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区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企业群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落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群落是指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关系的若干企业聚集在一个较小的地理空间内,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注: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8,p.77-90)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日益彰显,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加快,大企业、大公司的兼并浪潮与大量中小企业群落的崛起这两种趋势并行不悖,格外引人注目。但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产业同构和产品质量问题,而对产业组织的优化问题重视不够;较多地关注大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张而相对忽视中小企业群落的促动作用。(注: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一、企业群落崛起的意义与作用

1.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中小企业加入集群可以达到个体之间资源和信息的互补,避免相互恶性竞争,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动的适应能力,减少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中小企业群落正是中小企业为谋求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而通过“结盟”形成的,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的高密度企业集群又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2.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企业群落内,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长期交易关系不一定要用契约来维持,而主要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进行协作。各成员企业自创业始就可以获得原料、技术、人力、设备、信息、资金和市场订单等方面的支持,使其具有群落外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而且,中小企业群落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具有投资成本低、利于模仿学习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等优点。

3.有利于群落内的每个企业都能享受外部经济性。企业群落最主要的生产特点在于将某一特定的最终消费品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群落内的成员企业围绕某一产业的产品链进行有效的分工联合,形成较完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网络,这种整体互动可使群落内的每个企业都能分享生产、销售、信息、辅助性服务等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4.有利于形成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区域的发展取决于网络的发展,区域发展的优势来自于网络系统的协同效应。(注:王缉慈:《网络环境:产业组织创新的崭新形式—兼评我国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109-114页。)企业群落的崛起和企业网络化组织的生成,可产生人才、信息以及企业间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作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如广东惠州市围绕电子音响产品形成了包括四大类、数十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在内的完整的电子产业群落,大大地提升了惠州市在广东省的经济地位。

二、企业群落理论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企业网络研究的文献大量出现,网络被视为市场与等级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学者们通过对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和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丹麦、瑞典、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及日本的部分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企业在这些特定地区集聚而成的分工协作网络,是当地经济兴旺发达的主因;发达国家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建立在采用网络的基础上的。继而企业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环境,企业根植性、新产业区或柔性生产综合体、范围经济等论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注:王缉慈:《网络环境:产业组织创新的崭新形式—兼评我国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109-114页。)、(注:萨克森宁著,曹蓬等译:《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注:E.M.Bergman,G.Maier,F.Todtling.eds.Regions Reconsidered:Economic Networks,Innovation,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New York:Mansell,1991。)

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或工业企业集聚区尤为引人注目。令人感兴趣的是,植根于当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本地化趋势竟能与生产全球化并行不悖!既然企业间的关系是一种网络结构,而网络结构的实质又是区位结构,因此,必须关注不同企业的不同组件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结构。国际经验也充分证明: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是成组产生的。

1998年,竞争优势理论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将其菱形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企业群落理论,将企业群落视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竞争方式。(注: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8,p.77-90)对外开放、引入国际竞争也加速了我国企业网络化的进程。王缉慈教授(1997年)阐述了网络环境的培植对于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作用,指出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建构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注:王缉慈:《网络环境:产业组织创新的崭新形式—兼评我国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109-114页。)在其后来的另一篇研究论文(1999年)中,又进一步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区域创新环境的必要性及其方式,即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方式和自下而上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方式,并以北京中关村为例,对企业自身战略与地方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注:王缉慈、王可:《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兼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的发展》,《地理研究》,1999年第4期,第357-361页。)李新春(1998年)分析了转型时期我国企业的网络化成长与市场发育过程的相互作用,指出企业组织创新应着眼于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取,要重视建立企业间较稳定的分工协作网络。(注: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第70-78页。)符正平(1999年)重点介绍了波特的企业群落理论,并分析了该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意义。(注:符正平:《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发展》,《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第36-40页。)王珺教授(1999年)不仅从理论上剖析了以外来资本为中心、以产业的价值链联系为推动的中小企业专业化网络的发展思路,并以东莞电子产业为典型,探讨了外来资本及跨国企业进入对国内中小企业网络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注:王珺:《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网络》,《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第16-20页。)周文(1999年)系统评述了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理论的进展,重点介绍了新产业区的集聚机制,指出只有具备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才有可能形成成功的产业集聚。(注:周文:《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理论的发展》,《经济科学》,1999年第6期,第96-101页。)仇保兴博士(1999年)新近出版的《小企业集群研究》一书,可谓企业群落研究方面的集成性专著。他认为,产业组织可划分为纯层级组织、纯市场组织和中间性体制组织三类,其中中间性体制组织又有两种表达形式,即企业集团模式和小企业集群模式;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心,以小企业集群的存在形式和内部结构、运行机制和外部条件、演进过程和趋势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注: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概言之,国内学者对企业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环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需向纵深推进。既要有纯理论的归纳总结,更要有大量的区域实证研究;既要有各类型的深研细究,更要有多类型的系统分析和比较;既要有外部影响条件的分析评价,更要有内在运行机理的探寻和揭示。

