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策略论文_曾贵祥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策略论文_曾贵祥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 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与动脉导管闭合的早产儿相比而言,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更可能会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并且其死亡率也高于前者。本文旨在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总结出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策略,为全面推进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治疗策略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067-02

1.前言

1.1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的英文全称是Patent Ductus Arteriosus,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它是早产儿常见的疾病。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左右。

动脉导管是胎儿在母体时赖以生存的联结在主动脉和脐动脉之间的一条生理性通道。胎儿出生后,肺循环和体循环不再需要动脉导管提供帮助,可以自主呼吸,因此动脉导管会自动闭合。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动脉导管会自选闭塞;但有少数婴儿的动脉导管在一个月后仍未闭塞,形成一个永久性通道,临床上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1]。

1.2 早产儿发病原因及危害

早产儿由于出生后氧诱导动脉导管收缩机制不成熟,且其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敏感性下降,因此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较高,约在40%~60%左右。动脉导管未闭会诱发多种并发疾病,例如早产儿视网膜病、慢性肺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同时动脉导管未闭也会影响到早产儿的存活率。因此,对早产儿动脉导管闭合的治疗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如果仅是动脉导管未闭,应尽早进行手术;如果早产儿患有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则同时进行手术。早期进行治疗有利于减小早产儿患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肺动脉高压的风险[2]。

2.动脉导管闭合治疗策略

2.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预防治疗、无症状的治疗、早期症状的治疗、晚期症状的治疗以及支持治疗和晚期补救治疗。在预防治疗中,静脉吲哚美辛与布洛芬的效果是相同的。但是前者能够有效减小降低脑室内出血的风险,而后者则能有效减少 NEC、暂时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不过这可能与患儿的胎龄、药物使用的剂量等方面有关[3]。

2.1.1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是前列腺素合酶成抑制剂,主要用于早期、晚期症状性治疗和预防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一项Cochrane综述中,在预防治疗中使用吲哚美辛有较多益处,能够明显减少症状性动脉导管闭合的发生,降低手术需求率以及严重脑室内出血的发病率。

2.1.2布洛芬

布洛芬是一种环氧酶抑制剂。目前相关研究表明,治疗胎龄小的患儿时,使用剂量较大的布洛芬对于动脉导管闭合更有效,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但是大剂量使用会对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产生影响[4]。

2.2 手术治疗

当早产儿药物治疗失败或是早产儿有药物禁忌时,则考虑利用手术治疗[5]。指征表现为:两个疗程药物治疗失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下平均动脉血压低于胎龄(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衰症状等[6]。

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这几种:开胸、胸腔镜手术结扎或夹闭。对于左心室已超负荷的早产儿患儿而言,手术结扎相对来说耐受良好,并且有助于患儿尽快拔管,改善其肺顺应性,但另一方面,手术结扎会引起暂时性的左心室功能障碍。Weisz等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得出:手术结扎与药物治疗相比,优势在于能降低患儿早期死亡的风险,缺点在于会增加、慢性肺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在治疗低出生体重儿方面,Kozlov等通过将胸腔镜下以及开胸动脉导管闭合结扎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前者手术效果更佳,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7]。

目前关于对于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仍未达成统一。那么Jhaveri 等研究人员近期关于早产儿动脉导管结扎的临床试验中,以胎龄<28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早期手术结扎及适度延后的手术结扎,认为后者明显降低手术结扎率,也能降低NEC的发生率。

2.3 经导管介入治疗

自1967年以来,经心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技术日益成熟。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弹簧栓法以及Amplatzer封堵器于我国广泛应用,有效地推进了动脉导管封堵技术的完善和开展。

2.3.1弹簧栓子

弹簧栓子法的操作较为简单方便,递送导管较细,其在患儿体内的金属含量较低,对患儿造成的损伤较小,因此适用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并且其价格低。但是弹簧栓封堵器只适用于直径≤2.5mm左右的中小型动脉导管[8]。

2.3.2 Amplatzer 封堵器

目前介入治疗的方法被视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对于体重在2kg左右的患儿是可进行的。但在多数情况下会延迟该方法,等患儿年龄稍大些,再对其进行介入治疗[9]。

3.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基本内容,如发病原因、产生的危害及评估方法,然后就其具体的治疗策略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希望对于研究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方面能够提供参考。另外,目前对于治疗后对患儿产生的长期影响方面并未有针对性的研究或评估,仍需相关人员对此进行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利于对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的康复。最后,希望我国关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方面的治疗进展能够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丁艳洁.预防性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及其对NT-proBNP、ET-1、PGE2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

[2]陈丹,毛健.不同治疗方式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0:1032-1038.

[3]田方,石文静. 胎龄<28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0:1142-1147.

[4]高翔羽,黑明燕,杨波等.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前后血浆前列腺素E_2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5,02:23-29.

[5]舒敏,范娟,谢晓平等.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治疗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J].临床儿科杂志,2005,11:822-824.

论文作者:曾贵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  ;  ;  ;  ;  ;  ;  ;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策略论文_曾贵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