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节奏_教学过程论文

论教学节奏_教学过程论文

论教学节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节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课堂师生心理氛围、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机智等等,其中教学节奏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恰恰是这个方面,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被普遍疏忽了。笔者认为,对教学节奏的忽视,或者说教学缺乏节奏,是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节奏是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是生命的发展,是发展的生命。一切都在节奏中发生、运动和发展,一切发生、运动和发展也都在节奏中得以实现。有运动必有节奏,有节奏必有运动,节奏是世界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法则。

我们暂且将节奏的范畴假定为:言行、动静、张弛、轻重、缓急、强弱、冷热、长短、宽严等九种。这九对节奏范畴就它们的内在联系看,动静是最基本的范畴,其他八对范畴可以理解为是它的派生和转化物。节奏实际上存在着类型差异。对于节奏类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型节奏、组织型节奏和个体型节奏三类。本文讨论的教学节奏就属于组织型节奏。

何谓教学节奏?简言之就是教节奏与学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型节奏,尽管它关照着教与学两方面的节奏,但其落脚点是在教的节奏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说的教学节奏其实主要指教节奏。至于学节奏,它是学生因其生理心理特征而形成的一种个体型节奏。不言而喻,学节奏是教节奏(亦即教学节奏)的基础,前者制约后者。学节奏包含两个主要的变量因子,即生理因子和心理因子(或称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生理因子在量度、强度、速度等方面制约学节奏,心理因子在结构、内容、策略等方面制约学节奏。因此,教节奏在因应学节奏时就不能不详察学生的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

这里,我们先将学节奏中的生理变量作简略勾勒。人们一般根据生理发育状况把小学1—3年级定为儿童发展期,小学4 年级到初中为少年转变期,高中以后为青年定型期。

处于儿童发展期的儿童生理在总体上呈平稳有序的发展,各种器官完成量的发展,多数器官功能得到完善和健全。处于少年转变期的少年身体在发展速度上呈快速发展,生理机能发展也相对加快,出现第二性特征,耐力增强,生理机能进入由量向质的转变发展时期,生理发展进入所谓的“失衡期”。处于青年发展期的青年生理经过身体和机能在量和质的交错发展演变之后,趋于成熟和定型,以后仍有发展,但这种发展只是量的一种增减。不少心理学家都支持这种意见。美国心理学家索里等人认为,从儿童到青年的发展,虽然各部分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总体趋势仍可表述为:儿童早期慢,青年前期快,青年晚期慢,到十八九岁时则进入平稳阶段。(注:索里、特尔福德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 页)日本学者小林利宣认为,从初中到高中前期是加速发展期,到了高三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了。(注:小林利宣著,杨宗义等译:《中学教育心理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23页、42页)

基于生理变量的心理变量要相对复杂一些,心理变量的内容较多,这里,我们选择与教学节奏相关的内容加以描述和分析。

关于思维特点,皮亚杰将7—11 岁儿童的思维称作具体运演(具体思维),将11—15岁少年的思维称作形式运演(抽象思维)。通常人们将前一种思维称作形象思维,而将后一种思维称作逻辑思维。不论何种称谓,其表达的内容大同小异,都认定思维的这种发展特点。

关于注意力,教育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的注意力具有集中时间短、易分散和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教育心理学家加梅佐等人认为,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它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是由于学生的兴奋比抑制占有优势,由于疲劳和超限抑制来得快,只能在短时间内从事同一种活动。(注:参见M.B.加梅佐等著,戚长福等译:《年龄和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而青少年的注意力则具有集中时间较长、可自我控制和以有意注意为主的特点。除此之外,注意力的强弱还与引起注意的其他外因(如教材、教师、环境等)直接相关,与学生情绪相关,与学生疲劳状况相关,等等。

关于认知特点,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兴趣广泛,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记忆开始由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转向逻辑记忆和意义记忆,学习上出现分化,学科上出现选择。高中及高中后的学生理解和逻辑分析能力增强,意义记忆和方法记忆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学习进入系统化和概念化时期。

关于情感特点,小学阶段学生情感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初中阶段学生情感开始丰富和复杂起来,进入情感冲突和情感不稳定发展的时期,即所谓心理闭锁时期,生理演变以及初始的社会意识和成人意识使他们的情感由单纯进到复杂,并由此引起剧烈的初期振荡。高中阶段及其以后,学生经过情感的初期振荡后开始用理性来调控自己的情感,尽管这种调控仍是十分有限的和不稳定的。

