相对静态性不同,该平台旨在提供图书市场和流通中的动态信息,所提供的信息以动态性和及时性为重中之重,通过对图书单品种全流通过程信息的跟踪和反馈,为信息获得的实时性和精确性奠定了基础,进而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保障。

(4)平台的构建视野将着眼于供应链整体,而不是某一个环节。该平台服务对象是供应链全体;收集的信息首先立足于大中型物流中的图书商品流转数据,然后逐步整合上下游业务数据;此外,参与平台信息提供的主体也将是涵盖供应链全体的。

2.“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的主要信息内容

从提供的信息内容类型来看,拟构建的信息平台的信息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子系统:

(1)图书在版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的信息一部分来源于图书进入物流中心仓库的时间、版本信息,另一部分更主要的来源,有赖于将来条件成熟后,更多的出版社加入到该平台进行信息的提供和共享,以服务众多的图书采购商。

(2)图书销售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的信息主要是图书从物流中心发出进入销售环节的信息。相对来说,这个子系统目前比较容易操作,现在的大中型图书物流中心基本都已实现与全国绝大多数市场销售终端的信息网络连接,获得大量终端实时销售数据和图书在架数据是可行的。

(3)图书库存信息子系统。这里的库存包括企业安全库存和图书滞销回流形成的库存。该子系统的信息同样要以物流中心现有的图书库存信息为核心,逐步纳入相继加盟的上游出版社和下游零售店的库存信息。当然,将图书在库信息上网,这在实践中可能会涉及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问题和认识问题,应通过协商分步骤实现。事实上,日本小学馆在2000年对此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图书在途信息子系统。这一子系统的信息是基于物流中心的业务信息,包括物流中心与主要大客户的图书送货在途和图书退货在途信息。这将方便出版社对本版图书流转状况和同类书市场需求情况的及时把握,对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业务结算、出版社的印数预测和重版决定、分销商采购等都有参考价值。鉴于互联网与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实时传递信息,这一子系统的另一个拓展目标就是将图书运输信息(比如图书运输需求、运输车辆提供)加入其中,更多地利用互联网整合业内外运输资源,提高物流发运效率和效益,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二、“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构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文提议拟构建的“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应当以互联网为信息交流平台,以目前我国已有的物流系统为初期建设的内容基础。互联网为平台易理解和认同;那么,为什么要以物流系统为内容基础呢?对此,笔者认为这样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首先,从理论上来讲,所有图书商品的市场信息都可以在物流系统的流转中得以集中而及时地反映。而相比上游出版社和下游零售店而言,位于供应链中游的大型批发商有着得天独厚的“承上启下”的优势地位,大中型物流中心品种多,覆盖面广,商品流转不息,因此它既是供应链中图书商品的集散地,也是供应链中图书商品信息的集散地。通过对这些信息实时的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能有效实现上下游的沟通和互动,为出版社选题和书店销售提供科学的信息保障。如中游的库存商品信息就可以为上下游双向使用,下游零售可以把它作为采购依据,上游出版社则可以它作为加印、备货和发货的依据,并可通过它反映出的图书动销率及时准确地把握图书市场需求变化,等等。

从实践中来看,近年来我国书业物流发展迅速,无论是国有书店还是民营书店,物流建设都如火如荼。尤其自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集团纷纷完成或正在进行现代化的书业物流中心建设,这为构建基于物流系统的全国书业流通信息平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条件。首先,目前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以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内北京国际图书城的信息中心为例,其在2007年底就已经实现了与全国200多家主要出版社的信息对接,与北京100余个经营网点和上海、天津等地多家新华书店的联网,能提供18种20亿条以上的业内信息。每天不间断地在其中心大厅的巨大显示屏上滚动播出多种行业信息。[4]其次,大型书业物流中心备货品种丰富,市场覆盖面广,通过实现对单品种从出版、销售、退货、库存的流通全过程状态信息的跟踪能较好地反映出图书市场的整体态势。

三、“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1.“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构建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整个平台构建的现实性、功能的实用性和平台运转的有效性,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权衡考虑,并遵照一定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