三、企业群落崛起的动力机制

1.人文环境的制导和更新机制。中小企业群落形成和正常运转的内在机制是群落内部人文环境,而这种人文环境的核心是业主之间以信任和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协作精神。(注: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血缘基础上的文化”,建立在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血缘姻亲、地缘乡谊和业缘行缘为纽带的中小企业群落的自我繁殖和分化组合,均受到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控制和引导,无论是以个人、家族关系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群落,还是以中小企业协会组织为主体而构建的企业群落,或是由政府倡导、企业自愿组合的“中心卫星式”企业群落,都体现出人文网络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文化环境的更新和嬗变又影响着产业组织的发展变迁和具体运行。如果缺乏这种合作精神,“同质的”中小企业业主之间的恶性竞争就会迅速滋长蔓延,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将难以为继,企业群落整体对外的竞争力也将丧失。由此可见,维系业主之间“信任与承诺”的人文环境,是促进企业群落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个体私营企业大量萌生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除了信息网、金融网、运输网之外,还有一个由业主的人格、资信和相互了解所建立的一种无形网络——信用网,它是支撑企业群落的基础网络。

2.企业群落与市场群落的协同互动机制。“依托产业建市场,发展市场兴产业”,已被证明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由产业而兴市场,由单个产业带动系列产业,由单个市场带动成片市场,进而形成产业群落(或企业群落)和市场群落的集群共生现象,这就是企业群落与市场群落的协同互动机制。(注:石忆邵、朱红燕:《市场群落、企业群落与城镇网络——兼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模式》,《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2期,第35-37页。)通过构建专业市场群落,可以实现制造业小企业与商贸业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它们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中间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构筑制造业小企业群落,将某一特定的最终消费品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这种企业之间围绕产品链而形成的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又使群落内的每个小企业都能享受“零部件规模经济”,大大降低群落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注: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此可见,企业群落与市场群落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和行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

3.“可选择并联耦合”机制。“可选择并联耦合”机制亦即基于专业化分工的竞争与协作的耦合联动机制。企业群落内部众多同质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起着“可选择并联耦合”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竞争效率,而且也是企业群落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当群落内企业的分工度提高时,由于生产链的不断延伸(即串联元件增加),信息传输的总反馈效率会下降,因此必须发展同行竞争,增加可选择并联的元件来防止反馈效率下降。同时,分工发达后,并联耦合发展了,只要用经济立法保证平等竞争,使竞争的信息足够高,就能使可选择并联耦合起作用,使整个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即反馈效率提高,这正是可选择并联耦合的重要功能。(注: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4.价值链与技术传递链的整合机制。与以资产联系为主的大企业集团模式不同,中小企业群落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产业的价值链联系。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任何企业都是由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的。但一个企业往往在某个阶段或环节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具有竞争优势。这就决定了每个企业既在保留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能力基础上,把一些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环节转包出去,又需要同与自己的生产活动相互关联的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注:王珺:《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网络》,《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第16-20页。)通过产业的价值链联系和企业间的技术传递链的整合,从而实现了企业间关系的高度合作与协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微电子技术革命推动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现有的企业组织和运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化降低了地理空间范围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有利于以产品为中心,或以零部件为中心,或以销售为中心的分工协作的企业群落的成长及中小企业群落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形成。

5.地方政府的扶持推动。地方政府在企业群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扶持推动作用。如通过制定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实施财税扶持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通过培育资本市场,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公司,完善民间资金和外资流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高效的融资机制来为企业群落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通过规则制定和立法,保证企业平等竞争;通过改善投资软环境,为企业群落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市效的系列化服务。

四、我国企业群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浙、苏、闽、粤一带,初步形成了乡镇企业群落和高新技术企业群落两种类型的企业群落。1997年浙江省66个县市区中年产值超1亿元的乡镇企业群落有306个,产值总量达2664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7.4%,每个企业群落平均产值达8.7亿元,其中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群落有91个,50亿元至100亿元的有13个,100亿元以上的有4个。(注: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如宁波市的服装企业群落,绍兴县的纺织面料生产企业群落,永康市的小五金生产企业群落,海宁市的皮革皮件生产企业群落,嵊州市的领带生产企业群落,桐乡市羊毛衫企业群落,温州市的皮鞋、服装、低压电器、标牌徽章、钮扣、打火机、灯具和眼镜等企业群落。江苏省吴江市产生了盛泽、坛丘、南麻的丝织业,七都的电缆电线业,横扇的羊毛衫等一批区域性特色企业群落。河北省形成了高碑店市的箱包业,安平县的丝网业,辛集市的皮革业,容城县的服装业,安新县的鞋业,安国市的药材加工业等企业群落。

