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放射科CT室 湖北 武汉 430022)
【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化护理干预在儿童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增强CT检查的60例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影像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增强CT检查过程中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保证影像质量,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儿童;增强CT;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258-01
CT检查是采用计算机电子扫描成像技术对人体所进行的特殊检查,而CT增强扫描则是在CT平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较好的弥补了CT平扫中出现的可疑的病变,在扫描过程中,通过注射造影剂使病变组织周围的血管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别更好的显现[1]。对儿童而言,因其血管内血流量较大,造影剂的注射对呼吸及心脏搏动影响较大,儿童在检查过程中极易出现不良反应,检查耐受性较差[2]。因此,儿童在进行增强CT检查时给予恰当的护理,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检查效率。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系统化护理干预在儿童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7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增强CT检查的60例患儿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75±0.46)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43±0.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上报本院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了解患儿病史,并对患儿情况做好全面评估,在CT检查时核对检查部位,告知家属检查中所需配合的事项,讲解检查后的相关反应及表现。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措施如下:(1)检查前:由于患儿属于特殊群体,在检查前需与家属进行有效交流,让家属了解检查的过程及重要性,取得家属的配合,消除家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此外,在增强CT检查时需注射造影剂,护理人员需向家属讲解在注射造影剂过程中不得允许患儿乱动,且在检查前严格禁食禁水4h以上。患儿在检查期间极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对此,院方可在CT候诊区内摆放玩具,可有效抚慰患儿恐惧的心理。(2)检查中: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前需全面评估患儿的血管情况,选择恰当的穿刺部位,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采用留置针,减少患儿的痛苦。造影剂的注射速度需根据患儿的体重及年龄确定,在注射过程中需控制速度并防止外渗,待无外渗后方可离开。(3)检查后:CT扫描结束后,叮嘱患儿需在候诊区停留15~20min,待无任何不适后方可离开。同时叮嘱家属尽可能的让患儿多饮水,加快造影剂的排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检查结束后,护理人员及家属应充分的表扬及鼓励患儿,提高患儿的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影像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影像质量比较
60例患儿均完成增强CT检查,其中,观察组中影像质量表现为优的共28例,约占93.33%;对照组影像质量表现为优的共19例,约占63.33%;观察组影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强CT扫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诊断中。通过增强CT检查,可更好的对疾病性质进行明确,从而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3]。对儿童实施增强CT检查时,即便轻微的活动,便可形成运动伪影或假象,进而大大降低了图像的质量,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成功率[4]。此外,增强CT检查费用较高,二次检查增加的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5]。因此,儿童在进行增强CT检查时,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提高影像质量,同时降低因注射造影剂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分析系统化护理干预在儿童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影像质量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与常规护理相比,在系统化护理中,患儿得到较好的安抚,检查过程中制动性较好,出现活动等现象少,影像质量较高。此外,患儿在进行检查前,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病史及个人具体情况注射造影剂,显著的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了过敏等现象的发生率,较好的保证了检查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在儿童增强CT检查过程中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保证了影像的质量,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义堂,杨峰,杨红.难治性肺炎患儿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7):36-39.
[2]梁俊丽.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心理干预在CT增强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3):475-477.
[3]王汇,盛赛花.1例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伴Ⅰ型呼吸衰竭儿童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20):1913-1914.
[4]蒋玲,梁海燕.系统化护理干预在患儿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z1):115-116.
[5]孙应娜,王晶,董岩等.小儿肾病综合征并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及临床护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7):1303-1305.
论文作者:范桂荣,张晓青,姜严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患儿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发生率论文; 造影论文; 对照组论文; 儿童论文; 影像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论文;