(1)前瞻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将该信息平台取名为“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是以涵盖全国绝大部分图书的市场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为建设的最终目的,因而要求其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展性,同时由于图书、图书市场需求和技术都在不断的变化中,也要求信息平台的搭建有适当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方向。而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建设初期主要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大中型物流中心的信息为主,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建设实现一定的性能标准,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然后投入试运行。如果试运行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就可以投入正式使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功能需求,可以逐步地加以补充和完善。

(2)先进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保证信息平台的高效性,满足对图书市场信息、流通信息的及时捕捉与动态管理,就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但新技术往往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安全性还没有完善。因此,既然信息平台直接服务于众多书业企业,必须要承载大量经济数据(包括不同级别会员企业的业务数据),那么就要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保证系统运行时的稳定与安全。

(3)经济性与可靠性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性是强调该项目建设中的投入产出效益,主要关注各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要求在各项投入中做到最低成本,实现最大收益。所以书业流通信息平台的构建过程必然也会遵循这一原则。但需注意,信息平台运转的稳定性、提供数据的准确性是信息平台获得信任和认同的一个关键。也就是说,信息平台建设中的投入要素的经济性选择要以平台的可靠性为基本前提,两者要相互结合,综合考虑。

2.“中国图书流通信息平台”构建的实施

(1)主体:组织者与实施者。全国性书业流通信息平台的搭建者的权威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保证倡议者和组织协调方的权威地位和号召力,一般可以由新闻出版总署及一些相关的行业协会发起提议和编制方案。这样在贯彻实施和全面推广中就有了组织宣传的保障。同时在搭建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帮助协调解决,保证平台建设和运转的顺利进行。

具体实施主体,应该由供应链中具有实力的核心企业承担。建设初期可以选择具有相当规模且运转良好的一二个大型物流中心(如北京发行集团的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出版物物流中心)来承担,同时寻求专业技术公司,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协助。随着加盟信息平台的出版社、发行商和书店的增多和平台运转模式日渐成熟,可以从中独立出一个实体,以第三方的身份专门从事该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以保证平台的质量与效率。

(2)过程: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整个构建过程要分步骤进行,由于受原有发行体制框架的行政区划限制,首先可以依托某一地区现有的新华书店物流中心为基础,构建区域性书业流通信息平台。如可以选择江苏、浙江、上海等几个地理位置靠近且书业物流又发展得比较好的省市联结进行试点,开始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相似的平台进行调整,以节约资源。例如2006年3月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就与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社店信息对接”协议,两年多来历经信息交换、单据往来、收货回告和财务对账结算四个阶段,在图书交易业务的发布、采购、发货、退货、统计、对账和结算七个环节信息实现了对接。

同时,信息平台的顺利构建还必须先在局部进行信息对接试点工作,通常只有在10家以上出版社及5到10家流通企业各个环节全面实现对接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推广。此外,在区域性书业流通信息平台构建成功的实践基础上,注意分析总结出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构建方案,包括构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优化途径,并对平台的地域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由此再向全国范围推广施行。

(3)盈利模式:会员制与增值性服务。在实际运营中,可引入会员制进行组织管理。初期的会员必须是书业供应链中的、向信息平台提供自己企业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书业企业,以此鼓励和实现成员企业间相互共享信息。平台建设资金来源多样化,但初期的资金有相当部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本信息平台不以营利为目的,但要能养活自己。“优质服务,成本价格”是其运行宗旨。除了一般信息共享外,对于额外定制的增值性服务需求,则可以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收费,如特定产品、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市场信息研究分析报告的提供;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提供图书在途运输的实时跟踪查询服务等。

注释:

①书业公共数据交换中心.“中国可供书目中心”免费发布书目信息.[2008-09-02].http://www.cbip.cn/space/?action-viewnews-itemid-98

②郑媛.北京图书博览会昨日天津开幕.[2008-09-08].http://book.hexun.com/2008-09-02/108523920_1.html

③东方出版交易中心.监测系统数据采样书店说明.[2008-09-08].http://www.isbnok.com/stA_i/shownews/58.do

④王坤宁.全国最大: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扬帆起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11-02

标签:;  ;  ;  

基于供应链中游的图书流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_物流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