观照上述,教节奏理当因应学节奏,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节奏来确立自己和调适自己,形成科学的教节奏。科学的教节奏实际上就是在教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整和处置动与静、言与行、轻与重、缓与急、张与弛、强与弱、冷与热、长与短、宽与严等方面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度量。相对于学节奏,教节奏因应如次:

1 教节奏之一:时间节奏

时间节奏即时间长短的合理交错,亦即教学时间的合理分割。它包括:第一,课时分割。小学课时的长短应与中学有所区别,而不应齐步走。前者每节课可考虑不超过30分钟,后者则可考虑控制在40分钟之内。总课时前者应大大少于后者。第二,讲练时间分割。每节课讲与练的时间,小学可考虑五五开,中学可考虑不得低于三七开(即练习时间至少要占三成)。第三,课堂学习时间与户外活动时间的分割。小学生户外活动与课堂学习的时间比例,可考虑五五开;中学生则可考虑四六开(户外活动占四成),二者应适当交叉,不宜集中安排。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上下午时间分割、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之间的时间分割,等等。学生注意力差异是教学时间分割的依据。

2 教节奏之二:语言节奏

语言节奏即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变化和表现力变化。语音语调语速变化是教学中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恰到好处的语音语调语速变化就恰似一首和谐的旋律,令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久听而不厌,经久而不疲。一般地讲,教学中当讲到关节点(重难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可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一般性陈述和过度性陈述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语速,使其重新兴奋起来;当课堂组织教学出现问题时,也应作出相应的变更。此外,在教学中伺机的语言停顿,也是语言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的过程中每每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现象。我们讲语言表现力的变化,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的庄谐变化,即将庄重严肃的语言与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有机交替起来。一味板着面孔说教或一味打浑逗乐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中学教学更是如此。学生认知特点和注意力特点是教师语言节奏变化的依据。

3 教节奏之三:教态节奏

教态包括教师在教学中的举止和表情两个主要方面。所谓举止的节奏,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动静搭配。无疑,一个教师在讲台上长时间站着不动地讲解,或坐着不动地讲解,必使课堂气氛了无生气,学生在沉闷的气氛中学习,最易产生疲惫感。教师如能把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动与静巧妙地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会收到大效。进一步讲,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在动与静的交替中学习,那准会是另一番全新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表情的节奏,即是教师面部表情的适宜变换。老拉着脸、板着面孔地讲解,必定造成紧张沉重的课堂心理氛围;总是微笑着讲课,缺乏表情变化,同样会产生不良效果。严肃的表情、诙谐的表情、兴奋的表情、赞赏的表情、讨论的表情等等,应有机地交替变化。具体地讲,表情应根据:1)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作出变化。2)教学内容内含的情感因素和教学内容的情节作出变化。教态节奏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有效的原则。那些别扭的动作、不自然的表情必然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情感表现至关重要。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和情感特点是教态节奏变化的依据。

4 教节奏之四:视听节奏

视听节奏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多种图象和多种声音交替显现。课堂上只有教师和黑板两个图象,显然过于单调,倘若辅之以幻灯片、电视、电脑辅助教学软件等,那整个课堂就活了起来。课堂上只有教师一种声音,同样单调乏味,倘若有不同声音或不同性别的声音相配合进入课堂教学过程,那又将会是另一番情形。怎样才能达到多种图象和多种声音进入课堂呢?1 )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对话。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对话和沟通的过程,教师可提问,学生也可提问,教师可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学生亦然。课堂也是学生与学生沟通理解的场所,他们可以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可以互相争鸣。2)可以考虑实行“双教师任课制”。 其意指由两个教师(最好是不同性别)共同“主持”一节课。两个主持人如果配合得好,内容和技巧处理得当,既可丰富课堂色彩,使课堂生动有趣,又可大大提高参与者(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当然这仅是一个初步设想。3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实现。辅助教学软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情节模拟各种声音,而且音量可调控到适于学生听觉的最佳度(音量过小或过大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原因)。课堂人—机声音搭配大有可为。视听节奏非常强调适度的搭配和交错,极端倾向于哪一方面,都会产生失调,进而破坏节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和思维特点是视听节奏变化的依据。

5 教节奏之五:关系节奏

关系节奏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宽严要求的把握和处置,当宽则宽,当严则严。何时宽何时严,则需视事情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情绪状态予以机智处置。对学生一味宽容、无原则迁就,势必使学生养成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尊重他人、骄横任性等不健康人格。对学生一味严厉要求、动辄批评训斥,势必会伤害学生情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发学生的厌学、厌校、厌师情绪,甚至引发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宽的度量把握,下限为不使学生绝对放松、放任自流、毫无压力和紧迫感,而上限(即趋向目标)则需达到课堂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不产生高度焦虑和压抑感,敢说敢问敢表现。对严的度量把握,下限为不伤及学生情感和心理,上限(即趋向目标)为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矫正,有利于学生趋善向上。总体上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以宽为主、以严为辅,小学教育中尤应如此。中学教育可适当多一点严格要求。宽严相济,刚柔并举,乃是重要的执教之道。学生的情感特点是关系节奏调适的依据。