高新技术企业群落如广东省东莞市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和企业群落;上海市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的微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群和企业群落,金桥现代科技园区的汽车、家电、通讯等产业群和企业群落;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和信息产业群和企业群落等。

各类企业群落的产生,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速我国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基础性开发向功能性开发的转变及产业升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浙江省义乌市围绕“小商品城”形成了130多个“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加工企业群落,所生产的服装、袜子、饰品、钥匙坯、玩具等特色产品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60%以上;河北省高碑店市有8个乡镇、184个村的2.2万个农户围绕“箱包交易城”,发展起各类加工企业3000多家,其中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11家,500万元以上的20家;广东省东莞市有电子信息工业企业1700多家,产值达77.49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见下表)。

我国中小企业群落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下列主要问题:(1)企业群落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核心企业不强,内聚力薄弱,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欠完善,同业无序竞争日趋严重。(2)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队伍素质偏低,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群落发展的要求。企业经营者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由脱离土地的农民成长为企业家的,多数人文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不懂外语及资本经营、现代营销策略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职工队伍文化素质也不高,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够,且流动频繁,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双料人才严重缺乏,既懂外语又懂外贸的实用人才也难以寻觅,致使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品牌意识淡薄。(3)群落型企业的单一产业、产品结构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由于许多同行企业是通过“行政捏合”或“模仿经济”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通过价值链联系渐次系殖出来的,因而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过低,有机关联度不高,使得畸形的产业结构成为群落型经济区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功能缺陷。(4)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入园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突出。(注: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于园区内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从外部植入的,而不是自行繁育而成的,因而企业之间分工与协作的机会极少,同质企业的数量也偏少,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超流动性也就难以形成。(5)成长环境不理想。如税费负担高,社会负担重;融资环境差,企业贷款难;支撑体系弱,服务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均影响到群落型经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如绍兴县纺织企业群落污水排放量占绍兴全市总排放量的77%,海宁市制革企业群落污水排放量也占该占总排放量的45%。(注: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我国部分企业群落发展情况一览表

五、推进我国企业群落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对策

1.建立企业群落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优化群落型企业产权制度结构。成立专门的企业群落管理机构,承担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对外交流等功能;完善创业投资、技术进步、资金融通、信息联通等运行机制。企业群落内成员企业产权明晰会大大减少企业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中间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入富有竞争力的股权和期权制度,增强企业家的创新动力。

2.优化群落型企业的产业结构、管理结构和资产结构。群落型企业区不应追求产业结构的“大而全”,而应追求较强的专业化及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专业化分工来更好地发挥群聚效应、协同效应、内部化优势和信息共享优势。每个企业群落应围绕一、二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套开发,努力构建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和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尽力避免各企业群落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倾向;调整管理结构,造就一支善于开拓、勇于实践、目光远大的企业家队伍和适应性强的科技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队伍;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资产结构,鼓励企业强强联合,促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协作。如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以生物医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已引进生物医药企业群体16家,研发机构8家,并聚集和发展了一大批小型科技企业;信息产业以浦东软件园建设为核心,汇集从事与软件的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有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50%,微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25%。

3.加速中小企业群落的技术创新步伐,促进研究开发、生产与市场开拓一体化。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正由主要依靠投资推动转向投资和技术共同推动,尤其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正逐渐增强。在日益讲求创新绩效的今天,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市场回报,若不通过生产环节就无法实现全部创新目标。而完整的“创新链”应当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三大环节。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将带来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因此,用“创新链”拉动中小企业群落的发展,已成为中小企业群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首先要树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观念;其次,要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增加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第三,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息网络,加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三个创新环节之间的沟通,密切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运行体系。如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规划调整,重新确定园区的功能分区,减少商住用地,扩大科研教育用地比例,新增技术创新区,以便突显科技园区研发创新、孵化创业、机制创新和转化辐射等主体功能。目前园区已实际引进企业89家,其中孵化企业20家,产业项目44家,研究所、高等院校、贸易及房地产项目25家。其中,生物医药企业群落的研发机构就有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国家中药制药工程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新药安全评价中心,上海中药创新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中药标准化中心等8家,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医药企业群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4.强化中小企业群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企业群落的生存环境。要逐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群落发展的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大、中、小企业相互间的协同关系,着力培养企业员工的创业精神和团队拼搏精神,培育企业员工的信用与合作观念;协同整治生态环境,营造优美、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推进企业群落的可持续发展。如张江高科技园区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咨询、评估、专利、律师、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引进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融资联络,组织沙龙帮助开发市场,而且注重调整政府的作用,重视规划引导,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中心功能,加强绿化建设,塑造园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标签:;  ;  ;  ;  ;  ;  ;  ;  ;  ;  ;  

企业社区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