6 教节奏之六:进度节奏

进度节奏指教学过程张弛快慢有度。对于长期教学(如一学期、一学年或一学习阶段)而言,学生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其身心之弦易绷断;反之,长时间懈怠,又不利于他们的潜智开发。对于一节课而言,倘若让学生在40分钟或45分钟之内高度紧张或完全放松,都会造成不良后果。而一堂平淡无味、没有张弛快慢变化的课同样会使学生昏昏欲睡,达不到理想效果。一般地讲,快进度带来紧张,慢进度带来松懈。如果三年的教学任务用两年半完成,这势必造成长时间高度紧张。现在许多普通高中往往如此。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往往忽视进度节奏。如,当一节课进到需要强化的部位(即一节课的重要难点),需要学生紧张时,教育者一般是放慢进度(速率放慢或多次重复);而对于一般性知识的讲解、对于铺垫性语言和过渡性语言的描述,一般是在松弛的状态中加以快速完成。现在很多学生厌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进度太快。快进度造成学生长时间高度紧张,以及学习上的“欠账”,学生因而厌学(即使优秀学生也会如此)。张而不弛就是有劳无逸,这是当前教育的一个主要弊端。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是进度节奏变化的依据。

7 教节奏之七:氛围节奏

氛围节奏即课堂教学中的冷与热的交替。知识教学是冷,趣味教学是热;理性分析是冷,激情表达是热。纯知识教学易造成枯燥乏味、沉闷窒息的课堂氛围,而趣味教学则能活跃课堂氛围,但要想在每一节课中时刻保持趣味教学,这也是不可能的事。一般地讲,有些知识教学能与趣味教学相结合,而有些知识教学则不能。因为这种结合必须是自然的、合理的,而不能是牵强附会的。总的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是知识教学多趣味教学少、理性讲解多激情表现少,换言之就是冷的多热的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强调趣味教学。趣味教学不应生造,而应从教材中去发掘,从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开发,从知识的联系中去发展,从师生的情感和心理感受中去构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是氛围节奏调适的依据。

综观上述,教节奏必须与学节奏相匹配,主体节奏(教与学节奏)必须与客体节奏(教材的节奏,时间的节奏,情境的节奏等)相匹配。节奏匹配即节奏和谐,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同时,我们也可以用节奏匹配的观念去解释教学中的许多现象。

小学生进入初中,初中生进入高中,高中生进入大学,在学段转换之际都存在一个极不适应的过程,仔细考究不难发现,在诸多原因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学习节奏的打乱。学生不适应新教师,实质上就是不适应新教师的教学节奏,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不了解新学生已习惯的学习节奏,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教学节奏学习,而不是因应学生的学习节奏。学生不适应新学校的学习生活,同样是不适应新学校的教学节奏。具体地讲,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进度节奏、关系节奏、语言节奏的不适应上。学习节奏打乱后需要重建,重建过程因人而异,或长或短,一般需要一学期左右。为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以为必须解决好大中小幼教育的衔接问题,也必须解决好教师适应学生学习节奏的问题,班级教师应相对稳定,不宜走马灯似地调换教师。

常常有这种现象:在一个班级任课教师群中,有的教师深受学生喜爱,有的则不然。个中原因较多,但教师的教学风格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教学节奏,富有变化的语言,生动的教态,和谐的氛围,等等,这样的教学风格必然博得学生好感,为学生所悦纳,当然也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没有节奏变化、平淡无味的教学风格,必然为学生所厌弃,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原因很多,但节奏差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存在多种学节奏,而教师一般只有一种教节奏,这种教节奏可能仅与某一类学节奏相匹配而与其他类型的节奏不相匹配,凡适应教节奏的学生其成绩一般都较优秀,相反,则比较差次。同样,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学科上出现的成绩差异,也是因应各学科教师不同教节奏的结果,亦即节奏匹配程度差异的反映。可见,要缩小学生成绩差异,教师就必须设法寻求一个适应大多数学生学节奏的最佳教节奏,这种教节奏既可以是一种具有教师个性风格的单一型节奏,也可以是多种类型节奏间相交错配置的复合型节奏。寻求最佳教节奏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掌握教学节奏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和探索节奏教学。讲求教学节奏的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教学,因而是科学的教学。

标签:;  

论教学节奏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